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培養良好品德的人,是一項關系民族未來的重要工程。小學階段是品德培養的關鍵和最佳時期,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教育,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陵城區實驗小學不斷探索和創新德育實踐方式,堅守“養正、潤德、啟智”的德育思路,大力推進“全環境立德樹人”德育工作,讓德育走“新”更走“心”,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小學是學生學習行為的養成階段,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德育教育要遵循養成教育的原則,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學校以“養正教育”和“啟智教育”來提升德育成效,將“養正”“啟智”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從小處著眼,使優秀的品德轉化成良好的行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人生底色。
養正教育規范行為習慣。學校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為抓手,利用“行為習慣養成月”,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通過每周“國旗下講話”、班會、隊會和少先隊一日常規檢查等活動,切實加強學生的文明禮儀、衛生健康、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在家中、在校內校外的行為規范和安全意識都有標可依、有尺可考,促使學生將日常行為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啟智教育拓寬閱讀視野。學校積極構建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閱讀體系,將閱讀目標分級,低年段以激發閱讀興趣為主,中年段強化閱讀方法,高年段重視實踐運用和讀寫結合。同時,學校還按年級將閱讀目標進行細化,從閱讀主體、閱讀書目、閱讀時間、閱讀總量、閱讀評價等八個角度出發,科學制定分級閱讀套餐,讓經典書籍滋潤學生心靈。另外,學校通過舉辦跳蚤書市、演講比賽、閱讀小明星評選等活動,持續推進閱讀工作,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環境育人,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多年來,學校始終把思想道德建設擺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潛心營造優良的育人氛圍,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措施,為學生營造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學校重視校園環境建設,設計“環境育人”立體書,營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強化德育陣地環境育人效果,努力做到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讓每一處環境都育人、讓每一條標語都成為精神坐標,真正體現一草一木皆傳情、一墻一壁皆達意的育人效果,為孩子們構筑起生命健康成長的綠洲。
課程育人,各學科日常教學滲透德育
學校搭建課程育人大體系,在充分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加強德育課堂滲透,使德育貫穿于各學科具體教學實踐中,使學生的德育得以完善和發展。
學科課程滲透德育。學校著力打造學科特色德育課堂,如:語文學科通過深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加強學生品德教育,道德與法治學科通過設計生活熱點學習活動來升華德育內涵,英語學科通過滲透多元文化來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社團課程融合德育。學校在社團課程教學中重點促進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助推學生全面發展。學校不斷挖掘古箏、圍棋、武術等社團活動內容的德育元素,拓寬德育途徑,讓學生從中學習知識、培養特長、內化品德。
校本課程踐行德育。學校在校本課程教學中創新勞動教育實施方式,鼓勵學生全程參與,以勞促學、以勞育德。學校在校內開辟勞動基地,開展“跟著節氣去探究”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種植農作物了解節氣文化,體會勞動的艱辛,懂得珍惜糧食、熱愛生活。
研學課程突出德育。學校秉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育人理念,舉辦系列研學活動,通過探索實踐來增長智慧。學校組織四年級學生到德州太陽能研學基地,開展以科技、勞動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培養科學素養和勞動品質;組織五年級學生走進滋鎮三洄河紅色教育基地,參觀黨史展覽館,觀看紅色教育紀錄片,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六年級學生赴日照探究海洋文化,學習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活動育人,在實踐體驗中形成良好品質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活動育人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德育主題教育活動”,將德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活動育人的教育功能。
開展宣傳月,落實活動育人。學校創建全環境立德樹人“月精彩·向未來”品牌項目,根據“一月一主題”德育體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符合學生特點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提高道德素養、培養優良生活習慣、增強責任擔當,培養其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弘揚雷鋒精神,爭做新時代好隊員。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雷鋒精神作為行動指引,組織少先隊員開展形式多樣、扎實有效的學雷鋒教育活動,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踐行雷鋒精神,發揮新時代好少年的先鋒作用。
了解世界時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營造“熱愛祖國、關心時政、奮發向上”的校園氛圍,學校開展了“看天下時事,增愛國情懷”的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學校還通過開展憲法知識競賽、國家安全教育主題宣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實現更深層次的社會化。
匠心育新人,德育樹新風。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是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承者。因此,創新德育模式,做好小學階段德育教育工作,構建內容完善、載體豐富、適應學生發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可以說于己是受益終身,于人是功德無量,于國則是播下和諧發展的希望火種。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