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萊
時隔五年,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訪法之際,當地時間2024年5月2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外文局指導,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聯合中歐美全球倡議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法全球治理論壇在法國巴黎召開。
中法兩國攜手同行60年,為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當前全球治理進程遭遇重大挑戰,世界經濟受到多方沖擊的背景下,兩國百余名專家圍繞“深化全球治理改革,共建多邊主義未來”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2019年召開的第一屆中法全球治理論壇是中法雙方首次合作舉辦全球治理論壇,具有開創性和標志性。習近平主席曾在閉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到,要破解全球治理面臨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并提出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中國主張。
五年來,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安全挑戰,新冠疫情等危機都深刻影響著全球治理進程,保護主義和泛安全化思潮嚴重沖擊世界經濟,單邊主義和集團政治重創國際體系,人工智能、氣候變化、太空極地等新挑戰層出不窮,四大赤字有增無減,人類社會依然徘徊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中國外文局長期致力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高度關注全球發展等重大議題。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在此次論壇開幕式發表的演講中指出:“作為全球治理參與者,中法兩國理應發揮大國擔當。”他提出,中法應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共倡真正多邊主義。“60年來中法關系發展的獨特歷史證明,冷戰思維、陣營對抗不是相處之道,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間可以友好合作、互利共贏。這既能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也將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杜占元指出,中法應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共倡真正多邊主義;中法應做全球發展的開拓者,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新動能;中法應做全球治理的引領者,攜手共建美好家園;中法應做交流互鑒的實踐者,共創文明和諧世界。期待中法戰略界共謀全球治理新篇章,深化中法合作,攜手推動兩國關系邁向新高度。中國外文局將繼續加強與法國各界機構和人士合作,厚植友好民意基礎,增進兩國全球治理共識,為開啟中法新一個60年的合作提供思想支撐,推動中法關系再上新臺階。
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第21次締約方大會(COP21)達成了歷史性的《巴黎協定》,這是全球范圍內首次所有締約方都同意采取共同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定。法國前總理、現任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曾擔任COP21大會主席,他回憶說,討論過程非常漫長也很艱難,但最終所有國家都接受了協議并遵守了承諾,“《巴黎協定》的談判過程及原則充分體現出了多邊主義”。
“氣候問題事關重大,未來多邊主義以及中法共同行動也將對此起到決定性作用。”法比尤斯表示,所有的問題都是全球性的,解決辦法也應該是多邊的。多邊主義是中法共同的倡議,兩國在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當下,多邊主義面臨危機,對安全、經濟、環境產生巨大的威脅。他認為,倡導多邊主義,才是最有效的道路。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對此十分認同。他指出,全球治理首先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如果世界上的主要大國不能合作,那么全球性的問題很難得到解決。”他表示,雖然目前聯合國與人們對其期待還有很大的差距,但縱觀全球,沒有一個機構能取代聯合國,能比聯合國有更大的代表性、普遍性和權威性。“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要加強聯合國的作用,支持聯合國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完善,適應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等發展的需要。”
曾任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亞洲事務顧問的蒂里·達納同樣表示,“看誰厲害,誰拳頭更大,并不是我們要的世界。”他借用丘吉爾的話說:“多邊主義不是完美的,但是最好的。”
重塑全球經貿治理體系
世界貿易組織原副總干事易小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副部長,也在世貿組織里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我的全部職業生涯從來沒有離開多邊貿易體制。”易小準說,近年來由于經濟全球化開始逐漸退潮,主要的發達國家經貿政策從傳統的自由化掉頭轉向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世界經濟的治理逐步走向碎片化。他表示,不管是貿易與環境,貿易與氣候變化,還是跨境電子商務、農業和漁業的補貼等,這些貿易議題本質上都是全球性的,不可能通過區域貿易協定來解決,只能依靠多邊治理平臺來制定全球性的貿易規則。
“中歐包括中法之間沒有地緣政治之爭,我們有著地緣經濟上的共同利益。”易小準對此十分欣慰。2018年6月,在中歐第七次經貿高層對話上,中國同歐盟共同發出了“中歐聯手捍衛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強烈信號。
他介紹,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歐在多邊貿易體制中始終保持著密切的合作—2015年,中歐共同引領并且推動WTO達成信息技術協定擴圍的談判;2018年,雙方建立副部級的WTO改革工作組,以加強在WTO改革方面的合作;2020年3月,中國、歐盟等16個WTO成員發表聯合部長聲明,解決應對WTO爭端解決機制被停擺的困局;近幾年共同引領了WTO中的諸邊談判,達成了服務貿易的國內規制協議和投資便利化協議。
當前,人類正面臨重重危機。“各國特別是大國都應當摒棄零和的冷戰思維,堅持多邊主義不動搖,順應開放和合作的歷史大潮,通過加強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多邊合作來重塑共治、共享和共贏的全球經貿治理體系。”易小準說。
對于中法兩國經貿合作前景,杜占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連續第三年放緩。而中法兩國建交60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800多倍,即使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顯著增加的背景下,2023年中法貿易額仍達到789億美元,比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了20%。他認為,中法應做全球發展的開拓者,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新動能。“中法兩國同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要經濟體,應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加強兩國在貿易、產業、科技、清潔能源、第三方市場等領域合作,共同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讓兩國和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發展成果。”
提到中法經濟合作具體建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認為,中國正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綠色轉型、數字制造等新引擎將會使中國的未來更具可持續性。航空、發電、農業、種子、土壤、數字化等領域中,雙方合作的潛力巨大。“中國第一批核電站就是在法國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他建議,在兩國間合作以外,還可以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為全球治理做出貢獻。
發揮大國擔當
“中國是多邊主義堅定的維護者、實踐者和貢獻者,中國提出的安全倡議、發展倡議和文明倡議是對全球治理的系統性的貢獻。中國是對聯合國及其體系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之一。”吳海龍表示,中法都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都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都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負有重要的責任。中法又都有獨立自主的意識,雙方要排除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干擾,堅持伙伴而非對手的定位;堅持合作而非競爭的關系,共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在全球治理中充分體現大國的擔當和責任,體現團結合作的精神,體現命運與共的情懷。
“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國人最理解中國和中國文明,因為法國人擁有一種和中國人一樣非凡的精神特質。”杜占元引用中國儒學大師、翻譯家辜鴻銘的話語,道出中法間有眾多致力于文明交流的有識之士的緣由。“正是有了在座各位以及更多兩國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國和法國、歐洲、乃至世界各國,才有了彼此了解、互信合作的契機。”
他介紹,現在中法之間有100多對友好城市和省區,互設了14個法語聯盟中心、18所孔子學院。2023年底,中國對法國實施15天免簽入境政策,“歡迎更多的法國朋友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切身感受當代中國的發展變化和文化魅力。”
“歷史發展、文明繁盛、人類進步,需要思想引領。期待今天中法戰略界能貢獻更多智慧和遠見,為全球治理描繪新的圖景,開辟新的路徑。”杜占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