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
隨著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成都世園會”)開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徐徐鋪展—生態文明之美成為老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綠色低碳理念構筑未來綠色城市雛形,可持續發展理念受到世界的關注與認可……綠色發展理念在這里舉辦了一場“永不落幕的園博盛宴”。
展現生態文明之美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近日來,由碼頭和觀景平臺串聯的成都世園會水上游園路線“絳溪暢游”成為不少游客入園后的必選路線。看著游客們在清澈美麗的絳溪河上乘船游覽,成都市東部新區水務監管事務中心河長制辦公室負責人周繼明倍感欣慰。
因為十多年前,絳溪河曾是一條讓周邊老百姓十分頭疼的污水河。據周繼明回憶,“當時沿河場鎮還沒有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污水基本上直接流入河里,兩岸生活垃圾亂丟亂堆,農業生產秸稈、藤蔓、塑料袋、飲料瓶隨處可見,一到夏秋季臭味撲鼻,兩岸群眾怨聲載道。”
近年來,東部新區通過全面落實河長制、開展清河行動、強化生態修復措施等舉措手段,持續推進河湖治理,全力構建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通過截污、清淤、補水等一系列舉措,讓絳溪河重回清澈。尤其在此次成都籌辦世園會期間,東部新區更是圍繞水質保護和水量保障做了許多工作。
“我們完善制定了世園會主會場段水環境問題清單,制定了水質保護和水量保障方案,按照‘時間表和‘任務書督促截污疏浚補水等工程項目進度,還協助園博公司制定絳溪河水體生態治理方案。”周繼明說,“從工程治理到河湖保潔,確保了絳溪河及其支流、世園會主會場水清河暢、水足景美成效顯現。”
在絳溪河的變遷中,生態文明之美也濃縮在了世園會的一方青山綠水之間:從構建“花園城市”的北京園到打造生態花境、立體森林的長沙園,再到選用普陀鵝耳櫪等多種植物造型的寧波園……中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步伐在這里得到展現。
如今,世園會與絳溪河的綠色之約還在繼續。周繼明說:“絳溪河是東部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力爭將絳溪河建設成水清河暢、人水和諧、人民滿意的美麗幸福河是我們將長期堅持下去的工作。”而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正是老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
貫穿綠色低碳理念
“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主展館的屋頂,是由一百萬張‘銀杏葉組合而成!”手舉拍攝桿,熱愛旅行的短視頻博主小川(化名)正在成都世園會主展館為自己的粉絲錄制“世園會攻略”,貫穿成都世園會的綠色低碳理念讓他目不暇接。
“本屆世園會編制出臺了《低碳管理方案》,為世園會創辦60多年以來的第一次。”對此,成都世園會主會場總規劃師、林同棪國際中國副總裁黃聰博士指著主會場入口處形態輕盈的鋼質建筑相連形成三朵高大的“芙蓉花”說,“這個‘雨水收集器,雨水通過‘芙蓉花瓣匯聚到中心,再通過管道引入位于地下的雨水過濾儲存系統,預計年雨水收集量約為2500噸,可滿足園區2公頃綠地的日常澆灌用水需求。”
像這樣的綠色低碳巧思在世園會內隨處可見。例如,主展館的設計建造中,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采光,讓建筑能兼顧夏季遮陽與冬季集熱,減少運維能耗,同時引入湖面低溫度新風,降低空調使用能耗。其他各場館則分別采用小型空調系統、光伏玻璃、復合材料保溫墻體等新型綠建技術,實現降低碳排放的總體目標。
同時,綠色低碳目標的實現,也有賴于科技的強有力支撐。在天津園內,AI虛擬智能騎行設備就十分受游客們的歡迎。游客可以一邊騎行,一邊在車上配備的電子屏幕上感受AI虛擬的“世園會美景”,達到低碳健身的目的。草叢中,常常出現寫有“呼吸式捕蚊機”字樣的綠色設備,這種設備采用世界首創呼吸式滅蚊技術,在封閉空間或流動空氣中的滅蚊率都可達到95%以上,相比傳統滅蚊方式,具有無污染、低碳低能耗的特點。成都世園會期間,主會場還植入了無人機餐飲配送、遠端購物、應急醫療、失物集中快領、低空延時全景攝影等特色應用場景,為低空經濟在近機場區域發展探索路徑等等。
“綠色低碳、節約持續、共享包容”—這一辦會理念也成為了本屆世園會的一大亮點。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秘書長提姆·布萊爾克里夫在考察了成都世園會主會場的籌備進展情況后贊嘆道,相信成都世園會將給游客帶來終身難忘的記憶,“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以通過成都世園會了解成都的綠色愿景,也能了解未來綠色城市的模樣。”
共謀永續利用未來
據了解,本屆成都世園會創新采用“一主四輔”會場建設格局,設成都東部新區主會場,溫江川派盆景、郫都花卉產業、新津現代農藝、邛崍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個分會場。在規劃總面積3633畝的主會場中,113個規劃展園及6個核心場館實現了五大洲全覆蓋。同時,從展園總數、境外展園數量、協會和企業展園數量等均創下了歷屆B類世園會之最。那么在結束會期時的“高光時刻”后,眾多展館景觀后續又會“何去何從”?
其實,在規劃、設計之初,世園會的后續利用就已經被考慮,黃聰說,此次團隊規劃的宗旨就是“不規劃任何一個后續不能使用的建筑”。
“包括會場中的各個驛站,哪怕是一個200平方米小建筑,在世園會后也會植入新的功能。”據黃聰介紹,本著園區規劃和后續產業的發展相結合的理念,本屆展會在設計之初便未雨綢繆,首先確定了以花卉苗木培育研發為基礎,研學科普、休閑旅游、企業社區服務為協同的會后產業布局。
“會后園區將轉化為‘產學研游居五大功能板塊,主要的建筑物全部予以保留和轉化,如主展館轉換為東部新區文化藝術中心、植物館溫室轉換為花卉研發科普中心、綜合服務館轉化為未來公園社區鄰里服務中心、錦云樓轉化為西蜀古建園林博物館等等。”黃聰說,展園區部分保留為開放的市民公園,部分轉化為產業孵化器,保留區和轉化區分別選用不同的材料、工法和植物品種,減少浪費。如順應花卉苗木產業策劃,在東北預留大面積花田和草坪、會后成為圍繞花卉研發科普中心的試驗田,實現園區的永續利用。
這一做法引起了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主席萊昂納多·卡皮塔尼奧的關注。他說,“中國正追求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中國對未來規劃的方向是正確的,我相信中國在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
與此同時,成都世園會也在創建交流傳播綠色發展理念的平臺。
“我們作為規劃設計牽頭機構,也做了展園設計導則,結合總體辦會理念對每個展園的設計進行評估,所以和國內外的設計機構有很多的交流。在總體辦會理念的統領之下,大家的價值觀一致,那就是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黃聰說,他希望通過本屆世園會向全世界發出綠色發展的中國訊號和詩意棲居的成都暢想。
這場美好的盛會,再次向世人展示中國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的決心和信心,和與世界分享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中國方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