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芬 劉榮君
基金項目: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創項目“農業產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團隊低碳農業發展路徑研究”(TDY202304)。
作者簡介:劉亞芬(1990—)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林經濟;
劉榮君(1985—)女,漢族,內蒙古巴彥淖爾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以下簡稱:內蒙古)的農業經濟在我國農業經濟中的占比較高,但其傳統農業經濟發展造成的碳排放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也限制了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文章在簡要論述低碳農業理論的基礎上,對內蒙古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低碳農業發展現狀及問題進行剖析,并結合低碳經濟發展的具體要求創新區域農業發展路徑,實現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目標。
關鍵詞:內蒙古;鄉村振興;低碳;農業經濟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1-0213-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22 文章標識碼:A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優勢資源逐漸由城鎮向鄉村傾斜,農業經濟發展實現了“質”和“量”的改變[1]。內蒙古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加快了其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但與此同時,種植業、畜牧業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在此背景下,低碳農業成為內蒙古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成為推動區域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1 低碳農業概述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一種長遠的、綜合的、有策略性的發展模式,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統一。農業作為我國產業結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將直接關系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得以真正落實。在此基礎上,“雙碳”目標的提出推動了以低碳農業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發展。各地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主動推動技術與制度創新,最大限度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落實高效、低耗、可循環的低碳農業發展新模式,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 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區域農業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內蒙古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任務的過程中,圍繞“雙碳”目標加快推動低碳農業發展,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同時,也遇到了諸多問題。
2.1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內蒙古農業增加值逐年增長,由2012年的1 453.2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2 653.7億元,增速全國排名第一[2]。在此期間,內蒙古在大力發展傳統農業的同時,還積極推動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打造了包括中國光碳聯盟生態農業示范基地、賽罕區農業基地、興安盟扎賚特旗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在內的多個生態農業基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其中,僅溫室增施二氧化碳一項,就能夠減少50%~60%的農業用藥,每公頃消耗約44.78t,全自治區26.33萬公頃設施農業可減少排放量約11 790 000t[3]。與此同時,在政府的指導下,內蒙古各鄉村利用其特有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文化旅游等項目,進一步豐富了區域農業經濟結構,為內蒙古低碳農業規?;?、科學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2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三個問題
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呈現出增長速度快、經濟總量穩中有升的局面,但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依然嚴峻,尤其是對“雙碳”目標達成的貢獻率相對偏低,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2.2.1生產資源浪費嚴重
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資源為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其中,水資源浪費問題最為突出。目前,內蒙古各旗并未全面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進度也較緩慢。
鄉村振興戰略加快了傳統農業現代化轉型,但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并未顯著提升。生產資源浪費問題限制了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的進度,加快向資源節約型為代表的低碳農業生產模式轉型將成為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
2.2.2牧場質量顯著下降
畜牧業作為內蒙古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2022年產值達1 876.3億元,約占農業總產值的70%,增速約為5.7%,同時,牛、羊、豬存欄量還在持續增長,這就意味著內蒙古畜牧業規模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增加。反觀低碳牧業下的生態農場、觀光牧場等項目所達成的經濟效益卻并不明顯,牧場質量明顯下降,嚴重影響了內蒙古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以西烏珠穆沁旗為例,該旗擁有內蒙古所有類型的草原,截至2022年底,該旗屬草原面積僅為202萬公頃,而這一數據在2012年則為229.6萬公頃,減少約為12%。在此階段,西烏珠穆沁旗畜牧業產值由12億元增長至35.35億元,這也就意味著畜牧業的規?;l展是造成區域牧場質量顯著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4]。
畜牧業存欄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低碳牧業、生態牧業模式下的牧場承載力并未隨之提升,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可用生態空間進一步壓縮。目前,內蒙古各旗普遍存在這一問題,農牧民增收需求與低碳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區域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
2.2.3產業鏈條存在斷點
鄉村振興背景下,低碳農業發展是一條以深化城鄉協同為目標,充分發揮鄉村在資源、空間、人力方面的優勢,完善低碳產業鏈條,降低生產成本,尋求覆蓋范圍更廣、產品類型更豐富的低碳農業發展新路徑。內蒙古低碳農業結構單一,該地以糧食、牛羊肉、奶乳、果蔬為主要產品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難以落實“雙碳”目標。在產業鏈構成方面,受傳統農業發展理念的影響,內蒙古自治區低碳農業產業鏈節點缺失依然存在,低碳農業生產效率偏低,低碳農業附加值因產業鏈存在斷點而難以提升,這也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普遍問題。例如,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以生態養殖為主要經濟來源,但相關產品主要為牛羊肉,缺少高附加值的飼料加工、乳制品、生態文旅等產業,難以提升當地農產品附加值。在此情況下,文鐘鎮農牧民經濟收入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農牧民在無法實現增收預期的情況下,參與低碳農業發展的積極性也隨之降低。在加快發展低碳農業的背景下,類似文鐘鎮低碳產業鏈短、產業附加值低的問題將導致區域低碳農業發展需要付出較高成本,并且,從發展低碳農業的角度來看,單位農業生產總值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偏高,農業產業鏈在碳循環中的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3 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路徑
內蒙古農業發展所面臨的資源浪費、生態破壞和產業鏈不全等問題是當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攻關方向。圍繞內蒙古農業現代化轉型目標,為針對性解決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現提出以下幾條解決路徑。
3.1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農業提效方案
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基于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帶來的資源浪費問題,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在各旗、鎮、村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夠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5]。為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內蒙古各旗、鎮、村需要對現有土地資源進行梳理,劃撥一定面積的永久基本農田,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實現集中連片生產,推動現代農田建設。
首先,空間優化方案。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合理化利用土地空間,如采用立體種植、混合種植等方案,以提高農業產量,并利用不同生物之間的共生關系減少化肥、農藥等相關成本投入。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會有效提升農業碳循環效率,這與低碳農業發展目標保持著較高的一致性,有助于推動區域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然而,在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實現增產、增收的同時,還應保證科學的種植密度,避免超過農田承載力,以實現“碳平衡”為最終目標。
其次,節水提效方案。高標準農田的數字化灌溉系統能夠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精準配置灌溉方案,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系統可以實時測量土壤濕度、溫度等數據,并綜合評估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從而實現精準灌溉。由于數字化灌溉系統成本較高,僅適用于大規模精細化的高標準農田,而小型高標準農田則可以采取滴管、噴灌等節水提效方案。
除以上方案外,還有清潔能源方案、溫度控制方案等,這些方案能最大限度減少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鄉村振興戰略為低碳農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以及在融合現代科學技術的情況下,低碳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逐漸完備。
3.2創新多元化畜牧經濟,發展低碳養殖模式
傳統農牧業規模化發展帶來的生態問題已經證明了該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因此,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中關于發展鄉村生態經濟的具體要求,內蒙古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堅持畜牧經濟多元化發展,發展低碳養殖模式。
3.2.1推廣生態養殖技術
傳統畜牧業的規?;B殖是通過增加產能來提高農牧民收入,而生態空間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當原有“碳平衡”被打破時,畜牧業發展將陷入困境。因此,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畜牧業應改變傳統的發展理念,利用生態養殖技術打造“綠色牧業”,合理控制畜牧業規模,并通過豐富生態畜牧業產品營銷渠道等方式提高農牧民收入,實現以“質”換“量”的目標。
低碳養殖技術是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區域農牧業規模占比較大,低碳養殖模式的推廣需要較長周期。因此,內蒙古應建立覆蓋所有鄉村的低碳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為廣大農牧民提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低碳養殖技術的推廣及落地。
3.2.2探索“云”養殖技術
自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以傳統畜牧業為基礎,農牧民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牛、羊等牲畜的線上認養,即“云”養殖模式。通過采用“云”養殖模式,能夠實現訂單式養殖,這樣做不僅能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關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也能逐漸解決農牧業盲目發展導致的生態問題。
3.3延長農業碳循環路徑,強化農業主體協同性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改變了傳統農業產業鏈條,這也是“碳循環”視域下原有循環路徑的重塑。內蒙古農業產業鏈較短、主體協同性不足的問題成為制約低碳農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此情況下,內蒙古低碳農業發展需要通過延長產業鏈條的方式構建更加密切的主體協同關系,從而提高碳循環效率,降低單位農業產值的碳排放量。
3.3.1打造農牧漁林協同發展體系
發展低碳農業需要掌握農業生產中的碳循環路徑,通過農牧漁林的生態協同作用,能夠實現對碳排放的合理控制[6]。例如,傳統農業所產生的秸稈、深加工后的廢料等均可以加工為牛、羊等牲畜的飼料;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糞便除了風干后用作燃料外,還可以通過漚肥等工藝制成農作物、林業的優質肥料;漁業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塘泥等是天然改良劑。由于主體協同能夠豐富農業產業鏈的構成要素,在實現低碳農業的同時,也能強化農業產業鏈的韌性,抵御外部因素帶來的各種風險。
3.3.2完善區域農業產業鏈條
內蒙古農業產業鏈條具有明顯的地區特色,即規?;竽翗I在農業總產值中的占比要遠高于傳統農業、漁業和林業等,因此,以低碳農業發展為目標的農業產業鏈補全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加快補全高附加值產業鏈節點。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低碳農業,首先需要解決農民收入偏低的問題。通過引入乳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等高附加值企業能夠在補全產業連接點的同時,提高“碳循環”效率。以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傳統奶制品生產為例,當地通過打造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園,吸引了多家奶制品企業入駐,并匯集了相對分散的生產力量,實現了奶制品產值的倍增。
第二,推進低碳農業融合發展模式。低碳農業融合發展模式是指以鄉村農業資源為支撐,發展低成本、低污染、高回報的農業旅游經濟。內蒙古農業資源特色明顯且民族農耕文化底蘊深厚,這為該區域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生態農業研學等項目創造了良好條件。例如,大石寨子鎮以林果產業為依托,打造了“林果+旅游”的融合發展新模式,帶動了鄉村民宿、農家樂等發展,使當地農民的人均收入得以顯著提升。
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產業鏈條的完善具有區域差異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不同旗、鎮、鄉的農業優勢。同時,在完善區域農業產業鏈條的基礎上,應科學評估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低碳農業。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了內蒙古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低碳理念下的農業現代化轉型則強調了以生態為基礎的創新發展模式。內蒙古應堅持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落實低碳農業發展要求,加快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巴宥雅.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綠色發展路徑探尋[J].農業經濟,2022(11):7-9.
[2]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內蒙古自治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03-16)[2023-12-19].https://www.nmg.gov.cn/tjsj/sjfb/tjsj/tjgb/202303/t20230316_2274533.html?dzb=true&wd=&eqid=c14db45f00033a9100000003648731d3.
[3]發展內蒙古富碳農業,促進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EB/OL].(2021-01-29)[2023-12-27].http://www.mongolnet.com.cn/shehui/r-2693.html.
[4]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N/OL].2022-09-13[2023-10-19].https://www.nmg.gov.cn/ztzl/xyesdjgxsd/dmbj/202209/t20220913_2131389.html?slb=true.
[5]于法穩,林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農業綠色發展的理論闡釋及實現路徑[J].廣東社會科學,2022(02):24-32.
[6]謝立勇,楊育蓉,趙洪亮,等.“雙碳”戰略背景下農業與農村減排技術路徑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2,30(04):527-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