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梅


摘要 ?目的:探討情緒調節策略對抑郁障礙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及睡眠的影響。方法:選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三醫院精神科6病區收治的98例抑郁障礙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情緒調節策略為主導的干預方法,對2組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及睡眠進行分析。結果:干預后觀察組認知情緒較好( P <0.05),觀察組患者自傷頻次更少( P <0.05),且干預后觀察組的睡眠質量更好( P <0.05)。結論:對抑郁障礙青少年采用情緒調節策略為主導的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以及睡眠質量,提高其認知情緒調節能力。
關鍵詞 ?情緒調節策略;抑郁障礙;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認知情緒;心理狀態;睡眠質量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Sleep in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HUANG Chunmei
(Psychiiatric Ward 6,Quanzhou Third Hospital,Fujian Province,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sleep among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disorder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22 to July 2023,98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disorders treated at Quanzhou Third Hospital,Fujian Province,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tandard intervention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terventions based 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addition to the standard interventions.The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sleep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better cognitive emotion( P <0.05),fewer instances of self-injury( P <0.05),and better sleep quality( P <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s a primary intervention method for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disorder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sleep quality,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regulate emotions cognitively.
Keywords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Depressive Disorder; Adolescents;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Cognitive Emotion; Psychological State; Sleep Quality
中圖分類號:R395.5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2095-7130.2024.03.003
抑郁障礙青少年主要指的是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一種心理疾病,該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發病的因素較為復雜,其中主要包括精神刺激因素、人格因素、家族遺傳以及環境因素等,其癥狀多種多樣,表現較為復雜。患者發病時主要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對于自身的不良情緒、體驗與表達進行抒發,嚴重者甚至利用各種方式進行自殺,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1-2]。因此,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干預,有研究指出對該類患者主要對其不良情緒進行調節,對患者表達以及抒發情緒的方式進行改善, 故本研究將患者采用情緒調節策略進行干預,并對其干預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三醫院精神科6病區收治的98例抑郁障礙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采用1∶ 1分配原則,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14~18歲,平均年齡(16.12±1.34)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06±0.54)年。對照組中男25例,女24例,年齡12~18歲,平均年齡(16.07±1.36)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0±0.61)年。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診斷標準 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3]抑郁障礙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患者均為青少年;2)經醫生明確診斷為抑郁癥;3)自殺意念自評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評分<12分;4)患者以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2)合并器質性病變的患者;3)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4)中途退出的患者。
1.5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包括藥物以及常規物理治療,對患者的自殺傾向進行評估,并評價其安全管理內容,當患者表現出自殺傾向時及時對患者的行為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情緒調節策略為主導的干預方法,具體操作如下:1)成立專業的護理小組,其小組成員包括心理醫師、精神科護士以及心理咨詢師,對其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工作責任劃分,相互進行信息交流以及工作總結。2)了解患者的一般資料,并對患者的病因進行分析,同時結合相關專業文獻,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使患者了解自身情緒變化,護理人員漸進式引導患者對自身的情緒變化進行分析以及評價,并闡述自身在進行情緒發泄時的感受,其主要操作如下:閉上雙眼,對自身的情緒進行感受,在內心對自我進行提問,理解并接納自身的情緒,引導患者改變自身的認知理念。建立人際互動關系,合理控制自身情緒,采用舒緩、溫柔的方式進行情緒發泄,例如書寫、口頭表達等,鼓勵患者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建立相應的情感支援網絡,與同病患者交流經驗,減少獨處時間造成的空虛感。引導患者練習正念、情緒調節技能,提高患者的正向情緒。3)采用一對一護理,在患者入院后第1周,引導患者熟悉周圍環境。第2周,根據制定的方案進行干預,2次/周,55~60 min/次,共有7種不同的主題,每次干預前需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
1.6 觀察指標 1)采用修訂的認知情緒問卷調查表[3]評估認知情緒,含有9個維度,每個維度計20分,分數越高,被試者的認知情緒越好;2)記錄觀察期間患者的自傷頻次;3)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4]進行評價,含有7個條目,每個條目0~3分,總分21分,分數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 )描述,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描述,采用χ2進行檢驗,以 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干預后認知情緒調節、睡眠質量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認知情緒相關指標與對照組進行比較更優,觀察組在自我責備、沉思、災難化、責備他人維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均 P <0.01),接受、積極重新關注、重新關注計劃、重新關注評價、理想分析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均 P <0.01)。干預后觀察組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 P <0.01)。見表1。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患者自傷頻次比較 2組患者干預后患者自傷頻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差異(χ2=13.642, P =0.003)。見表2。
3 討論
抑郁障礙已經成為導致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典型癥狀包括情緒低落或易怒,失去興趣或樂趣和疲勞增加,其中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是一種不被社會文化所接受的不以死亡為目的反復傷害自身器官和組織的行為,此類行為的出現往往與患者的情緒行為息息相關[5-6]。臨床上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中伴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占比較高,同時社會對該行為難以接受,故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活動,并以此降低自身的社交功能。導致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可能為青少年的心理發育不成熟,人格尚不完善,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與刺激時極易產生錯誤的觀念,從而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并出現精神疾病[7-8]。為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需要對患者的情緒問題進行干預,調節不良情緒,重建合理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將患者所處的外在環境與其內心進行結合分析,采用相應的應對措施控制患者的情緒,使患者能夠保持內外適應的功能反應[9-10]。
本研究觀察組干預后認知情緒評分、自傷頻次以及睡眠質量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采用情緒調節策略為主導的方法對抑郁障礙青少年的干預效果較為顯著。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通過對患者建立相應的情緒支援網絡,引導患者對自身的情緒變化進行分析以及評價,改善患者的正向認知能力,使患者能夠面對自身情緒的變化以及后果,對情緒進行控制,使患者采用健康的觀念對自身進行調節,使患者緊繃的情緒狀態得以舒緩,對患者的認知情緒調節能力以及睡眠質量具有顯著的提高作用。通過引導患者與外界進行交流,以及不同的主題變化對患者情緒進行干預,改善患者對不良情緒的發泄形式,從而減少患者自傷頻次。
綜上所述,對抑郁障礙青少年采用情緒調節策略為主導的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以及睡眠質量,提高其認知情緒調節能力,值得臨床進行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 :無。
參考文獻
[1] 盧和麗,徐茜,胡飛虎,等.薩提亞家庭治療對偏遠地區抑郁障礙青少年父母負性情緒及疾病負擔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3,37(12):2222-2226.
[2]賀云鈴,王冬雪,張耀文,等.混合性焦慮抑郁障礙青少年同伴關系對孤獨感的影響:睡眠質量和心理彈性的鏈式中介效應分析[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23,23(7):497-503.
[3]譚清宇,劉平,呂桃,等.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失眠與自殺意念的關系:反芻思維的中介作用[J].四川精神衛生,2023,36(2):118-122.
[4]丁寒琴,楊帆,何夏君.情緒調節策略對抑郁障礙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21,36(8):62-65.
[5]徐鵬,何繼紅,徐建華.癲癇患者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與多導睡眠監測參數、腦功能狀態指標相關性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22,36(12):113-115.
[6]張雯晴,張婷,楊松諭,等.反芻思維和抑郁在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非自殺性自傷與自殺意念間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2,31(5):425-430.
[7]梁思雨,高雯,黃傳浩.抑郁情緒對青少年專業幫助求助態度的影響:抑郁障礙兩類污名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3):739-743.
[8]劉璐璐,朱峰,陸心傳,等.伴與不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青少年抑郁障礙的焦慮、應對方式對比及相關性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1,48(6):980-983.
[9]陳方方,吳明飛,張佳俐.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對青少年單相抑郁和雙相抑郁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2,31(12):1086-1091.
[10] 孫巖,呂嬌嬌,蘭帆,等.自我關注重評和情境關注重評情緒調節策略及對隨后認知控制的影響[J].心理學報,2020,52(12):139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