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模式之一,不僅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能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深入探究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此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基于此,文章從“聚焦語用、關注表達”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的具體策略,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一、構建目標支架,推進以讀促寫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合適的目標支架,使學生掌握不同的表達方法,在表達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經驗,引導學生由“讀”到“寫”,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教師可以結合“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一單元閱讀要素及“圍繞一個意思完成寫作”這一習作要求,明確由讀到寫的學習路徑,以此構建讀寫目標支架(表1)。學生要在教師所構建的讀寫支架下學習表達方法,以典型段落為范例進行模仿寫作,進而完成寫作練習。同時,教師可以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增強教學效果。
教師要通過構建讀寫目標支架,明確單元教學中的閱讀目標及寫作要點,將原本復雜的學習任務細致分解,使學生能夠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地完成閱讀任務與寫作任務,以提高其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二、挖掘文本特點,找準讀寫切入點
(一)開展課后練筆,實現遷移運用
教師可以將課后的習題、文本中的留白作為讀寫結合教學的切入點,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設定練筆目標,設計多樣化練筆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需要巧妙運用課后練筆,使其成為讀寫結合的切入點,促使學生遷移運用課堂所學知識。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大自然的聲音》一文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練筆活動是讓學生結合自己聽到的某種聲音寫幾句話。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清脆的鳥叫聲,引導學生借此展開想象,并帶領學生回顧課文中使用的擬人手法、擬聲詞等,為學生構建寫作支架,如“在大自然中,鳥兒是一位歌唱家。布谷鳥在田野中( )地歡唱,喜鵲在枝頭( )地歌唱”,讓學生在空白處填寫擬聲詞,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寫作活動。由此,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完成課后練筆,不僅能夠實現“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幫助學生更好地遷移運用語文知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分析課文結構,進行仿寫練習
文章結構是指文章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所形成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它相當于文章中的“骨架”。教材中常見的文章結構主要有并列與總分兩種,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結構,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總—分—總”結構的寫景散文,先總體描述了小興安嶺的景色,提出“小興安嶺是樹的海洋”,再以分寫的方式分別描寫了小興安嶺四個季節的景物,最后作出總結,即“小興安嶺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同時,《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以時間順序為寫作線索的文章,按照季節順序描寫了動植物的不同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課后選做題,讓學生回答“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這一問題,并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模仿課文“總—分—總”結構進行寫作。通過仿寫,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按照時間順序寫作的方法,還能夠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三)體會課文語言,開展讀寫結合訓練
語言的仿寫是指對課文中的優美詞句進行仿寫,以此來完成讀寫結合訓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課文中表達巧妙且有特色的詞語、句子、段落等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課文中的句子有的語言優美,有的形式巧妙,有的修辭手法運用得當,教師要充分挖掘文章語言特點,開展讀寫結合訓練。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秋天的雨》一文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描繪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秋天,文中第二自然段巧妙地描寫了紅色的楓葉、黃色的銀杏樹、金色的田野、色彩豐富的菊花等。在作者的筆下,秋天的雨好似一盒顏料,將一切染成了五顏六色。教材圍繞“秋天的色彩”設置了課后習題:“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將顏色分給誰?仿照課文內容寫一寫。”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樹林、田野、果園等場景,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仿照課文中給出的例句進行寫作。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填空的方式進行寫作練習:“秋天的雨將( )給了橘子,( )的橘子像( )一般,你擠擠我、我擠擠你,使秋天獲得滿滿的果實。”
又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聽聽,秋的聲音》一文的教學為例。作者將秋天的聲音用擬聲詞具象化,并且運用“秋天掠過田野”“大樹抖抖手臂”等擬人的手法,刻畫出秋天的神韻,表現出秋天的活力。在詩歌中,第一、二小節結構相似,都是以“聽聽,秋天的聲音”開頭,然后聚焦于某個事物的動作,最后用擬聲詞描繪聲音。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文章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通過仿寫的方式進行寫作,以使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魅力。
(四)預測情節發展,合理完成續寫
續寫是指在原文的基礎上順應原文的寫作思路,延伸原文內容。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預測文章的情節發展并進行續寫,從而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故事情節發展的角度來看,續寫可以作為對原有故事情節的延續;從語言表達角度來看,續寫可以被看作為另一種形式的模仿。在續寫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發展、思想內涵等,讓學生在熟悉故事架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確保續寫內容與原文主題思想保持一致。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完成“猜想與推想”任務,同時,這一單元的習作目標是“嘗試續編故事”。對此,教師可以圍繞閱讀任務及習作目標開展讀寫結合教學。這一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從標題一直到文章的結尾均在關鍵情節處設置了引導學生進行“猜測與推想”的批注,如“老屋總也到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應該會答應吧”“我想老屋可能會不耐煩了”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批注,引導學生預測故事的發展。
在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中,課文標題下方的文字提示學生:“讀下面的故事,邊讀邊想象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同時,文章是以省略號的形式結尾的,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故事并沒有真正結束,你認為后來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你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想法”等,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猜測故事的結尾,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合理的猜想和預測”。
同樣,在這一單元的略讀課文《小狗學叫》中,課文標題下方也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閱讀故事,一邊讀一邊對后面的內容進行預測。想一想故事可能會發生什么樣的結局?”同時,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三種可能發生的結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你們還能想到什么結局”這一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三、重視讀寫評價,提高寫作水平
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評價學生的讀寫情況和寫作內容,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效率。在評價主體方面,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評,讓學生反復閱讀自己寫的文章,并檢查文章中是否存在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等基礎性錯誤。然后,教師應引導學生互評,讓學生指出彼此文章中的精妙和不足之處,以此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最后,教師應對學生的文章進行評價,指出學生的寫作問題,并引導學生及時改正。在評價方式方面,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讀寫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及時對學生的語言運用情況及表達情況作出評價。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名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期望,以幫助學生在合理的評價指導下提高讀寫能力。
結語
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彼此促進的關系。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注重閱讀而不注重寫作,或者只注重寫作而忽視閱讀,都難以讓學生實現高效的語文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融合閱讀和寫作,讓兩者相互滲透,從而為學生未來深入學習語文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