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
不久前,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在戛納舉辦“2024年北京電影之夜—北京國際電影節戛納推介會”活動。雖然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圓滿落幕,但“明年春天在北京相會”的邀約又發到了全世界愛電影的朋友手中。
經過14年的發展和成長,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交流的重要平臺。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9天時間里,200余場活動吸引了來自全球123個國家和地區的影人、展商和媒體參與,國際性、專業性和影響力再上新臺階,為世界奉獻了一屆盡顯文明多元之美、助力文化共同繁榮的光影盛會。尤其當我們看到紅毯上的群星閃耀,看到影迷的熱情高漲,看到國內外的電影人的歡聚一堂……北影節已然悄然成長、崢嶸初露。當然,對一個國際電影節而言,“十四”還是一個太年輕的數字,北京國際電影節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國際”電影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什么是成功的國際電影節?以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意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為例,特色鮮明是它們的一致特點。“威尼斯電影節”創立于1932年,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柏林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不過,三大電影節能夠持續舉辦并獲得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很重要的一點是以嚴格的藝術標準得到全世界觀眾的認可,并且一直堅守著這個標準。此外,城市給予電影節榮光,而電影也以自己的魅力反哺城市。威尼斯、戛納、柏林這三座城市因為電影節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知名度。
近年來,中國電影行業也陸續創立了屬于中國自己的電影節。不僅有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這些在大城市舉行的較大規模的電影節,同時也有平遙國際影展、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活動,可以說是中國嘗試電影節、電影展活動過程中非常值得研究的對象。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具有影響力的電影節、電影展也都各有特點。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全力打造“金爵獎”影響力的同時,全力推動電影交易市場,成為國產電影的“晴雨表”;北京國際電影節則發揮首都魅力,全方位推進電影藝術和電影工業的發展。平遙國際影展因靈魂人物賈樟柯坐鎮,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廣闊的視野。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的重點就是推動青年電影人的發展。但是和威尼斯、戛納、柏林三大電影節相比,這些都還是太年輕,都有很多路要走。
以北京為例,這座城市有著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歷史文脈源遠流長,與電影藝術有著相得益彰的美。那么如何去共同呈現這種美,奏響文化的共鳴,撥動人們的心弦呢?
從當下來看,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在努力做到最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電影節不僅是專業人士的節日,更是影迷的節日,每年影展部分的搶票大戰都炙手可熱,讓電影節成為這個城市與電影之間的一次約會。
本屆電影節還有一個巧合值得一提。開幕影片《草木人間》的安排,對于其導演顧曉剛和北京國際電影節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2018年,顧曉剛在北京電影節獲得自己第一部長片的創作資金,從而開啟了他的長片電影導演生涯。北京電影節見證了他夢的開始,更為這個夢提供了更高的展示舞臺。其實,對一個電影節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所謂明星云集、大咖加持和票房數據,而是一個又一個的“顧曉剛”。我們在這里看到的不僅是“顧曉剛”們的成長,也是北京國際電影節旺盛的生命力,是北京電影節行穩致遠的希望。
把一場“約會”打造成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實屬不易,所以,在打造這個城市文化名片的過程中,我們也不必擔心走過的彎路和付出的辛苦,只要保持初心不變,時間會告訴我們最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