覃仁杰 趙祥 王勇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新時代校園足球發展的原因、意義及困境進行分析。研究認為,校園足球發展有利于根植基層足球文化、擴大足球人口基數、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和抗壓能力、推動足球事業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但校園足球的發展尚存功利與育人博弈,普及與提高的價值取向分野,形式主義、斷層和教育模式制約等新的現實困境。建議校園足球發展要摒棄以功利為主的錯誤觀念,以育人為導向,堅持校園足球發展以普及與提高并重,助力實現學校體育“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目標。加強雙減政策的落實,逐步修復校園足球發展斷層。將政策監督與文化熏陶結合實現跨界整合,杜絕形式主義。推進教育理念轉變,不斷優化教育模式,營造良好的校園足球環境。
關鍵詞:健康中國;校園足球;發展
“健康中國”是我國提出的一個戰略目標,旨在通過全面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為進一步加強“健康中國”建設,教育部門積極推動校園足球發展,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圍繞青少年健康促進和校園足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指標任務、實施路徑和改革措施,成為新時期足球活動、組織和人才培養的政策基礎和綱領性文件[1]。
校園足球作為促進體育健康和培養學生“體、技、戰、心、智”等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與“健康中國”戰略相輔相成,為全民健康事業做出了顯著貢獻。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校園足球的發展如何促進“健康中國”建設,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話題[2]。筆者從分析“健康中國”建設與校園足球發展的關系出發,探究在“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校園足球發展的原因、意義及存在的現實困境,為校園足球的發展與推廣提出新的發展路徑。
一、“健康中國”背景下校園足球發展的原因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把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問題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把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放在了“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位置,重點提出培育青少年的體育愛好,要求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要求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青少年學生每周參加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3]。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國足球發展的總體方案》,將“改革推進校園足球發展”作為一種專門任務和內容予以明確。從一定程度上來看,無疑是把校園足球的發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4]。兩大戰略齊頭并進,相輔相成,對我國國民體質提高、“健康中國”的建設以及足球事業發展有一定推進作用。校園足球之所以要發展,無外有三。一是爭取改善足球行業環境,根治腐敗因素,加快推進足球改革發展,進一步提高足球竟技水平,縮小與世界足球水平差距,維護我國體育大國形象[4]。二是隨著足球在體育界乃至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加深,我國亟須提高國家足球水平,在世界足球領域取得重要成就,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三是“健康中國”的建設和校園足球的全面普及離不開校園足球的開展,青少年體質提高以及足球興趣的培養離不開校園足球的發展,校園足球的發展已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二、新時代校園足球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足球運動普及
據相關調查顯示[5],2000年日本注冊青少年球員為591106人,到2010年增長到688539人。可以看出,日本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成熟且迅猛,從隊員選材到培養的各個環節都有較大優勢。在我國,2000年時只有28051名青少年隊員注冊,到2010年,我國注冊青少年隊員已銳減到7320人。在2015年,我國青少年注冊隊員為218322人,這也較好地體現了我國實行“校園足球”改革所取得的成績[5]。我國雖然是一個人口大國,但足球人口卻沒有鄰國日本、韓國多。我國足球的問題不僅僅在于青訓,普及也同樣重要。那如何做到高效普及呢?切入點就在于校園足球。雖然我們借鑒于國外校園足球的發展模式,但是也要認識到我國的校園足球與國外的校園足球并不一樣。國外的校園足球可以直接挑選出適合參加足球青訓的人才,但我國足球基礎薄弱,校園足球主要以普及和培養興趣為主,直接照搬國外校園足球的發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校園足球發展還得腳踏實地,結合現實狀況,使足球運動在我國得以普及、足球文化得以根植、足球興趣得以培養,我國足球發展才能步入正軌。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校園足球的發展,使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使學業的壓力在一場酣暢淋漓的足球比賽中得到釋放。足球解放學生們的天性,使學生體育綜合素質得到發展。當比賽勝利時,學生可以從中明白團隊配合的重要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競爭意識。當比賽失利時,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可以得到加強,使其人格得以健全發展。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身體素質得到了鍛煉,其心理素質也會得到提升。
(三)有利于“健康中國”建設
“健康中國”的建設離不開身體素質的提高,身體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參與運動。首先,足球運動能較好地鍛煉一個人的綜合運動能力,力量、柔韌、靈敏、協調、反應和速度等素質都能在足球運動中得到良好的鍛煉。足球是一項需要大量體能和技巧的運動,通過參與校園足球活動,學生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其次,校園足球有助于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足球運動不僅是一種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參與校園足球活動,學生可以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體態,有利于“健康中國”的建設。
三、“健康中國”背景下校園足球的發展困境
(一)校園足球的發展尚存功利與育人博弈
在校園足球改革發展不斷升溫的情況下,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國家政策對校園足球的支持也有目共睹,但社會各界對校園足球的發展價值卻各執己見。有的認為發展校園足球是學校用來提高知名度的工具,有的則認為校園足球的發展應該是作為一種文化來育人,說到底是育人與功利博弈的問題。如果把校園足球定位成一種牟利的工具,那就完全與校園足球發展的初衷相背離,違背了“健康中國”建設的基本目標,我國的足球事業將永遠停滯不前。只有利用校園足球去培養一批熱愛踢球的、享受踢球的中國青年時,校園足球的發展才可能實現它的目標,進一步推動“健康中國”的建設。
(二)普及與提高的價值取向分野
一些人認為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為了培養后備足球人才,為中國足球輸送出優秀的足球人才。其實不然,校園足球可能會啟蒙一批足球人才,但是我國校園足球還遠遠達不到培養后備足球人才的水平。校園足球只能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培養興趣,從中發現有天賦的苗子,同時使學生們的身心得到鍛煉,從而愛上足球運動。因此,校園足球的主要任務在于普及,在其發展過程中應堅持普及與提高并重。
(三)形式主義和斷層教育的制約
學生文化成績的提升仍然是許多學校的重心,這些學校認為分數才是一所學校高水平、高質量的體現。因此,大多數學校不希望校園足球過多占用學生學習的時間,從而使校園足球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且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的校園足球發展的狀況各不相同,最突出的是初中到高中這一階段出現了斷層現象。究其原因,與學業二字掛鉤,初中升高中學業更加繁重,學生家長和學校關注點在升學率和名校上,無形中給校園足球的發展增添了困難。
四、“健康中國”背景下校園足球的發展路徑
(一)明確校園足球發展目標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綱要》的重要導向,校園足球是《綱要》的重要抓手,“健康中國”建設支撐校園足球的發展,并為其營造良好外部生態環境[1]。校園足球發展需要以“健康中國”建設理念為總目標和指導思想,制訂明確的支持政策,設立獎勵機制,以此促進校園足球的發展。
(二)優化校園足球發展要素
1.加強學校足球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足球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團隊合作和拼搏進取的精神,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2.改善足球場地和設施,確保學生能在安全和適宜的環境中進行足球活動。改善足球場地設施是校園足球發展的重要任務。通過政策引導、優化設計、加強施工與管理、提高維護保養水平以及創新發展,從而打造出一大批優質足球場地,為校園足球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建立健全足球競賽體系,組織校級、區域性和全國性的足球比賽,為學生提供更多參加比賽的機會。校級足球比賽是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第一舞臺,學生們可以結識更多的足球愛好者,拓寬視野并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區域性足球比賽則讓學生們有機會與來自不同地區的選手同場競技,激發他們的求勝欲望。全國性足球比賽則是學生足球生涯的終極目標,他們在比賽中不僅能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還能為國家隊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4.建立足球教練員隊伍的長效培訓機制,提升足球教練員業務能力,確保校園足球教練員隊伍得到足夠的專業指導。足球教練員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實施者,其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因此,通過建立長效培訓機制,為足球教練員提供持續、系統的專業培訓,有助于提升其教育教學水平,從而為校園足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5.推動社區和學校合作,促進學校與社區足球俱樂部、足球訓練機構等合作。社區資源可以作為校園足球的延伸,增加學生接觸足球的機會。這意味著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足球運動中來,讓他們在課堂上和課外時間都能接觸到足球,享受到足球帶來的快樂。
(三)促進政策監督與文化熏陶相結合
通過足球賽事和足球文化節等形式,營造積極向上的足球文化氛圍,提升學生對足球的熱愛和認同感。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和體能測試,確保足球活動對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推進教育理念轉變,不斷優化教育模式,營造良好的校園足球環境。
五、結語
校園足球的發展不僅承載著中國足球的夢想,更關系到我國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目標的實現。讓足球回歸教育,把校園足球的普及和足球的教育價值放在首位,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青少年和足球后備人才,才能真正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實現體育強國。校園足球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引導和支持,需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并引領校園足球的發展,加上學校、家庭、社會和媒體各方共同努力,讓足球運動成為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幫助他們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培養出一大批真正熱愛足球,有足球信仰的青少年和足球后備軍。
參考文獻:
[1]張春合.政策鏈視角下健康中國與校園足球協同發展的融合路徑[J].體育學刊,2021,28(1):91-96.
[2]祝利平,洪旭輝.“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校園足球發展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3,33(5):96-100.
[3]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4]胡慶山,曾麗娟,朱珈萱,王健,等.校園足球熱的審思——兼論中國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的培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126-131.
[5]寧檸.中日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發展現狀與對比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6.
[6]張旭輝.“雙減”政策背景下校園足球發展路徑探索[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23.
[7]閆偉華.“雙減”格局下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意涵、挑戰及對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3,22(3):53-60.
[8]張惠.“健康中國2030”背景下的小學校園足球發展模式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 9(21):99-100.
[9]國務院辦公廳.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15-0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