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嫻
集團化辦學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共享區域教育資源,其核心是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提高集團化辦學的質量。筆者在跟蹤指導東莞市道滘鎮四個市級教育集團的教研實踐中,堅持以教研活動為重要抓手,全面厘清集團協作教研機制,探索“三階段、四領航”的協同教研實踐策略,有效助推集團協作教研的縱深發展。
一、“1+N”協作教研的實踐策略之“三階段”
1.辦學理念與文化相融,打造教研共同體。從集團化管理層面,打破以發展需求為基礎的區域邊界,打破以專業水平為基礎的園區邊界,打破以辦園性質為基礎的公私邊界。從教研實效出發,定期定點解決共識問題,結合集團校園的優勢和不足,制定相應的教研實施方案。這種打破園所壁壘、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的機制,增強了教研的粘合度,增加園所凝聚力,形成教研共同體。
2.分層推進、明確任務。“1+N”協同教研是將集團所有成員園以1+N的方式進行劃分,由集團龍頭校園牽頭,鎮內N所相對薄弱的聯盟園組成。建立“1+N”的教研組織體系,集團教研組由1個大教研組和N個小教研組,大教研組由龍頭園教研員擔任組長,各小教研組的組長擔任組員。教研組主要由組長牽頭,依托體驗式、浸潤式、抱團式等教研形式開展。
3.“走親式”實地調研,堅持平等對話。集團大教研組每學期開展一次“走親式”實地調研,明確調研重點,針對存在的問題,堅持平等對話原則,促使校園精益求精。分三階段,一是準備階段:鎖定目標,根據需求或遇到的瓶頸,制定和落實調研計劃。二是動作階段:大教研組蹲班蹲點,按預設做好記錄日志、審議材料、收集過程材料,聽取匯報,了解情況,做好反饋,給予指導性意見。三是提煉階段:形成了反饋意見的調研報告,優化教研方向和內容,解決共性問題。
二、“1+N”協作教研的實踐策略之“四領航”
1.制度領航,探索“1+N”協同教研機制。協作教研機制從經費保障和制度保障兩方面推進,以教育集團專項經費作為保障,是推進“1+N”協同教研模式的關鍵。合理設置集團業務及教科研、專項培訓、獎勵、結對幫扶、信息資源開發、專家進園指導、成果推進等經費管理。
2.龍頭校園領航,開展“四位一體”協同教研活動。整合與發揮集團龍頭園的作用,定期開展教研、培訓、管理、幫扶“四位一體”活動。龍頭校園每月一次到成員園開展入園指導、送培工作、管理經驗、專家入園指導、跟崗培訓、結對幫扶等活動,傳經送寶,實現了集團成員的優質均衡發展。
3.品質課堂領航,構建了1+N”協同教研模式。建立“1+N”協同教研模式,引領集團成員開展教研活動,由各教研組長牽頭,打破以往的教研模式,在各領域、各年齡段探索研究中的以“品質課堂”評價標準,優化教學模式和方法,初步探索出“引、學、研-講-思-診-提”教研七部曲,打造精品課堂。品質課堂“1+N”高效、實用、開放的協同教研模式特點,是提高教師的教研意識,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4.課題領航,推進“1+N”協同教研深度研究。如近年申報立項的廣東省重點課題“探索城鄉學前教育一體化管理資源中心建設、運行和管理機制”、東莞市教育科研課題“基于品質課堂“1+N”教研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等課題,由集團龍頭校園主持,成員校園為課題組成員,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扎實把解決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從專業引領、核心經驗、幼兒發展、教師成長多方面予以思考與引領,形成有參考價值與可推廣運用的研究成果。
三、搭平臺促發展,齊抓共管向縱深推進
1.走向質量導向的教研發展生態。每年5月、11月為小教研組成果展示月,教研員深入指導各組教研活動,提出優課策略,積極搭建平臺,讓教師在省、市教研成果交流會中展示公開課。2021年以來,東莞市道滘鎮共開展省、市、鎮級公開教研活動15次,6個市名師工作室分別到新疆、省內8市、市內各鎮街及鎮內共下園送教40次,送教效果良好,影響力較大,輻射面甚廣。
2.建立“1+N”協同教研資源庫。打造良好的教研資源共建共享平臺,以“品質課堂”為點,以“1+N”教研組整體資源為面,借助“釘釘”網絡平臺,創建線上資源庫。目前,教研資源庫內容涵蓋:優質課例、教案視頻、游戲視頻案例、教研案例、教研制度、教學資源等。通過優勢彰顯、問題剖析﹑案例分析﹑聚焦研討等方式,促進典型經驗遷移,使各教研組獨特的教學優勢轉化為集團共有的教學資源,實現集團教研共同體的高水平運行、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