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微時代正在到來。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微課程正在蓬勃興起,能夠在教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并且能夠符合網絡時代碎片化的知識接收需求。促使課程資源得到豐富,課程教學形式得到創新,真正助推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實現個性化學習和數字化轉變。這表明,微課程的開發需要確立整體微課程框架體系,建構微課教學模式。在課中和課前借助微課展開教學,并總結微課學習經驗,實現微課程的推廣和應用。基于此,本文著重研究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微課程開發與應用策略,提出拙見,以期為業內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微課程;開發;應用
時代的變革意味著各個領域都會被深深地烙上數字化特征。而在微時代中,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也使得微課程給人們帶來了獨特的學習和生活體驗。尤其在教學領域,微課程能夠創新教學形式,加強資源建設。通過設計和研發,我們可以設計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微課程,而這種獨特的微課程設計模式還能夠針對特定的學習對象,使學生和教師都能對其進行分析、學習和研究。借此進一步掃清微課程發展的障礙,推動教學實現改革。
一、微課程有關概述
(一)定義
微課程已經呈現了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并且微課程包含在線教學視頻、數字化學習資源包、課堂講解片段、教學活動以及交互視頻課件等內容[1]。這表明微課程是一種基于新媒體技術發展的一種全新教學資源,能夠方便學生通過視頻進行觀看和閱讀,同時也能進行數字化包裝,提取重要的學習片段,實現碎片化閱讀。總的來看,微課程是數字化的學習資源包和教學活動的統稱,而數字化資源包中還包括一整個系列的專題微課以及其他輔助性的教學資源,共同構成課程體系。微課程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各個獨立的微課可以通過核心思想的串聯成為整體課程。尤其在現今教學階段,微課程越來越傾向于本土化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必要性
首先,現階段對于我國來說,教師資源缺乏可用性,各類優質資源無法進行集中整合。雖然能夠以精品課程網站形式進行出現,但這些資源體通常范圍較大,實際利用率并不高。并且,要想加強利用這類資源,就需要技術人員進行視頻提取,而學科教師很難完成自主開發,從而導致視頻資源和微課程設置之間的供需矛盾。其中,以視頻資源為主要矛盾。在教學過程中,視頻資源會涵蓋多個知識點,時長也會超過一個小時,這不利于課堂教學的展開。而且,教學內容較為模糊,不利于學生聚焦視線完成學習內容。因此,微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能夠將視頻進行細化拆分,將其縮小為突出知識點的教學模塊,讓教師實現自由開發,使學生真正接收到優質學習資源。
其次,微課程的設計能夠滿足學生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和移動化學習需求。借助新媒體技術輔助微課程的內容,能夠將原有教學模式進行縮小,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推送到學生的移動設備上。從而使學生打破學習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能夠騰出多余的空閑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短小精悍的微課程也能夠著重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點,解決小問題。此外,由于微課程的文件格式較小,學生可以方便地在手機上進行在線觀看。
最后,微課程的設計能夠在發揮獨立性的前提下,加強課程的體系化建設,不斷整合學科知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微課程所提供的優質學習資源,建構出符合自身實際發展的知識結構。同時,它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科教師完善課程結構,借助教學視頻和相關課件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并為課后的課堂延伸提供話題討論平臺,真正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頻次,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新媒體技術支持下微課程開發與應用的要求
(一)微課程的開發要求
微課程的開發需要滿足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意味著課程設計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經驗,確保音頻與圖像的同步呈現。在此基礎上,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分段呈現,設置不同單元內容,并加強單元之間的聯系性,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具體來說,微課程應在每節微課的設置中針對某個知識點進行時長控制,一般以幾分鐘為宜,通過新媒體技術的信息呈現方式,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接觸到學科知識,并進一步提升視頻中知識學習時長占比和畫面空間占比的比例。此外,微課程設計還需要滿足可視化要求[2]。這不僅要求課程內容和學科知識可視化,還需要讓學生的思維方式變得更加直觀。因此,在微課程的設計中,應使用優質教學資源,加強圖片、視頻、動畫和圖表等方式的呈現,以使學生能夠通過具象化思維理解抽象的學科知識。同時,豐富的圖片資源可以提升微課程的表現形式,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二)微課程的設計原則
微課程的設計在應用之初要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聯系舊知識,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實現內化與遷移,并借助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新知識的學習與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提升整體學習效果。具體來說,微課程設計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加強情境創設。通過引入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問題中進行思考,真正將新知識運用到問題中。隨后要加強重難點問題和知識點的引入,學生通過層層學習和案例分析,進而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此外,微課程的設計需要綜合不同學科的學習理論,加強信息化教學屬性。這需要教師基于建構學習理論等內容,借助新媒體技術,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更多地將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真實感受和切實體驗,從而使學生在問題和情境的熏陶下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并能夠在相似的情境中進行知識遷移。
(三)微課程的應用要求
一方面,微課程的應用需要突出混合學習模式,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以及在線學習形式不斷鞏固知識。其中,在微課程的設計環節,教師需要加強課中以及課前的引入,優化教學設計取向,均衡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時間,并設置不同的學習階段,包括課前和課后兩個階段。在課前學習階段,通過微課程幫助學生完成預習和學習準備活動。而在課后學習階段,通過微課程進行拓展練習,使學生能夠延伸課堂學習范圍,并在課后主動參與知識訓練等相關活動。
另一方面,微課程的應用要實現翻轉課堂的效果。這意味著微課程需要發揮學習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作用。學生在課前觀看微課或微視頻,閱讀相關學習材料,以獲得顯性知識。隨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他們所觀看的微課程內容進行思考和分析,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總結,并對微課程作品進行意見反饋。最終,通過感知、分析、總結、建構和融合,使學生進一步挖掘隱性知識[3]。
此外,微課程的應用還需要關注教師角色的轉變。傳統上,教師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但在微課程中,教師應該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思考。教師需設計和提供相關學習資源,監督學生學習進展,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
另外,微課程的應用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微課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學習風格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和滿意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和資源推薦,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
總之,微課程的應用需要在混合學習模式、翻轉課堂和個性化學習等方面進行創新和實踐,以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新媒體技術支持下微課程開發與應用的策略
(一)立足整體,建立微課程框架體系
由于微課程包含了主體微課、輔助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以及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在整體框架體系的設置上,需要包含上述三個方面,按照課程資源主體、輔助教學資源、課程教學活動建立三級微課程框架體系。具體來說,首先,微課程設計要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結合時代特征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借助新媒體技術,設計出專題微課程,并突出微課程設計的理論化、網絡化、可視化以及團隊化學習特征。例如在理論專題的學習中,要對課程理念和學科中主要知識點的概念進行一一羅列。而在網絡專題中,要為學生提供視頻分享網站,設置網絡公開課以及網絡問答活動,并讓學生自主利用搜索工具在網絡文檔中獲取有關學習資源[4]。在可視化專題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特征,設置思維導圖,利用圖形表格以及PPT等內容助力學生梳理知識框架,在腦海中建構可視化的知識學習邏輯。在團隊專題的學習中,微課程要讓學生進行團隊討論、分組學習,通過分散和明確的職責,讓學生減輕學習壓力,提升思維的主觀能動性,最終通過學習匯報這一形式,實現反思能力培養目標。在各個專題的微課程設計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參考文獻、書籍以及課件內容,并在教學活動的設置上,實現微課觀看、師生互動、學生思考、團隊合作、總結匯報。
(二)把控細節,進行微課程設計
作為微課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微課質量的好壞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微課程的設計重點在于“課”而不是“微”。既然進行課程設計,就需要合理地排列課程中的所有知識點,并對重點知識點進行逐一講解,從而呈現出完整的微視頻。因此,微課程的設計需要加強系列性和連貫性。通過細節的把控,幫助學生喚醒先前的知識,將其與新知識相聯系,并通過問題和情境的導入,以講故事、道理等方式,真正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自身的生活和學習中。具體來說,在課前教學環節,教師需要通過微課加強情境創設,采用疑問設置、背景導入等方式,使學生喚醒過往知識。而在課中知識點的教學環節上,微課需要幫助學生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試錯,通過問題的啟發,使學生對新知識進行啟發、思考、總結和歸納。最后,還需要設置小結,讓學生分析思考題,進一步深入思考。通過這三個環節之間的相互串聯和緊密呼應,一個完整的知識點教學課程得以體現。
(三)突出技術,優化微課程應用流程
第一,教師要選取微課程創作主題,找準一個知識點,在緊密聯系的整體中,將重難點、易錯點、混淆點作為微課程的選題。還要避免知識孤島問題的產生,讓學生進行深閱讀。教師要基于教材子內容確定微課程主題,從子內容中提取出核心知識點。隨后在腳本編創的過程中,要為微課配備文字字幕,并加入教育故事和真實案例。讓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學生從中獲取學習靈感,并思考微課中的問題情境[5]。
第二,教師要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微課進行配圖,提升圖片像素,合理劃分圖像大小,對圖像的清晰度進行處理,促使圖片能夠傳達出課程學習所必要的情感和內涵。這里動畫設置也必不可少,在文字和圖片編輯好后,需要教師把握時空上的呈現層次,利用動畫這一形式防止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并根據教學需要和文字數量合理安排動畫播放時間。動畫效果的展示一般采用彈出形式,每一節動畫進入的停頓間隔為一秒。幻燈片的自動換片時間要設置在八秒左右,配合文字的呈現,從而為學生留出思考空間。
第三,教師要為微課插入和緩的音樂,以沒有歌詞的純音樂為最佳選擇,讓音樂與視覺文字達到融合,最后導出視頻時,可以利用錄屏軟件錄制成多種格式視頻。在這里,微課一般使用PPT錄屏軟件及后期編輯器等工具進行開發,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還可以利用數位板進行組合使用,從而科學調整文字形式、視頻色調等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微課的錄制一般教師不必出現在其中,必要時在視頻右下角設置教師小頭像即可[6]。此外,在課程應用過程中,教師要先為學生編撰一份課前學習任務清單,列出課前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和達成的目標。學生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加強可預期的學習成果,教師也要在教學平臺中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完成教學經驗總結,借此不斷優化微課程的開發形式和內容,真正讓微課程變得有趣、有思考、有聯系。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需要借助新媒體支持,打造出整體性微課程框架體系。同時,應著重從細節出發,加強微課系列的設計,提升其內在聯系性,并突出技術屬性。為了不斷優化微課程的應用流程,需要不斷提升其多樣性和普適性,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真正從“學”的視角出發。
作者單位:柯卓然 吉林開放大學
參考文獻
[1]師亞萍.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微課程教學探索 [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2):16-18.
[2]李朝霞,王冬梅,陳桃發.創新思維 精心設計 借勢微課助推檔案培訓新效果——建設項目檔案微課開發設計與制作解析[J].四川檔案,2021,(02):23-25.
[3]李海生,梁婷婷.科普微課的開發與應用推廣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37(03):114-116.
[4]吳競.低成本拍攝式微課的開發與應用研究[J].電腦與電信,2017,(11):5-8+11.
[5]張慶慶,徐苗苗,王姍姍.新媒體“手機微信”平臺下高校視頻微課程的設計與制作[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Z2):84-85.
[6]張霞.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