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數據整合與分析、個性化學習設計、實時反饋與調整、技術整合與平臺建設、數據共享與分析、教育者培訓與跨學科合作六個方面,深入分析教育標準化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在協同發展中的互補關系,通過整合兩者的優勢,探討了構建更靈活、高效的教育環境的途徑。
關鍵詞:教育標準化,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協同機制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0.039
0 引 言
教育領域正面臨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的平衡問題,傳統標準化教育提供了共同的教學框架,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則為個性化教學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因此,深入探討教育標準化與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協同機制研究,通過分析數據整合、個性化設計、實時反饋、技術整合、數據共享、教育者培訓等多個方面,能夠深入挖掘兩者在協同發展中的潛在路徑,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1 教育標準化與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協同價值
1.1 有利于實現個性化學習支
在當今教育領域,教育標準化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取向,其中個性化學習支持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教育標準化通常是建立在一套統一的教學標準之上的,學生在此體系下接受相似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這種模式在確保教育公平性和可比性方面具有優勢,卻可能忽視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每個學生擁有獨特的學習風格、興趣和能力,標準化教育難以充分滿足這些個性化需求。與此不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通過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從數據中挖掘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能力等多維信息,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人工智能能夠精準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科偏好、學習節奏和難點,從而實現教育內容和方法定制化,這種個性化學習支持使得教育變得更為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學習體驗。在個性化學習的背后,人工智能的關鍵在于其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能力。通過大數據技術,系統能夠收集并分析大量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識別出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這種數據驅動的教學模式為教育者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使其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術水平和潛在問題,并因材施教,精準介入[1]。
1.2 有利于強化實時反饋和改進
在當今信息時代,實時反饋和改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教育標準化作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其評估機制通常存在較為固定的時間節點,這導致學生和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獲取實時的反饋信息。學生的學習表現可能在長時間內未被及時察覺,而教育者也面臨著在評估之后才能發現并應對問題的挑戰,這種延遲的反饋機制可能限制了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進步。相對而言,人工智能輔助教學通過融入先進的技術手段,為教育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其中,實時反饋成為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一項重要特征。通過智能化的學習系統和算法,人工智能能夠實時監測學生在不同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甚至可以跟蹤他們在特定任務中的表現,這意味著學生不再需要等到考試或定期評估才能了解自己的學業表現,而是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實時獲取有關自己強項和薄弱項的信息。實時反饋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為學生提供了更直觀、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同時利于教育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分析實時數據,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在何處遇到困難,哪些知識點需要更多關注,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這種及時的教學反饋有助于教育者更靈活地適應學生的需求,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介入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克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1.3 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教育領域,教育資源的優化分配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教育標準化作為傳統的教育形式,其本質是基于一套固定的教學標準,對學生實行相似的教育內容和進度安排。然而,這一模式在資源分配上往往表現為不均衡,學生因為個體差異而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著各自的挑戰。有些學生由于教學進度較慢,可能會感到無聊和缺乏挑戰,而另一些學生由于教學進度較快,可能會感到學業壓力沉重,產生學習困難的情況。相較而言,人工智能輔助教學通過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為資源分配提供更為靈活和個性化的途徑,人工智能系統能夠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等多方面信息,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2]。在資源分配方面,人工智能能夠優化學習材料的推薦,提供符合學生水平的教育資源,確保學生在適當的難度下進行學習。通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分析和推薦系統,教育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和優化資源的分配方案,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教育標準化與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協同發展路徑
2.1 加強技術整合與平臺建設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技術整合與平臺建設在教育領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育標準化作為傳統的教學范式,通常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其技術支持相對較低,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潮流,協同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將標準化教育與現代技術進行有機整合,建設數字化、在線化的教育平臺。標準化教育的傳統特征是一種線性、集中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相似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下進行學習,然而,這種教學方式在滿足個性化需求和提升學習體驗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將標準化教育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建設數字化、在線化的教育平臺成為推動教育變革的有效途徑。通過數字化平臺,教育者能夠更靈活地設計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線化的教育平臺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學習途徑,也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創新的教學方式,促使教育更貼近學生的需求。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智能化的學習系統、個性化推薦引擎等,為學生提供更靈活、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協同發展的路徑之一是整合人工智能技術,為標準化教育增添智能化的元素,提高教育效果。智能化的學習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反饋,自動調整學習路徑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個性化推薦引擎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精準地推薦適合他們的學習資料和活動,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2.2 注重教育數據共享與分析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教育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學生數據,這些數據包括考試成績、評估結果、學習行為等多個方面。標準化教育作為傳統的教學范式,在學生管理和評估方面產生了豐富的數據資源。協同發展的關鍵之一是如何實現這些數據的共享與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標準化教育的數據主要集中在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評估結果上,這些數據是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定量化記錄,但僅僅依賴于這些數據可能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些數據的潛力,協同發展的理念強調數據的共享和分析,通過建立共享平臺,不同學校和機構之間可以分享教育數據,促進經驗和資源的交流,這有助于形成更大范圍內的數據池,為教育者提供更全面的學生信息,從而更準確地制定教學策略和個性化的學習計劃。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來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協同發展的路徑之一是將標準化教育的數據與人工智能系統集成,實現全面、動態的學生信息分析,通過整合這兩者,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科偏好、學習進度、弱項和潛在問題。數據共享與分析的協同發展不僅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工具和資源,也為學生創造了更有利的學習環境。通過深度分析學生數據,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科特長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潛力。同時,數據共享也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基礎,使其能夠更科學地調整教育政策,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3]。
2.3 開展教育培訓與跨學科合作
在教育領域,教育標準化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協同發展需要關注教育者的培訓和跨學科合作兩個關鍵方面,傳統的標準化教育體系要求教育者遵循一定的教學標準,但往往缺乏適應新技術的培訓,這成為協同發展的首要問題之一。同時,引入人工智能輔助教學需要教育者具備相應的技術素養。協同發展的另一個方面是推動跨學科的合作,將教育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促進更全面的教學方法。在標準化教育體系中,教育者通常受制于一套固定的教學標準,其培訓主要著眼于如何正確執行這些標準,而對于新技術的應用則相對欠缺。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對教育者進行全面的培訓變得尤為關鍵,培訓內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新技術的使用方法、在線教育平臺的操作、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工具的應用等。通過為教育者提供這些培訓,可以增強他們應對數字化、智能化教學環境的能力,更好地發揮新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在引入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同時,教育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素養,能夠理解和靈活運用人工智能工具,這要求教育者具備不僅僅是傳統教育知識,還需要了解并掌握現代技術的相關知識。因此,協同發展需要在教育者培訓中強調技術素養的提升,讓教育者能夠更好地融入數字化、智能化的教學環境中,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除了教育者的培訓,跨學科合作也是協同發展中的重要環節,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不僅涉及教育領域的專業知識,還需要結合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在這個背景下,跨學科的合作可以將教育者和技術專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教育者能夠為技術專家提供教育需求和理論背景,而技術專家則可以為教育者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和創新的教學工具,通過這種跨學科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動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創新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4]。
3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標準化與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協同機制研究中,通過技術整合與平臺建設,數字化教育平臺的建設可以為教育提供更靈活的支持。數據共享與分析使標準化數據與人工智能系統相結合,實現更精準的個性化教學,教育培訓與跨學科合作推動教育者適應新技術,促進跨領域的教學創新。標準化教育和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更為全面、靈活的教育環境,為培養更具創造力和適應力的學生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路舟.教育數字化時代高校教育新形態的建設與發展對策[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7(1):135-141.
[2]張珺.“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雙向耦合:智能時代的教育取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26(1):129-136.
[3]莊佳,薛冰,崔源.人工智能智慧教室中的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探索 [J].信息系統工程,2024(1):153-156.
[4]顧小清,盧琳萌,宛平.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教育研究范式變革[J].中國遠程教育,2024(1):1-11.
作者簡介
楊蓓蓓,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
(責任編輯:劉憲銀)
基金項目:本文受2023年度山東省智能社會治理研究課題“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課題編號:2023GZSZ-114)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