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旭 李道江 蔚婧 孔德達 蔡佳旭
摘? 要:在大類培養背景下,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與探索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熱點問題。該文從大類培養和“雙創”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構建“雙創”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通過加強跨學科合作、推進實踐創新教育、強化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形成推進“雙創”教育發展的未來方向。這一結構性優化不僅為“雙創”教育提供更具深度的支持,也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大類培養;“雙創”教育;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實踐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6-0154-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eneral category training is a hot issue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rge-scale training and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mode, and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promoting practical innovation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formed. Thi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not only provides more in-depth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large-scale training;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才需求日益多樣化,高校也在逐漸轉變自身的教育模式[1]。大類培養作為新興的本科教育模式,強調跨學科、寬口徑、強素質的培養方式,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而“雙創”能力的培養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既提升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又滿足了社會多樣化人才需求。這一轉變符合國家對創新型、多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使高校教育更貼近社會發展趨勢。
一? 大類培養與“雙創”能力概述
(一)? 大類培養的概念和現狀
大類培養是指通過開設大類課程,將各個學科進行融合,達到跨學科的綜合性培養。在大類課程中,不同學科之間可以進行交叉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領域和多元的知識體系。目前,中國的大學普遍推行大類培養模式,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 “雙創”能力的重要性和意義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創業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大學生的“雙創”能力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雙創”能力包括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兩個方面。創新思維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和方法,使其具備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則是通過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在實際操作中逐漸積累出實踐經驗和技能。在未來,“雙創”能力的培養將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構建基于大類培養的“雙創”教育模式,是適應時代需求,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將會在跨學科的環境中接受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并且可以通過創新創業實踐,提升自身的“雙創”能力。
二? 大類培養背景下“雙創”教育的挑戰
(一)? 大類培養模式的局限性
在大類培養模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習更多的跨學科知識,接觸更廣泛的領域。這種教育模式的推廣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但是,大類培養模式下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特別是對“雙創”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深度不足:大類培養模式下的課程安排注重廣度,忽略了深度,可能導致學生在專業知識領域的掌握不夠深入,影響到“雙創”能力的培養。
2)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在大類培養模式下,各類課程難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容易出現課程之間的割裂。這種情況下,學生在“雙創”能力的培養中難以得到全面的訓練。
3)教育體系不夠完備:在大類培養模式下,學校需要針對學生的需求來建立更加全面的“雙創”教育體系。然而,這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建立更多的實踐平臺,可能對學校的財政造成一定的壓力。
(二)? 傳統教育模式對“雙創”能力培養的不足
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重點主要在于掌握知識和技能,忽略了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育模式下,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多樣性有待豐富: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主要通過聽講、看書等單一的方式獲取知識,缺乏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容易受到限制。
2)實踐機會有待增多: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可能只有實習或畢業設計等少數機會。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創新實踐方面的經驗積累有限,難以培養出良好的“雙創”能力。
3)評價方式有待多元化: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的評價主要基于考試和論文,缺乏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難以得到充分的認可和激勵。
三? 構建基于大類培養的“雙創”教育模式
構建基于大類培養的“雙創”教育模式主要包含四個關鍵要素,首先是構建“雙跨模式”,強調學科和行業的跨越性整合,培養學生全面的知識結構;其次是設計“兩性一度”課程,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重課程體系,促使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的有機融合;接著是平臺建設,搭建多層次、多領域的實踐平臺,提供學生展示與實踐的機會;最后是構建評價體系,旨在全面評估學生的“雙創”能力,包括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等方面。
(一)? 構建“雙跨模式”
在大類培養背景下,為了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引入跨學科教育和跨行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教育和合作方式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
首先,跨學科教育。跨學科教育可以促進不同領域的知識交流和融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通過開設交叉學科的課程和項目,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提高跨學科綜合能力。此外,跨學科教育也可以促進創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
其次,跨行業合作。跨行業合作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的需求和發展趨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參加企業實習、行業研究、項目合作等活動,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和技術發展,培養與行業對接的能力。
最后,學校可以組織一系列跨學科和跨行業的活動,例如學術交流會、行業講座、項目競賽等,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拓寬視野、培養實踐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和資源,以支持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
(二)? 設計“兩性一度”課程
在大類培養背景下,設計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課程是培養學生“雙創”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注重實踐性和實用性。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學生需求,設計具有實踐性和實用性的課程,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設置上,要考慮到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初級階段可以設置創新實踐課程、創業設計課程、團隊合作課程等;高級階段可以設置產品設計與開發課程、營銷策劃課程、投資融資課程等。
其次,注重高階性。從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上,改變過去單一傳授知識或培養普通能力的目標,將知識、能力、素質三類元素有機融合,通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設計復雜的項目或任務、提供開放性的問題及讓學生進行實踐或實驗等,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2]。
最后,注重創新性和挑戰度。在課程設計中,要注重創新性和挑戰度,鼓勵學生面對挑戰、創新思考和實踐。可以通過設計實驗、競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 平臺建設
建立“雙創”實驗基地和孵化平臺是推動大學生“雙創”教育的重要手段。實驗基地是大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和實踐創新的場所,而孵化平臺則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商業價值的載體。在基地和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要注重與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3]。
首先,建立“雙創”實驗基地需要注重場所的建設。實驗基地應該是一個靈活多變的場所,能夠為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實驗條件,同時也要注重實驗設備的更新和維護。基地的建設還需要注重環境的創造,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激情和創新的學術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其次,建立孵化平臺需要注重資源的整合和合作。學校可以與各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支持學生的創新項目。平臺應該提供完整的孵化服務,包括資金支持、技術支持、法律支持等。學校也可以將創業教育納入到學生的畢業要求中,通過畢業要求的履行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創業市場。
最后,建立“雙創”實驗基地和孵化平臺需要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在創新和創業過程中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同時學校也應該為學生提供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支持和指導。
(四)? 構建評價體系
以往學校“雙創”教育與專業課教學評價體系是相互獨立的。傳統評價手段以閉卷或者開卷考試為主,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綜合能力與高校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導致了教學評價結果的單一性、片面性。
首先,學校應在分析“雙創”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特點的基礎上[4],制定更為靈活、多樣、全面、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僅要使用多樣化、現代化的評價手段,更要制定多層次、專業化的評價標準,確定更加符合學生自身素養與學習發展訴求的評價目標。比如,學校可以對學生在創新創業比賽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根據創新創業比賽的規模、等級及學生獲得的創新創業比賽成績,獎勵學生相應的學分,激勵學生參加校內及校外的創新創業比賽,讓學生通過比賽不斷提升綜合素質。
其次,學校也可以對學生在“雙創”教育活動及專業課堂上的具體表現進行打分,對學生課堂之外的行為進行考核,并將這些考核結果納入最終評價結果。
最后,學校要將結果評價作為“雙創”人才培養質量及效果為根本標準,檢驗“雙創”教育短長目標達成度的評價過程。結果評價監控重點則集中在“雙創”教育影響力層面,主要包括教育目標達成度和社會影響力兩方面。教育目標達成度主要體現在學生科研能力、“雙創”成果、創業率及參加“雙創”教育實踐活動情況。社會影響力主要指社會聲譽及氛圍,包括社會對“雙創”教育的認同度、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的“雙創”文化氛圍[5]。
四? 實施大類培養“雙創”教育的途徑
實施大類培養“雙創”教育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需要制定適合大類培養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強調跨學科、寬口徑的培養方式,確保學生獲得全面、綜合的知識結構。其次,建立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的合作機制,促進學科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實踐機會[6]。最后,積極開展“雙創”教育研究和評估,不斷優化教育模式,確保培養出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一)? 制定適合大類培養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
為了適應大類培養的要求,需要制定適合的課程體系和教育方案,以確保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過程中能夠獲得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首先,課程體系應當注重知識的多元性和交叉性。大類培養的核心理念是突破傳統學科邊界,打破學科條條框框,因此,應當在課程設計中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整合。例如,可以設計一些跨學科的課程,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問題和挑戰。
其次,教育方案應當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大類培養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育方案應當注重實踐和創新的培養。例如,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性課程或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最后,應當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主學習。大類培養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個性發展[7],因此,應當在教育方案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例如,可以開設一些自主選課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主選擇課程,發展個性特長和優勢。同時,也應當注重開發自主學習資源,讓學生能夠自主獲取學習資源和信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 建立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合作機制
建立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合作機制是實施大類培養“雙創”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不同學科領域、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之間的合作,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與挑戰,并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首先,建立跨學科合作機制。這是指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例如工程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跨學科合作項目,了解到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進而創新[8]。
其次,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在大學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育學院可以與工學院合作,共同開展大類培養的“雙創”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
最后,建立跨行業合作機制。這是指與外部企業或組織的合作,例如,與當地企業、科技園區等建立合作關系,開展項目合作或實習等活動。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到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技能,從而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 開展“雙創”教育研究和評估
為了更好地推進大類培養“雙創”教育的實施,開展“雙創”教育研究和評估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科學研究和評估,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優化教育方案,提高教育質量。
首先,開展“雙創”教育研究。大類培養“雙創”教育是一個較新的教育模式,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者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對教學過程的觀察和分析等方式,探討大類培養“雙創”教育的實施效果、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育成果的評價等問題[9]。
其次,開展“雙創”教育評估。評估是為了發現問題并改進教育,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質量保障手段。評估的內容應包括教育過程和教育成果兩個方面。在教育過程方面,應評估教師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狀況等;在教育成果方面,應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就業競爭力等。
最后,加強“雙創”教育研究和評估的應用。研究和評估的結果應及時應用于教育實踐中,為改進教育提供依據。學校可以根據研究和評估的結果,優化教育方案,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同時,研究和評估的成果也可以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參考,促進大學與社會的融合和發展。
五? 結論
本文主要探討了基于大類培養背景下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與探索。在大類培養的背景下,傳統的學科和專業邊界被打破,強調跨學科和跨界的教育方式,而“雙創”教育則強調實踐與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因此,在大類培養的背景下,構建“雙創”教育模式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發展前景。在大類培養背景下,“雙創”教育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元化和創新化的趨勢。未來,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大類培養“雙創”教育的發展。
1)建立跨校合作機制:在大類培養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可以通過建立跨校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推進“雙創”教育的發展。可以建立聯盟或合作關系,共同開發“雙創”課程、研究項目和實踐基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成功率。
2)推進實踐創新教育:在“雙創”教育中,實踐和創新是最為重要的環節。未來應該加強實踐創新教育的推廣和應用,通過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技術轉移機構、眾創空間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創新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
3)強化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在大類培養和“雙創”教育中,如何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水平是一個難題。未來可以通過建立多維度的評價機制,將學科能力、跨學科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10]。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大類培養和“雙創”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未來應該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跨學科和“雙創”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指導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導。
5)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是推進大類培養和“雙創”教育的重要途徑。未來可以通過建立國際交流項目、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引進國際先進的“雙創”教育模式等方式,推進國際化的“雙創”教育發展。
綜上所述,大類培養下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與探索是一個新興的教育領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發展前景。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加強跨學科合作,推進實踐創新教育,加強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雙創”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建春,馮輝宗,王蓉.面向社會需求的工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9):142-143,137.
[2] 陳昕.一流本科課程申報“說課”視頻的設計與實現[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0,2(8):150-152.
[3] 王俊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林區教學,2022(1):26-29.
[4] 唐麗.試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就業與保障,2023(9):109-111.
[5] 黃兆信,黃揚杰.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探新——來自全國1231所高等學校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7):91-101.
[6] 于大力.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11):64-65.
[7] 劉歡歡,林瓊,鄔揚揚.新工科大學生職業規劃現狀及解決路徑[J].科教導刊,2023(32):138-140.
[8] 劉強.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6,35(2):5-7,11.
[9] 蔣德勤.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6):1-4.
[10] 蔡偉.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生態位優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9):8-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向淺海地形視覺探測的多機器魚自適應編隊控制研究”(52271333);2024年西北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面向國家需求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24JGY12)
第一作者簡介:張守旭(1989-),男,回族,陜西西安人,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水下機器人控制、編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