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奎書 張敏 王爽 孟露露 潘婷婷 李倩


摘 要: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標準化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中發揮著引領性、支撐性作用,加強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對于全面支撐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山東省數字鄉村標準化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具有山東特色的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推動標準體系在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泰安市肥城市應用,為標準化建設引領數字鄉村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保障。
關鍵詞:數字鄉村,標準,標準體系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0.018
0 引 言
數字鄉村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建設數字中國的基礎性工程。2 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隨后《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與《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相繼發布,“統籌推進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出臺數字鄉村領域標準規范”被列入重點任務。2022年9月,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并公布了《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引導地方要因地制宜推動數字鄉村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山東省作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的重要陣地,積極探索數字賦能鄉村振興路徑。標準體系是數字鄉村建設工作的頂層設計,可以統籌謀劃數字鄉村在哪些方面制定標準、制定什么樣的標準。當前數字鄉村全面推進的突破口是因地制宜地構建科學的頂層設計[1],因此,構建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并應用已成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客觀需求,本文通過分析山東省標準化需求,構建和應用數字鄉村標準體系,為山東省乃至全國開展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支撐。
1 標準化需求分析
1.1 鄉村異質性需要因地制宜進行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
近年來數字鄉村建設整體呈穩步上升態勢,但地區差異顯著,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的階梯狀發展格局,同時省際差異逐漸擴大[2-3],需要找準切入點因地制宜探索適應本土需要的數字鄉村發展路徑,因此構建具有山東特色的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因地制宜開展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已成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客觀需求。
1.2 數字與鄉村的高質量融合需要標準化的技術支撐
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滲透時間、具體表現形式、實際影響效果等均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因而農村各領域的數字化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程度差異。因此跨越數字鴻溝、全面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迫切需要標準化“簡化、統一、協調、優化”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手段來支撐。
1.3 數字鄉村建設經驗的快速推廣需要借用標準化的模式
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還處于試點建設時期[4 ],各地均在積極探索良好的建設路徑,總結經驗做法,標準化是對實踐中良好理念、經驗、技術、規范等進行總結提煉且重復實施的行為,制定并推廣實施數字鄉村建設標準,以標準為載體提高數字鄉村試點及典型案例的輻射帶動能力,是切實可行的方式,也是領域發展的現實需求。
1.4 打造數字鄉村樣板需要標準化的示范引領
當前階段,全國各省市均在積極探索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山東省肥城市等全國數字鄉村試點縣已在數字鄉村領域有了重要的實踐成果。通過標準化建設,將為山東省數字鄉村建設積淀人才儲備、探索成功經驗、建立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山東省數字鄉村建設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打造出典型案例。同時在試點建設中,輸出填補空白、行業引領性標準,真正扛起“技術示范、標準領先”的數字鄉村建設大旗,輻射帶動更多地市數字鄉村建設,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2 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構建
2.1 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構建原則
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框架的搭建,應符合科學合理性、系統全面性、協調配套性、先進預見性等基本原則。
一是目標明確,需求引領。以推動數字鄉村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為總體目標,結合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充分考慮行業需求、民生需求、社會需求,按照急用先行、急需先用的思路推進標準的制定實施。
二是科學全面,層次適當。圍繞國家、地方數字鄉村規劃、方案、政策等有關要求,科學梳理數字鄉村的各環節、各領域、各要素,夯實基礎、注重實用,保證內容全面、結構完整、層次適當。
三是開放兼容,動態優化。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保持體系的開放性和可擴充性,根據數字鄉村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和要求,適時調整完善。
2.2 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構建思路
本文在構建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時,對照任務要求和建設目標,按照“目標明確、需求引領、科學全面、層次適當、開放兼容、動態優化”的原則,結合數字鄉村自身的系統性和復雜性,探索綜合運用了各種標準體系的構建方法: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構建模式進行逐層分解,通過層次結構圖形式來表達各層級之間的結構關系。并根據標準化理論與實踐家魏爾曼博士標準體系三維架構的思想,構建了數字鄉村標準體系結構要素模型,以豐富標準化活動的不同維度,確保標準體系的科學合理性(見圖1)。
3 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內容
3.1 標準體系框架圖
本研究構建的標準體系,以數字鄉村標準體系為總目標(一級類目),以數字建設、數字生產、數字生態、數字生活為核心(二級類目),以技術平臺、數據資源、智慧農業、鄉村新業態、人居環境、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內容為支撐(三級類目),根據山東省數字鄉村工作現狀,下設27個子領域(四級類目),確保把標準化理念貫穿數字鄉村建設全過程。標準體系框架圖如圖2所示。
3.2 標準體系構成要素
3.2.1 基礎通用標準
基礎通用標準是指數字鄉村整體建設、規劃、評價等起基礎性指導作用的標準,主要包括標準化工作導則、標準編寫規則、標準化工作指南以及圖形、符號、屬于等相關標準。
3.2.2 數字建設標準子體系
數字建設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數字鄉村平穩運行的保障,數字建設標準子體系包括技術平臺和數據資源2個標準子體系。其中技術平臺是數字鄉村建設數字底座,是提升數字鄉村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水平的抓手,涵蓋信息支撐技術、平臺建設相關標準,數據資源是數字鄉村平穩運行的保障,涵蓋數據收集、數據整治、數據服務相關標準。
3.2.3 數字生產標準子體系
數字生產是數字化與鄉村產業振興深入融合,是以數字化手段促進鄉村一二三產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數字生產標準子體系包括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新業態2個領域。其中智慧農業是針對鄉村傳統產業數字化建設,涵蓋農業數據資源建設、農業生產數字化、農產品加工智能化、農產品質量數字監管、農業信息化服務。鄉村新業態是鄉村三產數字化建設,涵蓋農村電子商務、智慧鄉村旅游、農村普惠金融相關標準。
3.2.4 數字生態標準子體系
數字生態建設是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生態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路徑。數字生態標準子體系包括人居環境、生態環境2個領域。其中人居環境是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無人機等信息技術手段,對農村地區房屋、道路、河道、特色景觀等公共生活空間,對農村河流、水庫、地下水、蓄水池(塘)等飲用水水源,對農村廁所進行監測的相關標準,涵蓋村容村貌監測、水源水質監測、廁所智能管護相關標準。生態環境對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變化、趨勢進行綜合監測分析的相關標準,涵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系統監測相關標準。
3.2.5 數字生活標準子體系
數字生活是將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活緊密融合,是推動鄉村數據資源在鄉村規劃、交通、文化、應急管理等重點領域的創新應用。數字生活標準子體系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2個領域。其中基礎設施涵蓋通信網絡建設、智能建筑建設、智慧物流服務、智能交通設施、智能綜合管網等標準。公共服務涵蓋鄉村數字治理、智慧惠民服務、鄉村數字文化、智慧應急管理等標準。
3.3 標準明細情況
截至2024年2月,本研究對照標準體系框架分類梳理了已有的國家、行業、山東省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共計629項。從標準類別看,現行有效的國家標準229項,行業標準337項、山東省地方標準57項,團體標準4項;從數字鄉村建設領域來看,數字建設標準子體系147項,數字生產標準子體系213項,數字生態標準子體系55項目,數字生活標準子體系186項,數字生產、數字生活標準子體系數量較多,數字生態和數字建設領域標準相對薄弱。
4 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應用
為有效檢驗本研究搭建的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在獲批國家首批數字鄉村試點縣的肥城縣,指導山東征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跨越2021—2023年,扎實開展了泰安市標準化試點項目的建設,圍繞“數字化”+“生產、生態、生活”,開展了一系列標準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有力促進數字化與農業農村農民生產和生活各領域全面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水平,也進一步優化完善了標準體系。
4.1 典型案例分析
基于泰安市數字鄉村標準化試點打造了“掌上村莊”典型案例。五埠村位于肥城市西南部,是純山村,旅游業是該村的主要產業。近年來,由于傳統農旅產業效能低下、生產銷售渠道單一、醫療教育娛樂等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以及管理人員有限,社會治理方面存在短板。搭乘數字標準化的“東風”,結合五埠村農文旅產業特色,以鄉村數字旅游為核心,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形成了產業興旺,兼顧鄉村治理的數字鄉村發展建設模式,打造成為肥城的“掌上村莊”示范村。如今,游客旅游、村民自治、鄉村治理,所有在村人員用手機掃碼就可獲得“管家式”服務。
4.2 取得的成效
經過2年多的標準化試點建設,根據“數字鄉村一盤棋,三農家底一本賬,產業服務全鏈條”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揮好標準化的引領和信息化技術支撐作用,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經濟效益方面,促進了產品優化產業升級,打造了山東省鄉村旅游名片;社會效益方面,促使政府監管更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提升便民服務事項辦理效率,縮小城鄉差距,標準化意識不斷增強;生態效益方面,促進鄉村綠色發展,促進環境生態宜居。
通過對項目的創新性實踐,對搭建的標準體系進一步驗證,并積極把成功經驗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全省、全國的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實施路徑和模式,進一步推動數字鄉村標準化在全省、全國范圍內的開展。
5 對策和建議
5.1 注重實施的多元性
全面標準化作為開展數字鄉村建設無可替代的技術引領和支撐,需要自上而下建立“政府推進、部門協同、企業支撐、公眾參與”的聯動體系和機制,成立數字鄉村全面標準化協調組織機構,加強黨對數字鄉村全面標準化工作的領導,由相關部門提出想法、擺出需求、拿出意見,統籌協調、調查研究、科學決策、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避免推倒重來、重復建設,以夯實全面標準化建設的基礎。
5.2 注重實施的差異性
截至目前,山東省有1824個鄉鎮(街道),行政村約7.4萬余個,其自然風貌、資源稟賦、生產生活方式、地區發展水平等差異性較大。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既要注重利用標準化的協調、統一原則,也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注重協同性、關聯性?;诒狙芯刻岢龅目傮w框架,因地制宜地構建更符合區域特色的標準體系,細化提出更具有問題針對性的標準,以精準施策保障整個建設過程協調有序。
5.3 注重實施的長效性和約束性
數字鄉村建設要注意處理好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不斷推進各領域、各階段開創有標引領、有標可循的新局面。同時,要在數字鄉村的生動實踐中探索規律、檢驗標準、完善標準、提升標準。隨著建設進程的不斷深入,階段性目標也在不斷變化發展。與之對應的,數字鄉村標準體系也是動態的、開放的,要持續更新,從而進一步發揮出標準的目標引領作用。
6 結 語
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還處在初期階段,距離經濟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生活數字化還有較大差距,城鄉“數字鴻溝”還比較明顯。山東省如何在全國117個試點地區中做出特色發展、打造樣板貢獻山東經驗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因此,基于國家總體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建設山東省數字鄉村標準體系,也是山東省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道路的一次創新性的科學探索。
參考文獻
[1]劉金琳,王曙光,公偉.數字鄉村標準化發展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17):88-91.
[2]李濤,廖曉霞,陳金銳.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開發研究,2024(1):55-65.
[3]羅昕雨,張欣然,徐晨,等.數字鄉村發展標準化模式探析[J].品牌與標準化,2022(S1):39-43.
[4]秦秋霞,郭紅東,曾億武.鄉村振興中的數字賦能及實現途徑[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5):22-33.
作者簡介
姜奎書,研究員,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