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靜 李菲
摘 要:文章探討了元宇宙理論與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相結合的可行性,設計并構建了元宇宙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空間。研究認為,元宇宙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將物理空間、社會服務空間與虛擬空間進行交叉融通,通過打造多樣性、沉浸式、擴展性、交互性等特征的場景,以期滿足民眾的文化教育、信息交流、社交等多元化需求。
關鍵詞:元宇宙;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4)05-0066-03
1 背景
圖書館作為一個開放的文化服務中心,履行社會職能,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與普及是其存在的基礎和核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指出“國家支持高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及非公共圖書館等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1]。高校圖書館應面向社會,充分發揮服務育人優勢,參與地方教育、文化建設、信息支撐等工作,推動區域性人文建設,提升全社會居民的文化素養。
與其他知識文化服務平臺相比,高校圖書館在館藏資源與專業服務方面有著巨大優勢,但高校“象牙塔”式限制、閱讀環境與社會閱讀方式不匹配、服務形式單一、與社會其他組織聯動性差等問題影響了社會服務效果,導致高校圖書館不能較好履行社會文化陣地的職能。元宇宙理論的出現為人類社會打造了虛實融合的新社會形態,其超強的交互性、貨幣性、沉浸式、擴展性等特征創造了泛在化、開放性與多元化的知識環境[2],打破了傳統圖書館文化服務的信息壁壘,創造出吸引全社會參與的數字孿生環境。
2 元宇宙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模式的可行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作為社會文化服務中心的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知識服務已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多元化、高質量的文化教育需求[3]。高校圖書館作為多元化、高質量的資源與數據儲藏中心、專業的信息加工創新中心與跨學科的知識推進中心,為大眾提供更好的知識獲取途徑、科研支持服務與文化教育活動是其不可推卸的社會職責。元宇宙中多種虛實結合的服務形態、用戶體驗情感化場景的設計、異構信息的消融能夠驅動高校圖書館突破自身屬性與時空限制,為民眾提供豐富、便捷與精準化的服務。
2.1 虛實結合技術支撐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延伸
高校圖書館屬于學校的教學與科學研究機構,社會開放性不強,針對公眾主要提供預約參觀、線上學習體驗與簡單業務辦理等社會服務,無法滿足用戶沉浸式的學習需求。高校圖書館可利用3D引擎與孿生游戲引擎技術,通過環境、人、物和法則模型的建構、渲染與整合,將現實世界圖書館的自然環境、人造環境與社會環境投射到元宇宙虛擬場館中[4]。高校圖書館可利用物聯網技術對現實世界圖書館與虛擬世界圖書館的各種信號與變化進行處理與同步,利用交互技術保證用戶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無縫切換。云化的綜合智網是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的最底層設施,是算力、人工智能、高速互聯、存儲等能力協同發展的架構層,是打破時空限制、模擬人物關系、搭建推演空間的關鍵。這四種技術的融合保證了物理空間、數字空間與社會空間三者的相融,使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流程中每個節點與要素都在虛擬與現實空間中協同進行。在高校圖書館元宇宙空間中,人們能夠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訪問圖書館資源,在虛擬的文化活動場所享受形式多樣、趣味性強、智能化的信息服務,并與其他用戶進行實時交流。虛實融合的共生關系一方面能夠促進高校圖書館與社會大眾進行更廣泛的溝通與互動,提升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能夠推動社會教育服務的均等化、社會知識服務的無邊界化、社會信息服務的多渠道化。
2.2 區塊鏈技術推動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開展與共享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大眾對圖書館的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數字閱讀、數據服務、智慧化學習、遠程支持等方面,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擁有海量的數字資源,保證數據跨組織傳輸時的暢通,追蹤用戶軌跡,在保證自身特殊館藏版權的前提下共享資源。
作為元宇宙基石之一的區塊鏈技術能夠為高校圖書館打破屬性與行業壁壘,以及真正承擔社會教育職能提供支撐。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區塊鏈標準化接口解決數據異構問題,保障數據的暢通流動,深度集成各個服務場景,構建跨系統的圖書館社會服務生態體系,為民眾一站式享受圖書館的各種服務提供便利。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分布式架構技術使民眾成為資源建設的參與者與創造者,存儲海量數字資源,促進文化的創新與知識的共享。高校圖書館可利用非對稱加密、智能合約等技術確保數字資源在共享和流通過程中的安全與可信,保證圖書館與其他機構業務往來的暢通與安全,為圖書館開展精準化的知識服務助力。
2.3 場景化促進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多樣性
由于不同社會群體存在年齡、文化程度、地理位置與工作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其對知識服務的需求存在異質性。高校圖書館構建的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是由不同服務場景經過疊加與互聯而匯聚的社會生態圈,豐富的場景化保障了服務內容的多樣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場景起著重要作用,高校圖書館可把人工智能技術與元宇宙的其他技術相融合,豐富虛擬場景中的生物形態,創造新的數字資產,優化服務內容與服務流程,最大限度地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對用戶畫像進行跟蹤與分析,根據用戶需求,向用戶推送相應的服務內容,推動社會服務的智能化開展,提升用戶的參與度。
3 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建設
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主要由基層的支撐管理系統、用戶關聯的“數字人”與具體服務體現的人機交互服務網構成。
3.1 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的基層支撐
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的基層主要由底層硬件設施與支撐管理系統構成。支撐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孿生系統、社會服務數據庫、社會服務智慧庫、資源庫、評價中心等,涵蓋資源、工具、算法、功能、組件、模型等內容,能夠保障圖書館與其他行業元宇宙空間的聯動與共享,是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運行的重要基石。
3.2 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的“數字人”
在用戶方面,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中的每一位“數字人”都有相匹配的人工智能助手,通過對用戶的閱讀行為、服務需求、人際交往等進行測算、傳送與追蹤,將形成的用戶畫像與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網中的服務流程、場景、資源進行匹配、分析,通過人工智能助手引導用戶選擇對應的服務內容。高校圖書館還可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創建新型服務場景,優化服務工作流程,為用戶提供定制服務[5]。
在館員方面,數字館員是館員的數字分身,扮演著協同館員工作的角色。數字館員在海量數據查找、分析、計算與限定問題指引方面具有優勢,在與用戶“問答”的過程中能夠智能識別用戶提出的問題。高校圖書館可通過人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服務方式,擴大服務范圍,開展真正以用戶為中心的社會服務,提高用戶滿意度。
3.3 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的服務網
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元宇宙空間的服務網是一個多維度、全方位、沉浸式、開放式的生態服務網絡,由各種虛擬的社會服務場景空間與空間嫁接的服務構成,是用戶獲取相應服務內容的主要平臺。社會服務場景空間分為閱讀空間、學習空間、文化活動空間、信息服務空間等,用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進入相應場景空間,獲取所需服務內容。
在虛實融合的信息支撐與參考咨詢服務中,高校圖書館運用專業的數據挖掘與智能分析技術,對元宇宙空間中用戶的知識服務需求進行深度挖掘、自動分析、仿真推演,搭建決策模型,為用戶獲取專業化、系統化與價值高的信息服務提供便利。高校圖書館應注重與其他產業元宇宙空間的協作、融合與交叉,拓展社會服務的深度和廣度,解決跨行業辦公的信息滯后、業務不兼容、流程重復等問題。
在虛擬教育輔助與仿真服務中,高校圖書館可根據用戶年齡、興趣、教育水平、工作需要等元素對“數字人”進行評估與分類,針對個人或群體打造針對性強的教育場景;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學優勢,將館藏資源與教學課堂內容深度融合,投放到用戶所處的場景中,運用超算技術對用戶的實時反饋進行整合,建立用戶知識圖譜,根據用戶的學習狀態調整課堂內容,給予用戶體系化、動態化的學習支持。高校圖書館可借助虛擬仿真技術,在元宇宙空間推廣和共享豐富的文獻資源和知識庫,為用戶獲取資源提供便利;通過建模技術、全息影像技術、XR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元宇宙技術,讓書本“活”起來,打造虛擬場景,讓用戶的數字分身作為書籍的一個角色沉浸式地閱讀故事內容,與故事里的人物、其他閱讀者的數字分身進行交互,激發用戶的閱讀熱情。
4 結語
高校圖書館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以用戶為中心,提供基于用戶畫像的智慧服務,構建數字館員與虛擬館員相結合的智慧管理模式,拓展圖書館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元宇宙視域下的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空間是一個開放、交互、擴展的知識生態系統與社會協同系統,可為民眾提供一個創造性、互聯性、公開性的知識架構,最大限度地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EB/OL].[2024-03-12].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18298885?fr=aladdin.
[2] 儲節旺,李佳軒.全智慧圖書館:元宇宙成為實現途徑[J].圖書情報工作,2022(9):33-39.
[3] 田麗梅,廖莎.元宇宙視域下智慧圖書館的創新發展研究[J].圖書館,2022(5):54-59.
[4] 李洪晨,馬捷.沉浸理論視角下元宇宙圖書館“人、場、物”重構研究[J].情報科學,2022(1):10-15.
[5] 夏翠娟,鐵鐘,黃薇.元宇宙中的數字記憶:“虛擬數字人”的數字記憶概念模型及其應用場景[J].圖書館論壇,2023(5):15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