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實證的唯物史觀史學解釋力研究”(22BKS070)。
" "作者簡介:姚修杰(1978—),男,博士后,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理論;陳穎(199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理論。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維路徑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他們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認知與理解程度會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進程。為此,全國各高校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以及校園文化等方面入手,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有效融入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自信和實踐自信,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培養和輸送更多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素質過硬的卓越人才。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5-0004-04
高校思政教育“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我國當前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對“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3]大學生作為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他們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認知與理解程度直接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進程。為此,高校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4]把大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深刻領悟作為思政教育的最新著力點,真正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貫穿高校的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更多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素質過硬的卓越人才。
一、“思政課程”是全面融入的主渠道
“思政課程”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要想真正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就必須發揮“思政課程”的關鍵作用。此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應有之義。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涉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全方位的理論和實踐,所以在“思政課程”教育教學中有效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一項復雜而全面的工作,需要我們從多角度探索融入的有效路徑。
(一)要深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高校“思政課程”的契合點
在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各門具體課程的側重點不同,思政課教師應針對具體課程的特點,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有側重地進行教學,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思政課程的全面融合。譬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中,可以從哲學的高度來剖析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特征,體現了矛盾的一般性原則,又有中國現代化的特色,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原則,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教學中,能夠以大歷史觀來看待黨領導人民走過的百年現代化進程,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以及歷史必然性,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從歷史視角,基于各種史料來深刻解讀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深入闡明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結合各位領導人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闡釋了中國的現代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理論內涵。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使得青年學生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作用,新時代的大學生必須認真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并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實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全面融入思想政治課程要進一步發揮高校、思政教師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個主體共同努力、履行責任、形成推動合力,才能確保思政課教學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高校主體層面,高校要充分發揮統籌管理作用。譬如:高校可以針對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思政課程”的重點難點設置專項課題,組織專家進行專項研究;邀請國內專家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進行專題講座,提高教職人員的理論素養;組織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思政課程”的教學比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等。在思政教師主體層面,思政教師要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5]而現今高校“思政課程”最直接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能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才。因此,思政教師必須深入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本質特征、基本內容、價值指向以及實踐路徑,在“思政課程”教育教學中全面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除此之外, 思政教師還應該利用多媒體等一切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成果,加深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理解。在學生主體層面,思政教師應該支持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例如: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講出自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真實情感,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熱情,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目的。
(三)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全面融入思想政治課程合理統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
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主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實踐教學主要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將思政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兩者統一于高校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中,缺一不可。如果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思政課程”僅僅停留在理論闡釋層面,那么這種融入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思政課程”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所掌握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因此,“思政課程”必須合理統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用理論引導實踐,再用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這就要求,思政教師一方面必須在理論教學中向大學生闡明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鼓勵支持學生用心參與實踐教學環節,另一方面在指導學生的具體實踐中,應該圍繞和學生聯系最緊密的中國式現代化有關實踐問題進行實踐,用理論教學中教授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引導實踐,再用具體的實踐加深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與領悟。與此同時,高校也應該結合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鼓勵和支持“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譬如:劃撥專項資金用于“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利用組織優勢,積極聯系實踐教學單位,為師生創造方便快捷的實踐教學路徑等。
二、“課程思政”是全面融入的有力支持
中國式現代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本身是個系統的戰略性工程,如果僅靠“思政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在發揮“思政課程”主渠道的作用之外,還須“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6]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各個方向的專業人才,有了“課程思政”的強力支持,大學生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辯證統一關系,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思政課程”相比,“課程思政”因涉及各個學科,如何有效地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更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作,也更加需要我們從多方面探討融入的路徑。
(一)高校應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科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機制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盡管高校的“課程思政”實施成效顯著,但是“課程思政”的效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融入相對高校的“課程思政”而言是個全新的重大課題,高校現有的“課程思政”教育機制也需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而且,唯有具備科學和完善的“課程思政”教育機制,高校的“課程思政”才能對中國式現代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提供最強有力支持。考量當前國內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機制建設現狀,可以進一步圍繞以下內容加以完善和發展:一方面,從新入職培訓、崗前培訓、在職培訓以及跟崗研修幾方面入手,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貫穿專業教師執教生涯培訓的全過程。與此同時,在培訓中也要大膽創新和應用新模式、新方法,開展體驗式、參與式、行動研究式培訓,不斷健全和完善“課程思政”培訓機制,提升專業教師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素養。另一方面,高校要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專業理論的融合程度及效果作為重點考核內容。通過考核去判斷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方式是否得當、融合效果是否明顯等問題,然后對考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好總結和分析,有針對性地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并加以改進,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的教育機制。
(二)各學科專業教師必須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理解與認識
當前,我國高校的專業教師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更多專注于本學科領域,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注度不高。雖然近年來國家實施“課程思政”計劃,使得專業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關注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專業教師離“課程思政”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除此之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為黨的創新理論,專業教師也需要通過不斷學習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一方面,專業教師應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自覺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加深自身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譬如:自覺參加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專題學習;自覺研讀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相關研究資料;自主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的同時,向專業從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究的專家請教等。另一方面,專業教師應該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實質上,專業教師努力把專業課程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進行融合,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最佳融入方式,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這本身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如,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可以結合計算機技術如何加速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以及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社會現代化產生多大的影響等,來具體說明計算機技術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推進作用,在激發大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熱情的同時,加深他們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理解和領悟。
(三)結合共享共用的發展理念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課程思政”
各高校應該協同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相關優質資源共享共用,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進程。一方面,專業教師可以利用資源共享平臺,共享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最新成果、有關中國式現代化方面的教學資料等優質資源;也可以就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及在融入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共性問題與其他專業教師、思政教師或專家進行深入交流或討論,實現“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真正的協同發展和資源共享共用,增加“課程思政”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專業教師可以利用資源共享平臺,建立師生平等的交流渠道。部分學生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不善于在面對面教育教學中向教師反映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而資源共享平臺則給學生提供了和教師平等交流的渠道和機會。學生可以借助平臺告訴專業教師自己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真實理解程度、存在哪些疑問以及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哪種融入方式等一系列問題。專業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提供的真實意見,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改進自己的融入方式,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融入“課程思政”的有效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三、“校園文化”是全面融入的有效補充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的表征,它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發揮著塑造人格、激勵意志、培養情感等功能,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都有深刻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校園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僅給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精神動力,而且能夠形成濃郁的學習和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青年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同感。高校要想做好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必須建設充滿中國式現代化元素的校園文化。
(一)高校應大力建設能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校園物質文化
眾所周知,一個雕塑,設計師必然賦予其獨特的設計理念,代表某種特殊的含義,而這也是這個雕塑作品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同樣道理,一棟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元素的教學大樓,不僅能夠給師生帶來方便舒服的使用感受,極大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更是能讓師生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成果。為此,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現有條件,盡可能地在校園物質文化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元素。一方面,高校可以對現有物質設施進行改造和完善。譬如:在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運動場館等基礎設施中增設一些能夠突出中國式現代化元素的書法、宣傳畫、名人雕塑等藝術作品,在增加這些基礎設施的藝術感的同時,起到宣傳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的陳列室、資料室或展覽館,通過實物和資料展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輝煌歷程,加深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理解和領悟。
(二)高校應重點建設能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校園精神文化
高校的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非實體性的存在,是高校獨特精神風貌的體現,時刻透射出高校特有的個性和魅力。相比于可感可見的高校實體性校園物質文化而言,高校的校園精神文化能在潛移默化中深刻影響高校師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這種影響比校園物質文化的影響更為持久和厚重。為此,高校應該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自身校園精神文化特質有機融合,形成既能體現高校獨特精神魅力又富含中國式現代化元素的校園精神文化。一方面,高校應該以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培養卓越人才為目標,指引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實踐、價值意義和高校的校風、教風、學風有機融合,形成激勵師生共同奮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緊跟國家的時事政治,傳播和弘揚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最新實踐成果的宣傳,不斷加深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內在認同感。
(三)高校應積極組織能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校園文化活動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大大增加校園文化的影響力。為此,高校要依據自身校園文化氛圍和學生的特點,大力開展和精心設計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把中國式現代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體會、理解、感悟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一方面,在設計校園文化活動方面,高校可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設計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學生投票、教師評選等方式,選出優秀活動方案。另一方面,在組織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方面,高校可以把學生設計的優秀活動方案,依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在學校學工組織的指導下自主落實。此外,高校還可以定期舉辦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等活動,還可以組織各種志愿服務、愛心活動,讓大學生在各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的真實情感體驗,增強他們未來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信念與決心。
四、結語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7]黨帶領中國人民正在不斷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更是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續奮斗。高校只有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全面融入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才能堅定青年學生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理想和信念。青年學生未來也唯有積極奮進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才能放飛夢想、激揚青春,書寫人生最美麗的華章。
參考文獻:
[1][3][4][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7:376-378.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20:330.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22:14.
(責任編輯:劉潔)
Three-Dimensional Pathway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or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o Xiujie" Chen Ying
(College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at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s an important force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For this reas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must seriously study and study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to their ow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mpus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ltivate and deliver more firm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excellent talents with excellent ideological qualities.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o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Campus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