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 要] 《愛彌兒》作為盧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不僅是一部哲學小說,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盧梭通過主人公愛彌兒的成長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現代人在面對人性、社會和自由等重要問題時所面臨的困境。小說的結構非常獨特,采用了回憶和故事敘述的方式。這種結構使得故事情節層層遞進,逐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并且也可以揭示出人類理智和情感的沖突。這主要是因為盧梭在《愛彌兒》中運用了多種小說書寫策略,這些策略使得作品更具藝術性和思想性。通過對這些策略的運用,盧梭成功地表達了他對教育和社會問題的獨特見解,也引起了讀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因此,本文將對盧梭《愛彌兒》中的小說書寫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 盧梭? 《愛彌兒》? 書寫策略
[中圖分類號] I10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9-0059-04
《愛彌兒》是“教育小說”的杰出作品,這部作品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論述與小說敘事兩種表達方式,形成了論述與敘事相互交織、動態互動的獨特結構。在小說中,盧梭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抽象的理論觀點,使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這些哲理。同時,小說敘事還發揮了重要的修辭功能,通過勸說和說服的方式,促使讀者認同并接受這些哲理。也正因為如此,本文將深入分析《愛彌兒》中獨特的小說書寫方式,以便于更好地審視文學在啟蒙時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愛彌兒》的創作背景
《愛彌兒》這部小說創作于18世紀中葉,此時期是一個歷史轉折期,西歐各國都正在經歷著巨大的社會變革。隨著資本主義的深入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當時的社會狀態既有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矛盾,也有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而且這一時期的教育思想也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以法國啟蒙運動為代表的新思潮正在蓬勃興起,當時的社會對封建主義和教會勢力進行深刻的批判,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崛起進行積極的呼吁和實踐。在《愛彌兒》創作之前,教育觀念主要側重于傳授知識,強調紀律和權威,當時的學校教育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和學術訓練,而忽視了兒童的身心發展需求。對于當時此種情況,盧梭指出這種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人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力。盧梭批判了當時教育中的嚴酷紀律和體罰現象,認為這些會嚴重損害兒童的身心健康。盧梭認為這種教育方式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因此,他主張教育應該以人的自然天性為基礎,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兒童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但受到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人的天性往往會受到破壞。所以,他主張兒童在自然的環境中自由地成長,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這一思想也充分反映了盧梭對自然主義的追求,也深刻影響了后來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1]。這一教育觀念的出現,為現代教育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發展基礎。
二、啟蒙文學中的《愛彌兒》
啟蒙思想是18世紀歐洲思想界的主流思想之一。它主張以理性為武器,批判舊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提供思想和文化上的支持。盧梭的《愛彌兒》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他通過教育觀念的變革來批判舊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呼吁建立新的教育體系和文化環境。在創作《愛彌兒》時,盧梭深受啟蒙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深層次塑造了兩種書寫策略。啟蒙文學作為一種以理性、自由和平等為核心思想的文學流派,強調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思考,追求思想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啟蒙文學對盧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2]。
首先,啟蒙文學對盧梭的影響體現在他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批判。在《愛彌兒》這部作品中,盧梭通過描寫愛彌兒的成長經歷,對當時社會的教育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認為這種教育制度壓制人的自由,扼殺人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導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機械和被動,這樣兒童的成長則會受到限制;其次,啟蒙文學對盧梭的影響還體現在他對于未來社會的理想和展望上。《愛彌兒》不僅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更是對一個理想社會的構想。盧梭認為,通過教育改革,可以培養出具有自由、平等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從而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所以,《愛彌兒》這部小說的敘事方式與其他法國啟蒙小說的創作方式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但是,盧梭并非是為了創作一部小說來闡述哲理,而是巧妙地將小說敘事技巧融入哲理作品中。盧梭最初計劃創作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育兒論文,但在寫作第三卷時,他認為需要為想象中的學生起一個名字,于是決定添加愛彌兒這個名字在《愛彌兒》中,而這也就充分表明,盧梭以創新性的方式進行小說敘事,使其成為與理論論述并駕齊驅的結構性表達,為哲理的闡述和接受創造了更為復雜的情境[3]。
三、盧梭《愛彌兒》中的小說書寫策略
1.小說的結構
從整體結構上看,《愛彌兒》是一部嚴謹而完整的教育學著作。它不僅提出了系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還通過生動的實例和深入的哲學思考支撐這部小說,這使得該著作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在開篇部分,盧梭以簡潔有力的文字闡述了其教育觀念的背景和出發點。他強調自然、自由和人性本善的原則,認為教育應該遵循兒童的自然天性,而非過度干預或強制。在發展部分,盧梭詳細描述了對愛彌兒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方法。他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將教育過程分為多個階段,并為每個階段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原則和內容。例如,在兒童早期,他強調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的教育方式,以培養兒童的觀察、思考和動手能力;在青少年時期,則注重知識的學習和社會責任的培養。這種分階段的教育方法不僅具有科學性,也使得教育過程更加系統和連貫。高潮部分則是盧梭對愛彌兒成長過程中的具體描述。在這一部分中,他通過對愛彌兒在不同情境、不同遭遇下的成長歷程的細膩描繪,展現了教育對個體成長的重要影響。這一部分不僅僅是故事的敘述,更是對教育理念的深入探討和生動呈現。結尾部分,盧梭總結了他的教育思想,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思考。他強調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善良品質和責任感的個體,而非僅僅是知識的灌輸。這一部分既是對整個著作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教育的展望和呼喚[4]。
2.愛彌兒的人物塑造
愛彌兒的性格特點包括了善良、勇敢、聰明、自然和純真等多個方面。這些特點不僅體現了盧梭對于理想教育對象的設想,同時也對現代教育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小說中,愛彌兒始終表現出對他人的關愛和善良。他不僅關心自己的利益,而且對待其他人的態度始終充滿了尊重和同情。他對于弱者和不幸的人總是愿意伸出援手,這使得他成了一位充滿人性和同理心的角色。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愛彌兒展現出了無畏和堅定的品質。他不畏懼權威,勇于挑戰不公,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這種勇敢和堅定的品質,使得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最終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提升。愛彌兒的性格中還體現出了對自然和純真的向往。他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使得他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并從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同時,他的純真和真誠也是他性格中的一大特點,他不受世俗觀念的束縛,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真實性。在小說中他表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敏銳的洞察力。他能夠迅速地理解和領悟復雜的概念,并對其做出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他不僅對人類本性和社會觀念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面對人生的重大問題時也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性,說明他是一個聰明且具有思考力的人。也正是因為小說中愛彌兒的性格特點,讀者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盧梭的教育哲學思想,同時也能夠對人性與社會觀念有更深入地認識[5]。
3.語言與風格
《愛彌兒》的語言自然、質樸、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并且富有感情。盧梭在《愛彌兒》中的語言極其自然,仿佛在與人進行日常對話,而非刻意地矯飾或高深的言辭。這種平實的語言讓人感到親近,使讀者更容易沉浸在盧梭的思想世界中。而且,盧梭的語言質樸無華,不追求華麗的修辭或復雜的句式結構。這種質樸的表達方式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讓讀者更加相信盧梭所闡述的教育理念。盧梭在《愛彌兒》中也使用了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即使面對深奧的教育理念,他也能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進行解釋和闡述。這種能力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他的觀點,同時也讓這些觀點更加深入人心。此外,盧梭善于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比喻來解釋抽象的教育理念,使得這些理念更加具象化,更加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盧梭在《愛彌兒》中的語言飽含感情,他對于孩子的熱愛和教育事業的熱情都通過文字傳遞給了讀者。這種真摯的感情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讓讀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盧梭的教育理念[6]。
4.小說中諷刺、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在這部作品中,盧梭通過對主人公愛彌兒的教育,反思和批判了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教育體系。其中,諷刺和象征手法是這部文學創作的兩種重要修辭手法。諷刺,作為一種尖銳而幽默的批評方式,在《愛彌兒》中起到了揭露和批判社會現實的作用。盧梭通過諷刺,巧妙地揭示了當時教育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之處。例如,小說中對愛彌兒的教育環境的描述,以及教育過程的細節描寫,都在諷刺當時教育體系的僵化與不公。這種諷刺不僅讓讀者對當時的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教育本質的深思。與此同時,象征手法的運用更是將這種思考引向了更深的層次。例如,“愛彌兒”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了象征意義。這個名字在法語中意為“熱情的愛”,寓意著主人公是一個充滿愛心和同情心的人。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這種純真的愛卻遭到了殘酷的打擊和壓迫。通過這種對比,盧梭成功地諷刺了當時社會對于愛的扭曲和束縛,同時也揭示了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對于個人成長的影響[7]。
四、《愛彌兒》小說書寫策略的影響與評價
1.小說對后世教育觀念的影響
《愛彌兒》作為盧梭的經典之作,不僅在哲學、政治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更在教育觀念對后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部小說通過對主人公愛彌兒的成長歷程的描繪,深刻地反思了當時的教育制度,并為后來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愛彌兒》強調了自然主義教育的重要性。盧梭認為,教育應當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順應其自然天性,而非過度強調知識灌輸和社會化過程。這種觀念對于后來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推動了教育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更為靈活、開放的方式轉變。其次,小說中的個體性原則對現代教育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貢獻。愛彌兒的成長過程強調了個人的獨特性和自主性,這種觀念與后來的個性化教育、自我實現等理念相呼應。它促使教育者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而非僅僅追求標準化和效率。此外,《愛彌兒》中提出的勞動教育觀念也對后世產生了影響。盧梭提倡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道德品質,這一思想對于后來的工讀教育和社區學院模式都起到了啟發作用。因此,《愛彌兒》對后世教育觀念的影響是深遠的[8]。
2.文學批評界對《愛彌兒》的評價與爭議
《愛彌兒》作為盧梭的經典之作,這部作品不僅在教育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更在文學、哲學與社會學等多個層次上引發了深入的思考。然而,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在社會上亦有不同的聲音。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愛彌兒》無疑是一部文筆優美、思想深邃的作品。盧梭在描述愛彌兒的成長過程中,展現了極高的敘事技巧與情感洞察力。每一個階段的愛彌兒,都仿佛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的喜怒哀樂、疑惑與探索都深深觸動著讀者的內心。然而,正因為盧梭在書中對教育理念的闡述極為鮮明,這也使得《愛彌兒》在教育界引發了廣泛的爭議。批評者認為這種教育觀念過于理想化,難以在現實社會中完全實現。在哲學層面上,《愛彌兒》所蘊含的自然主義哲學思想也受到了多方關注。盧梭認為人性本善,是社會的枷鎖束縛了人們的天性。這一觀點引起了巨大的共鳴,尤其是在當時的法國封建專制的社會背景下,許多人都對這種束縛深感不滿。但也有人指出,盧梭過于理想化了人類的自然狀態,忽視了人性中潛在的惡。在社會學維度上,《愛彌兒》更是被看作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聲。盧梭通過《愛彌兒》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強烈不滿,以及對未來資產階級社會的構想。這種強烈的改革觀念,對于當時正處在封建社會崩潰邊緣的歐洲無疑是一股巨大的推動力。但也有人認為,盧梭對于未來的設想過于理想化,忽視了人類社會復雜多變的本質。《愛彌兒》作為一部跨越多個學科領域的經典之作,其影響與爭議并存。它既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學作品,又是一部充滿哲學與社會學洞見的教育論著。而對于當今社會來說,更重要的是從中汲取智慧,為當今的教育與社會的進步提供有益的啟示。
3.《愛彌兒》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
《愛彌兒》作為啟蒙時代的一部經典教育著作,對現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它強調了教育應當與社會的需求相適應。在當今社會,教師不能僅依靠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們需要注重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社會的變化趨勢。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教學方法不斷地創新。《愛彌兒》根據學生興趣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為現代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參考。《愛彌兒》倡導個性化教育,為解決現代教育的困境提供了思路。尤其是隨著社會分工日益多樣化,每個人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都各不相同。個性化教育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培養出更具針對性的專業人才。《愛彌兒》還強調了教育應當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在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人們很容易陷入貪欲與自私的行為。教育應當起到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作用,使人們不僅具備專業知識,更具有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他人的愛心。
五、結語
盧梭在《愛彌兒》中運用的小說書寫策略,既展現了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又為后世小說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鑒。這些策略不僅使得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而且深刻地影響了后世的小說創作。盧梭運用了敘事結構,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緊湊有力。他通過深入挖掘人物性格,使得角色形象飽滿而具有深度,引發了讀者對人物心理的共鳴。在情節組織方面,盧梭巧妙地設置了情節與懸念,使得故事充滿張力。他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以及對語言的精準掌控,為小說增添了豐富的藝術色彩。最重要的是,他通過對主題的深入挖掘與呈現,不僅對當時的社會、文化、教育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批判,而且對后世的小說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卡西爾.盧梭·康德·歌德[M].劉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15(67).
[2] 渠敬東,王楠.自由與教育:洛克與盧梭的教育哲學[M].三聯書店,2012(34).
[3] 盧梭.新愛洛伊絲[M].李平漚,何三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56).
[4] 康德.啟蒙運動與現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M].徐向東,盧華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67).
[5] 盧梭.愛彌兒(上)[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45).
[6] 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45).
[7] 阿蘭·布魯姆.愛的設計[M].胡辛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9(56).
[8] 馬斯特.盧梭的政治哲學[M].胡興建,黃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56).
(特約編輯 楊?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