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 張弛 郭雄 蘇靜茹 汪晶晶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的受眾及作用,給出了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研制原則、包含的要素,研究提出了技術標準路線圖研制方法,從成熟技術、新興/未來技術角度分布給出了不同的參考方法,并以物聯網技術為例進行了具體分析,闡述了物聯網技術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發展方向。
關鍵詞:國際標準化,路線圖,標準化路線圖,物聯網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0.001
0 引 言
路線圖是一種新型、實用的戰略管理方法和工具,主要采取圖表的表達方式,對現實起點與預期目標之間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關鍵事項、時間進程以及資源配置進行科學設計和控制,其要義是圍繞目標任務,強調需求牽引,選擇發展路徑,明確時間節點,對建設發展作出科學規劃[1]。技術路線圖是指應用簡潔的圖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術變化的步驟或技術相關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它能夠幫助使用者明確該領域的發展方向和實現目標所需的關鍵技術,理清產品和技術之間的關系,適用于企業產品研發、產業發展規劃和區域或國家戰略規劃[2]。它包括最終的結果和制定的過程,具有高度概括、高度綜合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征。標準化路線圖對標準化方向、標準化優先級等提出建議,可為各相關標準技術組織在未來制定標準過程中提供協調一致的基礎[3]。標準化路線圖的服務對象除了標準技術組織之外,主要還有標準化管理部門、研究機構、技術人員、用戶、消費者、公眾等。制定標準化路線圖,需要利益相關方之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并定期進行更新和完善[4]。
國際標準化路線圖主要用于指導開展國際標準化工作,提升國際標準化水平,包括國際標準化戰略制定、參與國際治理、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開展國際標準化合作等。高水平的國際標準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戰略及治理影響力方面:開辟新的標準化方向;主導成立新的國際標準組織;參與標準技術組織治理,推動國際標準化規則的修改和完善。
技術標準影響力方面:提出或重點參與的國際標準的數量領先;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被采納為其他地區或國家標準;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被其他標準廣泛引用或參考;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在推動技術進步、指導產品設計與生產、助推全球產業化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專家隊伍影響力方面:擔任標準技術組織的領導職位;積極參與標準研制的專家數量和能力領先;專家在標準技術組織的活躍時間長,話語權較強。
我國十分重視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的研制工作。2024年2月19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2024年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專門提出“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大力實施標準國際化躍升工程”,要求“積極參與ISO、IEC、ITU等國際標準組織治理,在戰略實施框架、評估框架、路線圖等方面貢獻中國智慧。”
1 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總體考慮
1.1 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研制原則
目標導向,國際標準化路線圖中要提出明確的目標,我國的國際標準化工作目標主要體現在彰顯我國的國家實力,促進我國技術、標準水平提升,推進全球技術進步、貿易發展這幾個方面。在此基礎上,需要根據特定技術領域實際情況,從戰略和治理目標、標準項目目標和人才影響力目標等方面,分別確定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時間明確,國際標準化路線圖一般由橫縱坐標形式給出。橫坐標為時間,根據技術領域的不同,橫坐標可劃分為短期(5年)、中期(5~10年)、長期(10~30年)顆粒度,也可設置為具體年份,細化顆粒度,如2025年、2030年、2035年等。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縱坐標一般設置為戰略目標、治理目標、標準項目目標、人才目標等方面。
科學合理,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的制定要充分考慮現狀和發展趨勢,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情況、標準情況、各國實力和參與情況等,以及我國在特定領域的實際情況,主要包括國際職務任職情況、注冊專家數量和影響力、牽頭和參與標準情況、國內技術和產業實際、國內技術組織和標準化建設情況等。同時,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雙多邊”合作基礎和可能面臨的挑戰。
迭代完善,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后續的可能變化,具有可擴展性和定期迭代更新機制。可借鑒信息通信技術、工業自動控制、音視頻編碼等復雜的、有一定時間跨度的技術體系的國際標準化發展過程帶來的啟示。
1.2 國際標準化路線圖要素
國際標準化路線圖需包括現狀分析、確定目標、時間規劃、實現路徑等內容,如圖1所示。
現狀分析主要包括國際、國內標準化情況兩部分內容。國際標準化情況包括相關國際標準組織、標準及交付物、國際標準化注冊專家情況分析等。此外,還包括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標準化活動、活躍度、貢獻度等。國內標準化情況包括國內技術、產業發展情況,國內技術組織建立情況,國內標準情況,如標準體系建立情況、現行和制定標準情況等,以及參與國內標準化工作的主體和專家隊伍情況。現狀梳理與分析是國際標準化路線圖制定的基礎性、關鍵性環節,組織、標準項目、人才等方面的比對分析結果,是確定目標、時間規劃確定的最直接依據。
確定目標主要從戰略、治理、標準和人才等方面,分別給出總體性目標。其確立依據主要包括相關政策文件、主要國家的政策和路線設定、現狀分析結果、國際標準化發展規律和經驗等。
時間規劃方面,可設置短期(5年)、中期(5~10年)、長期(10~30年)目標,在戰略和治理目標時間規劃設置過程中,要以我國相關政策目標為基礎,充分考慮國際標準化發展規律、國際組織孵化周期、國際標準化規則等因素。標準項目的目標時間規劃,需要按照成熟技術、新興/未來技術的特點,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規劃安排。人才目標時間規劃更多依賴于現有國際標準化專家隊伍結構、國內相關技術領域標準化投入和人才培養現狀等。
實現路徑的提出可以從政策支持,國內技術對口委員會配套,技術、標準、產業體系化協同推進機制,以及專家隊伍建設和人才支持等方面,對照目標以及時間規劃進行考慮。
2 技術標準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研制方法
2.1 成熟技術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研制方法
成熟且具有一定國際標準化基礎的技術領域主要采用比對法,該方法在技術組織設置、技術標準項目規劃、專家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均適用。
以物聯網技術標準為例,在制定技術標準項目的目標過程中,首先,對ISO/IEC JTC 1/SC 41物聯網與數字孿生國際標準組織的發布標準、在研標準、預研標準進行分類梳理,其中標注出由我國提出、參與的標準。其次,依據《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指南》[5]給出的分類,對我國物聯網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進行分類梳理。通過梳理國內外發布和在研的物聯網標準,可以看出,國內和國際關注的標準化領域較為一致,主要在基礎、互聯互通、應用等領域開展標準研制工作。不同的是,國際上在水下物聯網、可信物聯網等方面積累了一定標準,我國在測試評價、物聯網網關等關鍵產品、智慧農業物聯網應用等領域具有一定積累。
然后,重點分析我國積極推進物聯網國家標準化工作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協同發展的工作成效:一是轉化國際先進的標準研究成果,將ISO/ I EC29182-5:2013《信息技術 傳感器網絡:傳感器網絡參考體系結構(SNRA) 第5部分:接口定義》、ISO/IEC 20005:2013《信息技術 傳感器網絡 智能傳感器網絡協同信息處理支撐服務和接口》兩項國際標準采用為國家標準;。二是推動我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將GB/T 36468—2018《物聯網 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編制通則》國家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三是同步開展國內國際標準研制,例如物聯網參考體系結構標準、電子價簽物聯網系統應用標準。
基于上述分析,提煉出進一步填補標準空白,提升我國國際標準數量與質量的實現路徑:
(1)充分利用國家標準研究基礎,重點分析測試標準、物聯網網關標準、物聯網應用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的可行性,將更多的國家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
(2)加強水下物聯網、可信物聯網的標準化需求研究,跟蹤國際標準研制進展,積極爭取聯合編輯職位,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化活動。
(3)探索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同步制定的工作機制,簡化專家論證等工作流程,加快我國自主技術同步在國內國際應用。
2.2 新興/未來技術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研制方法
2023年8月,工信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標準委聯合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標準研究工作,在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領域分布提出要開展標準化路線圖研究。對于新興/未來技術領域來說,國內外標準化工作均處于起步階段,同步開展國內標準化路線圖和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研制工作能夠起到戰略性、指導性作用。對于技術標準項目的路線規劃方面,可采取“標準化成熟度度分析法”[6]與“標準化需求分析法”[7]結合的方法進行。標準化成熟度需考慮技術、市場、社會性三方面因素,其中技術因素包括:技術成熟度[8]、競爭技術、計量成熟度、現有標準;市場因素包括:政策、產品、產業鏈、用例、知識產權等;社會性因素包括:用戶、利益、環境與可持續性、社會因素等。
新興/未來技術標準路線圖研制方法如圖2所示。首先確定技術分類,其次進行技術成熟度分析,并以通用的標準化方向為指導開展標準化成熟度確定,最終給出技術標準路線圖。
3 結 語
本文充分考慮技術路線圖在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產品產業化發展方面的重要指導作用,面向高水平開展國際標準化工作目標,開展國際標準化路線圖制定方法研究,提出了研制原則、要素等方面的考慮,分布給出了成熟技術、新興/未來技術兩種類型技術標準路線圖制定方法,對于國際標準化路線圖研制將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海平,王慶民,胡君朋.路線圖在標準化領域的應用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3):47-50.
[2]羅伯特.哈爾.技術路線圖——規劃成功之路[M].蘇竣,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王春生,劉光武,李娟.歐盟增材制造標準化路線圖[J].黑龍江科學,2016,7(5):4-6.
[4]德國首推“ 工業4 . 0 ”標準化路線圖[ J ] . 工具技術,2014,48(1):27.
[5]公開征求對《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征求意見稿)的意見[EB/OL].(2023-08-18)[2024-01-21].https://www.miit.gov.cn/gzcy/yjzj/art/2023/art_5001226693b044deb9d339ff816d175d.html.
[6]楊宏,汪晶晶.量子信息技術標準化研究[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23(1/2):6-12.
[7]程燕.一種信息技術應用標準化需求分析方法的探討[J].航空標準化與質量,2006(6):38-41.
[8]NASA.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R/OL]. (2022-12-17)[2024-01-21].https://www.nasa.gov/directorates/heo/scan/engineering/technology/technology_ readiness_level.
作者簡介
楊宏,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物聯網、量子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標準化研究、國際國內標準化研究和檢測技術研究工作。
張弛,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物聯網、數據通信、量子信息技術等相關領域國內國際標準化和檢測技術研究工作。
郭雄,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物聯網、5G、工業互聯網、網絡通信領域標準化與檢測技術研究工作。
蘇靜茹,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物聯網相關領域技術與標準化研究工作。
汪晶晶,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物聯網、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國內國際標準化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NQI項目“先進計算等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及安全保障前沿技術國際標準研究”(項目編號:2021YFF060180)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