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吉麗 曹欣欣 方洛凡



4月26日,2024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海慧廳成功舉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穆鵬出席并致辭。
論壇邀請國際標準化組織智能制造協調委員會(ISO/TMB/SMCC)主席克里斯托夫·普魯士(Christoph Preusse);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鄔賀銓;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標準協會(IEEE-SA)主席,美國康寧公司標準總監詹姆斯·馬修斯(James Matthews);原國務院參事,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綱;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技術規范組無線接入網二組(3GPP RAN2)原副主席,中興通訊高級標準總監賽爾吉奧·帕羅拉里(Sergio Parolari)五位標準化專家圍繞“智能制造標準化賦能產業協同發展新機遇”“AI加持標準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和全球標準的作用”“以高標準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全球統一標準造就繁榮產業生態”分享標準如何推動科技前沿成為產業實現最新觀點(張綱參事的發言內容在本刊另行刊發——編者注)。
論壇邀請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張曉剛;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研究院院長譚久彬;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標準協會(IEEE- SA)秘書長阿爾配什·沙阿(Alpesh Shah);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德成;ULSE國際部高級顧問,IEC美國國家委員會前主席凱文·利珀特(Kevin Lippert);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等產學研全球頂級專家熱議標準化在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
主旨演講
智能制造標準化推動市場共同發展
克里斯托夫·普魯士(Christoph Preusse)
國際標準化組織智能制造協調委員會(ISO/TMB/SMCC)主席
智能制造協調委員會(SMCC)的成員是由大約20個技術委員會的主席組成。目的是在ISO國際層面上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并尋找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智能制造指的是以某種方式進行生產,讓多個事物聚合在一起。因此,我們必須一起工作和思考,必須理解對方,這樣才能確保最后取得成功。智能制造還指通過采用多項技術來實現整體效果,這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全過程思維,要考慮到從開始到最后的整個過程。這點非常重要。要以友好的方式互相理解、開展協作,否則整個體系就會崩塌。
智能制造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未來多項技術的組合。現在已有很多這樣的技術,如模擬技術、增材制造、機器人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目前,我們正在向智能制造的方向轉變。在這方面需要好標準,尤其是好的結構標準,它們能使我們理解每個人在此過程中的角色、所處階段以及具體的工作內容。所以,在智能制造協調委員會中發聲就很重要。比如,區塊鏈技術專家可能會用到數據,但他們卻不弄清楚一起共事的數據專家在做什么;又比如,機械安全專家可能會參與機器人的研發工作,而大數據可能會對機器人的行為或者工人的安全造成影響。因此,必須要有整體思維。另一個例子是關于互操作性。要實現互操作性,就必須把很多東西標準化。
智能制造是可持續的。要想實現可持續性,就必須要有一個戰略來進行管理和優化,必須要有一個目標。首先,要制定具體的目標。沒有目標就不知道方向在哪兒。目標就是看智能制造如何影響可持續性。因為智能制造覆蓋了整個生產過程,從原材料到產品再到產品報廢。可持續性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能檢驗智能制造在最后的效果如何。
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有好的標準讓智能制造越變越好,最終使智能制造的產品變得更易于使用、價格更便宜、更有效,也更節約時間。
人工智能加持標準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
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新時期,網絡標準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的第30年,這期間誕生了大量的中外互聯網企業。隨著移動通信標準化,特別是4G的發展,我們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伴隨著5G的到來,我們進入了新的工業互聯網、泛在網等時代。目前,相關的國際標準化機構有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ISO、I EC以及I T U等。實際上,這幾十年標準化在不斷地演進。現在,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研發以及產業開發進入智能引擎的新范式。
我從5個方面來闡述人工智能和標準化的關系。第一,人工智能技術標準化成為緊迫的新課題。現在,人工智能是熱門的新技術,對標準化提出了很多新課題。比如:人工智能需要利用大數據來訓練,數據質量怎么保證?ISO/IEC人工智能分委會(ISO/IEC JTC 1/SC42)重點關注人工智能的數據質量、性能評估以及安全監管。
第二,人工智能提供標準化研究的新方法。標準化工作通常需要做大量實驗。比如,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前要做超過100億千米的測試,這意味著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現在,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節約成本,提升標準化工作效率。
第三,人工智能引領新興產業的發展。比如,大模型可以嵌入手機,可以做同聲傳譯、跟殘疾人做手語交流、以文生圖、照片擴展等,使手機用戶的生成內容能力大大增強。人工智能催動了數據中心、算力樞紐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的應用,這些都是萬億元規模的應用。這些新興產業也迫切需要標準化來支撐。
第四,人工智能推動行業智能化應用。現在,我們可以預見到未來發展比較快的人形機器人、自動化軟件編程人員等,這些都會在各行各業得到很好的應用。麥卡錫估計生成式人工智能每年可為制藥和醫療行業帶來6 0 0億~110 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在通信行業,3GPP和I T U目前正在開發人工智能在網絡應用系統方面的標準化研究。此外,人工智能在規劃設計、產品開發、網絡運營以及綠色節能等應用開發方面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五,人工智能助力標準數字化。人工智能要推動標準數字化,不僅需要基礎大模型,還需要行業大模型,智能上云、智能下沉、智能多態、具身智能以及智能附體(AI Agent),這樣才能更多地與實體產業相結合。讓機器對標準可讀可理解,這樣才有標準數字化的基礎。未來,機器能按標準來執行程序,并且實時監督所有的動作參數是否符合標準的性能和規范。人工智能技術有利于推動標準數字化的發展。
標準推動科技進步
詹姆斯·馬修斯(James Matthews)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標準協會(IEEE-SA)主席,美國康寧公司標準總監
我們必須認識到標準的重要性。偉大的想法可以源自研究,之后被討論、發展和培育,但是把想法變成現實,形成產品和服務,就需要標準這座橋梁。其中,創新十分關鍵,標準如何支持創新至關重要。
我們首先要從WTO技術性貿易壁壘標準和最佳實踐開始。此外,還包括透明、開放、公正、共識、有效性和相關性、一致性,以及覆蓋發展中地區的需求。標準必須面向所有人,人人可參與。創新的關鍵領域包括互操作性、接口、安全性、保障性和開放性等。
性能標準是支持全球創新的更好方式。其中一個策略是全面標準。標準從開始制定到結束需要很長時間,期間我們希望所有答案都是完整的,但最后,它們可能并不像我們開始時認為的那樣有意義或有用。這類標準不支持創新和新想法。另一個策略是采用框架或分階段方法。初始標準的需求等級較高,要使用術語,有關鍵接口和功能,經歷一系列修訂。標準發布后,還要實現一致性和合規性。用這種方法編寫的標準具有相關性,并且支持創新。
下面,我與大家分享IEEE-SA是如何推動創新的。IEEE是一個生態系統,具有前瞻性思維的技術專家一起合作共事,創新和制定全球標準,并建立分享研究、教育和人道主義目標的社區。我們鼓勵技術創新,為人類謀福祉。IEEE的工作包括技術標準、出版物和其他工作。IEEE有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的47萬名成員,他們通過會議、起草技術文件和出版物的方式參與進來。IEEE-SA是IEEE的下設機構,共有2000多個項目,來自175個國家的3.4萬名個人參與者和446個實體或組織參與標準制定過程。IEEE有廣泛而深厚的技術經驗,正是這些技術激發了創新。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推進標準和技術項目,促進創新、公共安全、健康和福祉,并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與WTO、ISO、IEC、ITU以及其他組織開展合作。我們與一些國家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采用IEEE標準以滿足其需要。我們有一個組合項目,不僅支持標準化工作,還支持標準化前和標準化后的相關工作。我們有一個行業聯系項目,需要在準備制定標準之前把人們聚集起來,收集他們的想法。這是建立社區的一種方式,讓人們了解并分析市場、撰寫白皮書,制定優質標準。我們有行業聯盟網絡,允許小團體和行業組織加快標準制定,使其成果成為IEEE標準。我們在合格評定和認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包括人工智能倫理認證。
總的來說,在創新方面,我們必須確保標準化保持開放性,面向所有人。除了標準委員會,我們還需要監管機構和政府的積極參與。我們的項目不僅涵蓋技術工作,還有社會技術、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工作。
全球統一標準造就繁榮產業生態
賽爾吉奧·帕羅拉里(Sergio Parolari)
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技術規范組無線接入網二組(3GPP RAN2)原副主席,中興通訊高級標準總監
全球統一標準具有必要性,能確保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生態系統的繁榮。第三代移動通信伙伴項目(3GPP)是將世界電信標準制定組織團結在一起的合作伙伴關系。3GPP定義了3G、4G、5G,相關產品應用惠及全球數十億人。目前3GPP有800多個成員,包括網絡運營商、網絡供應商、設備供應商、存儲中心、政府機構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員來自中國。
早在2017年,3GPP就開始為5G開展技術工作。在2020年,ITU-R WP5D工作組宣布3GPP協議(Rel-15規范)為5G標準,在世界范圍內受到認可。2020—2022年,3GPP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多個方向上推進工作,發布了Rel-17規范,從而使智能手表等設備不需要手機就能直接實現聯網。從Rel-19規范開始,3GPP進一步拓展5G的功能,如元宇宙、環境物聯網、集成感知與通信等。而在Rel-20規范中,3GPP將致力于6G技術。去年12月,3GPP的組織伙伴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日本無線工業及商貿聯合會、日本電信技術委員會、韓國電信技術協會、美國電信行業解決方案聯盟和印度電信標準發展協會共同宣布承諾開發下一代全球通信規范。
3GPP研發6G規范將為全球新一代移動通信設備提供技術基礎。3GPP預計在2029年底前向ITU提交6G技術規范。盡管還有5年時間,但我們需要從現在開始通力合作。幾周后3GPP就會組織關于6G應用案例和要求的研討會,該會議也會對3GPP之外的全球相關機構開放,共同研究相關項目。3GPP也會盡快在今年開展一些高級別工作,與ITU協調6G應用案例和要求,并反饋意見建議。3GPP預計在一年內開展實際技術工作,并于2025年召開相關研討會。
為實現在2029年底前形成6G規范的目標,所有相關企業都應同舟共濟。我想著重強調中興通訊在這一領域的重要作用。中興通訊是200多個標準組織、開源團體、產業聯盟的成員,處于5G標準必要專利排名第一梯隊,專利價值超過450億元,并與其他機構一道創立了智能超表面技術聯盟(RISTA)。此外,中興通訊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獲得逾150個領導席位,提交了10萬多份國際標準提案和論文,取得了400多項國際標準起草權。
此外,中興通訊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深耕標準人才培養。與東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傳播標準化理念,培育標準化人才;支持標準化人員能力評價工作,加入評價專家委員會,并參加能力評價;贊助支持2022年第十七屆青少年國際標準奧林匹克競賽。
標準化領域需要合作,我倡議所有企業,與伙伴、客戶,乃至競爭對手精誠合作,共筑信息和通信技術生態系統的繁榮。
高峰對話
標準化在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中發揮的作用
由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I S O第27屆主席張曉剛主持的高峰對話將論壇推向了高潮。中國工程院院士、精密測量與儀器工程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研究院院長譚久彬;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標準協會(IEEE-SA)秘書長阿爾配什·沙阿(Alpesh Shah);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德成;U L SE國際部高級顧問,I EC美國國家委員會前主席凱文·利珀特(Kevin Lippert),以及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等5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受邀參加,圍繞標準化如何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展開熱烈的討論。
張曉剛
譚久彬
全球現在已經達成共識,科技創新是應對產業變革最重要的力量。譚院士不僅是國內外知名的精密測量與儀器工程專家,也是3個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基于您的理解和認識,標準化如何在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
對于這個問題,我有三點看法和建議。第一,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產品迭代升級或者提質增效的周期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但從全球的視野來看,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遠遠滯后于市場的需求。所以,我們呼吁通過新技術手段的融入,特別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賦能標準化的形成過程,要讓標準制定和修訂的速度加快,周期越來越短。
第二,標準化持續促進質量提升,特別是在整個制造過程中的數字化標準。比如,第一步,機器通過它能識別的語言依據標準化的圖紙可以自動進行加工,這已經實現了。第二步,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嵌入權威準確的測量數據,數字證書的作用要顯現出來。通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又精準的測量數據來構建誤差傳遞模型和誤差補償模型,以及進行有效的迭代升級,這個過程正在實現。下一步,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對制造過程賦能,特別是形成數字化特征更顯著的標準化,我們就會在制造過程中推測出最終的產品是否符合最終標準,這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
第三,不能忘記標準制定的初衷。剛才張綱參事對標準化的內涵和外延有十分深刻的闡述,我非常贊同。我想補充的是,標準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依據標準化把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標準制定者,以及整個制造鏈更深入地融合起來。我們不能忘記標準制定的初衷。下一步,我們要把科技工作者、標準制定者以及制造企業更廣泛地聯合起來,共同創造全球制造業的繁榮。
張曉剛
阿爾配什·沙阿
最近幾年,IEEE不斷地把數字技術發展的最新技術和應用變成其核心標準。請問IEEE是如何把數字技術標準跟傳統產業更好地融合,來推進社會和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產業鏈韌性和安全?
雖然IEEE在領導新興技術標準化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共識和合作領域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我們有許多利益相關方在醫療人工智能、電子競技和區塊鏈等各個領域推動IEEE的標準化活動。他們的專業知識是制造業的基礎,也是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基礎。
我們經常討論供應鏈機制中的可追溯性和可跟蹤性,這兩者都非常重要。Web3.0和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實際上給了我們更大的可信度和視角,讓我們有解決損耗問題和在更高層次上處理電氣化的能力。例如,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航運和港口船舶空轉。IEEE正在解決海上電氣化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領域。從運輸的角度來說,體現標準化價值最好的例子之一是運輸箱的標準化。
將人工智能系統引入數字經濟時,我們要考慮深度造假的影響,以及真正可以信任的是什么。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但從經濟角度來看,也是一個信任問題。這要求我們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IEEE的使命是推進人類的技術進步。我們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因為我們推動制定人工智能系統的倫理規范和注意事項。除此之外,當下影響制造業和供應鏈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采購。人工智能采購是以同樣方式推動產業鏈韌性和新興技術的明確途徑。我們現在有一個項目很多國家都感興趣,因為采購、貿易、政策都在供應鏈中發揮關鍵作用。
IEEE還引入了人工智能倫理認證項目。我們與檢測實驗室和其他機構合作,幫助他們規范與人工智能系統相關的語法和情境。此外,我們的碳抵消模型正在進行標準化。I EEE非常開放,我們與世界各地開展合作,有很多參與者。我們在標準和創新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這就是“2030地球友好”項目。是否能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取決于我們多快形成合適的技術標準化。如果現在不采取行動,那我們兩三年后也無法實現標準化。
張曉剛
王德成
中國參與制定的第一項國際標準是由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來完成的。機械總院在機械制造行業標準方面深耕近70年。您如何理解標準化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
從機械總院自身來說,我們切實感覺到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是伴隨著國家發展時刻存在的,以標準保障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是我們一以貫之的原則。1958年,機械總院發布了第一批120項以緊固件為核心的基礎零部件標準。這批標準的發布極大地提高了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基礎性、通用性和互換性。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我們還在零部件的制造工藝、材料和裝備方面取得突破。標準發布后,我們還把這些標準、技術和裝備推廣到羅馬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
此外,以工業母機為核心的裝備制造技術也離不開標準。近年來,在市場監管總局有關司局支持下,我們成立了工業母機標準創新總體工作組,并承擔了秘書處。通過這些工作,我們把以工業母機為核心的裝備制造零部件工藝和整機標準體系化,聯動多家單位形成責任分工。最近,我們也參與到有關的科技攻關項目里,在主機層面實現了標準對產業鏈韌性和安全的推進。
我認為,推動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針對以工業母機為核心的裝備制造領域,推動標準化和創新的協同發展,在布局創新任務的同時,要把這些創新任務及時轉化為科技成果,來提高以工業母機為核心的裝備制造技術產業基礎的高級化。
其次,對工業母機和工業母機連線組成的上下游的材料、工藝、裝備,以及跨行業的工業母機應用,提供協同性的標準供給和創新,提高整個制造業的治理水平。
最后,除裝備制造業和制造業之外,新興領域同樣離不開標準化。“雙碳”、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也要同步推進標準化工作,既要進入新領域,更要用新模式來開展標準化。這些新模式就是改變以往先有產業后有標準,技術成熟多年之后再定標準的這種模式,既要實施產品裝備的實物驗證,也可以借用人工智能等數字模擬超算驗證。這樣,標準和技術會同步,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會同步推進。我覺得中國很多企業有這方面的基礎,如果我們努力就能為全球作出更好的、獨特的中國貢獻。
張曉剛
凱文·利珀特
ULSE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盡快地轉變為共識性的標準,并且通過這些標準結合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去實現最新技術的商業化落地。請您介紹一下ULSE如何把科研、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結合起來,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我認為,創新的關鍵是如何快速進入市場。當我們推動創新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衡量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環境方面。開發周期的早期階段也尤為重要。100多年來,ULSE一直關注電氣、場所和產品安全,有很多研究人員從事產品背后的科學和技術工作。
我想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鋰離子電池再利用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ULSE的專業知識直接推動了UL 1974動力電池再利用評估標準的制定,解決了退役電動汽車電池二次使用的安全問題。隨著我們越來越多地談論電動汽車的技術和創新,電池再利用是我們需要在其生命周期早期就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該標準是由來自8個國家的45位獨立專家共同制定,其代表性是平衡的。今天上午很多專家談到了聽取研究機構、制造商和產品用戶等不同群體的意見十分重要。該標準成為全世界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首要標準之一。它最初是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一份雙邊合作文件,但很快就得到了各種監管機構的認可。
與此相關的其他雙國家標準有UL 9540和UL 9540A,它們是評估電池儲能系統中熱失控火災蔓延測試方法的標準。我們可能都聽說過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這對很多人來說是真正可怕的事情。所以,當這些產品進入市場時,標準能涵蓋對產品生命周期早期的要求,這是至關重要的。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縱觀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開發早期就關注產品的環境因素。我們可以看到標準正在為鋰離子電池的循環經濟等方面提供支持。
張曉剛
吳凱
當今社會,科技創新發展是企業、行業、制造業發展的動力。寧德時代用幾十年的時間在高端電池領域里做到了世界第一。請您介紹一下寧德時代是如何結合標準化和科技創新來促進產業發展的?
關于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堅持標準引領。寧德時代非常重視標準工作,專門成立了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由董事長擔任主席,本人擔任副主席。我們參加了19個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44個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委會和工作組等。
我們非常注重用最新技術來開發最先進標準的研究和應用。因為動力儲存電池是技術迭代非常快的一個行業,所以不論國家標準還是國際標準只能代表著這個行業的最低門檻。我們在產品的研發過程中與合作伙伴,不論是客戶還是供應商,開展密切合作。除了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之外,我們還協同產業的上下游制定了很多高標準,并寫到企業標準中。我們用高標準來引領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堅持創新驅動。我們以創新作為第一發展要務,選擇了內向型和外向型結合的開放式創新發展路徑。一方面,在研發上持續加碼,2023年研發投入184億元,比2022年增加18%;另一方面,不斷創新合作形式,對外分享技術成果,推動了全球科技普惠。
同時,寧德時代持續推進四大創新體系:一是材料與材料體系創新。我們開發了一些高性能材料,并由此打造了M3P電池、麒麟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優質產品。我們還在無金屬電池、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等前沿領域開展了相應的技術儲備。
二是系統結構創新。我們開發了系統的無熱失控技術,持續提升電池的安全性。我們努力提高電池包的成組效率,使相同體積、重量電池的能量越來越大。我們正在研發更高集成度的C2C技術,將電池單體和底盤集成起來,通過智能化動力域控制器來優化動力分配和降低能耗。
三是綠色極限制造創新。我們建立了高柔性、高精度、高效率的極限制造體系,打造了以智能制造平臺為核心,多平臺多系統深度交互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生態平臺。此外,我們搭建了數字化生產過程的中控管理系統,從產業鏈層級有序推動電池生產的綠色低碳。
四是商業模式創新。我們率先在儲充檢智能充電站、電動船舶等新產業完成了一些生態布局。我們首創的“EVOGO”組合換電解決方案已經在全國多地運營了。我們通過打造基于車電分離模式下的電池靈活租購,實現了電池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鏈提升。我們還通過平臺化規模化的設計,實現不同車輛和不同場景的通用性換電,為重卡行業電動化和全國換電網絡奠定了基礎。(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