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林 徐挺 彭裕紅
基金項目:四川國際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SCGJ2022-48)
作者簡介:李守林,男,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作品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通信作者,E-mail:2260210645@qq.com
摘要:南路邊茶制作技藝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四川省雅安市特有的傳統制茶技藝,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章基于社會傳播理論,對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當前的國際傳播進行了系統分析,認為其存在主體缺位、渠道有限、內容不足、對象不明,以及語言和文化障礙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明確傳播主體、統籌傳播事務,制定傳播策略、構建傳播體系,拓展傳播渠道、更新表達方式,突出語言差異、擴大傳播范圍,培養傳播人才、破除傳播障礙,精選傳播內容、避免文化誤解等一系列措施,以求進一步推動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提高其國際知名度,進而提高相關產品的國際認可度和銷售量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藏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TS272.5?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0-3150(2024)06-77-5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uthern Route Dark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
LI Shoulin, XU Ting, PENG Yuhong*
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Ya'an 625100, China
Abstract: The Southern Route Dark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 is a traditional tea making technique in Ya'an, Sichuan Province, the birthplace of tea culture in the world. It i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mad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Southern Route Dark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 and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proble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organizers, limited channel, insufficient content, unclear object and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rriers.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a series of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Southern Route Dark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 It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epening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hinese and other civilizations, improving their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and then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nd sales of related products.
Keywords: Southern Route Dark Tea, processing technique, Ya'an Dark Te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南路邊茶是指以四川雅安為制造中心,行銷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及衛藏(在明代指阿里、衛、藏和康四部分,今西藏)等邊疆地區的茶葉[1],亦謂邊銷茶,今多稱藏茶[2],屬于黑茶的一種,與藏民族以及我國西北部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羌族等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始于唐代,在宋代得到改進和提高,至清末民初已趨于成熟[3],并隨著藏茶的流行而逐漸為世人所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4]。2008年,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名錄。2022年,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丁笆奈濉狈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文旅非遺發〔2021〕61號)提出要“加強非遺國際傳播,充分運用非遺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和改進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精神[5]的重要舉措,是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方式,對繼承和弘揚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意義重大[6]。
1? 基于傳播理論的非遺國際傳播要求
國際傳播是指民族、國家或其他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是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社會傳播。社會傳播是指人(或者團體)與人(合作團體)之間的信息傳遞、互動、交流、溝通的過程,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形式。1948年,現代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國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中提出了一個傳播的定義:“傳播就是誰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效果。”首次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傳播效果5個方面對傳播行為進行了過程分析,這就是著名的“5W”傳播模式,進而演繹出傳播的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研究、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7]。盡管時代已大不同,但非遺的國際傳播仍然需要遵循社會傳播的基本模式。
2? 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照拉斯韋爾的“5W模式”,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2.1? 傳播主體缺位
此處的傳播主體特指負責統籌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事務的政府機構或協會組織、民間團體等。截至2023年,雅安有藏茶生產企業11家,其中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藏茶)定點生產企業8家,占全省73%[8],是全國主要的藏茶產地,2008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雅安市“中國藏茶之鄉”稱號。此前,藏茶主要供應西藏和青海、甘肅,以及四川的阿壩、涼山、甘孜等地,在其他省市知名度較低。當前,當地行業企業正積極將藏茶從“邊茶藏飲”推廣到“邊茶內飲”或“藏茶漢飲”,但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擴大。據中國海關總署的可查數據,2015—2023年,藏茶的出口量為零,僅個別企業如雅安茶廠通過電商模式有零星外銷。藏茶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微乎其微,離“藏茶世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盡管雅安當地也提出要推動“三茶”統籌發展,但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行業企業或非遺傳承人,都缺乏對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茶文化)國際傳播對行業企業發展重要意義的認識,缺乏對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的組織領導或統籌協調,更談不上制定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規劃,而個別企業、傳承人或個別學者的零散傳播,其影響力又遠遠不夠。
2.2? 傳播渠道有限
盡管《“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要“鼓勵各駐外使領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駐外旅游辦事處等駐外機構開展我國非遺的宣傳推廣。配合重大文化交流項目、利用國際知名節會,舉辦非遺展示、交流活動。支持非遺相關產品走向海外市場”。但非遺國際傳播的“文化傳播、文明互鑒”價值取向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的利益期待錯位,導致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幾乎沒有獲得政府以及行業企業的任何資金和資源支持。缺乏支持的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有再多的傳播渠道也是枉然。而當前的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還停留在國際友人來訪和出國參展時的簡單介紹,沒有自己的專題網站,更別提時下流行的抖音、微信公眾號(海外版),以及Twitter、Facebook等其他海外社交平臺。
2.3? 傳播內容匱乏
目前,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還沒有構建起獨特的敘事體系,缺乏對非遺項目蘊含的中國思想及中國理念的深度解讀,也缺乏對最新科研成果的介紹。在國際傳播格局中處于散亂少狀態,導致國際受眾對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社會價值及其健康價值。
2.4? 傳播對象不明
首先,南路邊茶制作技藝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因受文化背景、興趣愛好、審美觀念等因素影響,國際受眾對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認知和態度存在個體差異。其次,歷史上,南路邊茶的主要外銷地是印度、不丹、尼泊爾等非英語地區,當前的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卻是以英語為主要傳播媒介,以南路邊茶市場占有率幾乎為零的歐美地區為傳播重點,這種錯位導致國際受眾對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知曉度極低,傳播效果不佳。
2.5? 語言文化障礙
一方面,現有關于藏茶文化(包括制作技藝)的傳播主要在國內散見,且以中文為表達語言,難得看見面向國際受眾的外語版本。另一方面,由于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與特定的地域文化緊密相連,其名稱、內涵和術語等都深受當地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在譯介過程中難免出現丟失或難以準確傳達,導致國際受眾對其理解和接受困難。同時,語境缺失帶來的文化表層化與碎片化,以及西方國家一貫的偏見等給中國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造成巨大障礙[9],導致國際受眾對中國非遺的理解困難或偏差。
總之,在傳播主體缺位、傳播渠道有限、傳播內容匱乏、傳播對象不明,又存在語言和文化障礙等情況下,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效果無從談起。
3? 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對策
“5W模式”表明傳播過程是一個有目的的行為過程,具有企圖影響受眾的目的?;诖?,為讓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到中國南路邊茶制作技藝,感受我國茶文化的魅力,進而愛上中國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和優化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
3.1? 明確傳播主體,統籌傳播事務
傳播主體的核心作用體現在對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的充分選擇權。盡管南路邊茶(藏茶)被視為藏區同胞的民生之茶,作為民族特需保供商品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其生產得到了基本保障。但近年來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雅安藏茶的生產和銷售要想進一步提升,需要從多方面大力拓展。加大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通過文化傳播改變和提高國際受眾對藏茶的認知,可以增強其體驗欲望,進而引導其形成藏茶產品偏好。作為地方特產,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還需大力依靠當地政府和行業企業。成立由文旅部門牽頭,外事、教育、科技和新聞出版、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工作領導機構,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督促落實非遺國際傳播工作。建立非遺國際傳播工作信息共享、協作配合、聯動推進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3.2? 制定傳播策略,構建傳播體系
突出“目標導向”,制定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分工、時間節點、責任主體、考核評價等。整合利用各種傳播資源,支持南路邊茶制作技藝非遺保護單位、各級非遺傳承人,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等民間力量參與或開展國際傳播;支持高校、科研、文化以及傳媒等專業機構開展非遺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項目申報、成果展示、學術交流等;開展非遺國際交流示范項目選拔,引領非遺國際交流高質量發展。
3.3? 拓展傳播渠道,更新表達方式
一方面要利用好國際會議、展覽、比賽等重大平臺,組織開展產品的展示、體驗、交流等活動,增強非遺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充分利用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布局,精心設計以南路邊茶制作技藝體驗為特色的國際研學旅行課程,開展非遺海外推廣,提高非遺的國際接受度。另一方面加強技術支持,廣泛應用5G、VR、AR等技術,利用數字化平臺,開展線上展示、互動、教育、推介等活動,讓數字科技與古老技藝相互碰撞,賦予南路邊茶制作技藝更多元、時尚的表達方式,提高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傳播影響力,增強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參與度和影響力。
3.4? 突出語言差異,擴大傳播范圍
語言是交流的橋梁。做好國際傳播,一方面要重視歐美主要經濟體的國際受眾,利用國際通用語言進行傳播;另一方面要重視印度、不丹、尼泊爾等有南路邊茶產品消費傳統的地區,選擇當地通用語言進行傳播,實現更廣范圍、多語種、跨地區、跨文化傳播。通過差異化的語言傳播,破除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國際傳播的語言障礙,增強國際受眾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促進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文化傳播。
3.5? 培養傳播人才,破除傳播障礙
語言是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非遺的國際傳播需要依靠語言來進行跨文化表達。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國際傳播離不開既了解南路邊茶歷史及其制作技藝,又具備涉外交流能力的人才。一方面,發揮駐地高校的人才優勢,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語言培訓,增強其國際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加強政府、企業與駐地高校的合作,聯合培養非遺翻譯傳播人才,增強中國非遺的表達能力[10]。同時將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納入來華(來雅)留學(游學)學生的文化教學體系,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借助他們擴大“非遺”文化在他國的傳播[11]。
3.6? 精選傳播內容,避免文化誤解
按照拉斯韋爾觀點“傳播只有適應受眾心理和文化,才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12]。歷史上南路邊茶有治邊穩邊的政治功能,涉及西藏等地區。在向世界傳播南路邊茶制作技藝時,要注意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要重視并加強非遺外宣文本譯介,既要保留非遺的文化特色,又要易于國外受眾理解、接受,不能不加選擇“原封不動”地全盤譯介,以免引起文化誤解,影響傳播效果[13-14],尤其是要避免成為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攻擊我們的口實。以“南路邊茶”的翻譯為例,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發現,除個別譯者將其譯為“Border tea”或“Brick tea”外,學界大多譯為“Southern route tea”?!癇order tea”或“Brick tea”屬于典型的直譯,未能將該茶屬于全發酵黑茶(Dark tea)的本質特征譯出,且“Border tea”不僅讓人難以理解,還容易導致對“邊銷”的文化誤解?!癇rick tea”僅譯出了該茶的包裝外形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該茶的包裝及外形都在不斷改變,此類翻譯不便于國際受眾對該茶及其制作技藝的深入理解?!癝outhern route tea”雖然避免了文化誤解,卻沒有譯出該茶的本質特征,而“Southern route dark tea”既體現了南路邊茶的歷史,又凸顯了其黑茶的本質特征。
4? 結論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非遺國際傳播已成為各國各民族互為傳受主體的文化行為。當前,南路邊茶制作技藝“非遺”文化的國際傳播尚處于起步階段,任重而道艱。要想做好非遺國際傳播,需要在明確傳播主體的前提下,通過制定傳播策略、構建傳播體系,拓展傳播渠道、更新表達方式,突出語言差異、擴大傳播范圍,培養傳播人才、破除傳播障礙,精選傳播內容、避免文化誤解等方式,提高傳播效果,讓更多國際受眾了解南路邊茶制作技藝,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籍此提高國際受眾對南路邊茶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促進南路邊茶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長治, 謝雪嬌. “南路邊茶”歷史發展述略[J].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2010, 23(1): 68-73.
[2] 陳書謙. 雅安藏茶的前世今生[J]. 中國茶葉, 2017, 39(7): 45-47.
[3] 羅莉, 遲艷娜. 雅安:關于藏茶的傳奇[J]. 中國民族, 2009(4): 20-23.
[4] 謝雪嬌, 趙長治, 樸永煥. 南路邊茶制作工藝的變遷與保護[J].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4, 27(5): 54-59, 175.
[5]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6] 劉軍麗. 四川雅安“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與多元價值探討[J]. 農業考古, 2015(2): 249-253.
[7] 拉斯韋爾.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 何道寬, 譯.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7: 18.
[8] 鄭雨莎. 雅茶進藏 用藏茶再續川藏農業合作共贏新篇章[N]. 雅安日報, 2023-08-30(05).
[9] 張帥, 畢程. 非遺語境下茶文化對外傳播的方法與路徑探索[J]. 中國茶葉, 2024, 46(2): 74-82.
[10] 鄧軍, 段慧如. 中國非遺對外翻譯傳播人才的能力構成要素與培養模式[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 48(1): 188-192.
[11] 段興臻. 基于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來華留學生“非遺”文化教學[J]. 國際公關, 2023(16): 134-136.
[12] LASSWELL H D.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 I[M]. Canbridge: MIT Press, 1971.
[13] 田亞亞, 付丹亞. 基于5W傳播模式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研究[J]. 皖西學院學報, 2021, 37(6): 144-147, 156.
[14] 曹勝強, 劉俊玲. 跨文化視域下非遺翻譯與國際傳播思考——以《非遺里的中國》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23(10): 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