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新
留守學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學習生活的、長期與父母分開的群體。這些學生,從小就經歷父母遠離家鄉到城里或者外出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謀生。如何更好地教育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茁壯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地成長”一直是我遵循的教育原則,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研究留守學生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成了不可回避的問題。總結多年的教育工作經歷,我認為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家校配合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影響著孩子的一生。父母必須盡量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盡可能消除孩子內心的孤獨和無助感,讓他們體會到父母親的愛帶來的溫暖和快樂。比如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工作上放假的時間,爭取返鄉與孩子團聚。如果真的難于抽出時間,則以打電話、微信問候等方式,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多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還可以多向老師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各方面表現等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溫暖,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其實“一直都在自己的身邊”。作為教師,也要經常利用家訪、電話訪、微信聯系等方式向家長闡明家庭對孩子教育和成長的重要性,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明確向家長提出積極參與對留守學生培養教育的要求,以及父母親要對孩子多給予精神、情感上的關注和幫助,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常回家看看”讓孩子感受到最親的愛。
二、關心幫助
留守學生由于相對缺少了父母親情的愛,更加渴望在學校得到教師的關注并給予愛的補充和心靈的慰藉。教師可以通過期許的目光、鼓勵的語言、友善的行動、朋友般的熱情、長輩似的愛憐滋潤留守學生的心靈,給他們予鼓勵、予喝彩、予鞭策、予點撥,大力挖掘他們的潛能,以此鼓起他們揚帆起航、搏擊人生的勇氣和斗志。首先,教師要建立好“留守學生檔案”,便于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家庭結構、父母工作、興趣特長和在校的學習生活等情況,也便于及時向家長匯報留守學生在學校的思想、生活、學習情況,讓留守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以此激發進取之心。其次,教師要給予留守學生“親情”關懷,可以在各個傳統節日時,組織本班學生慰問留守學生并和他們一起過節,讓他們覺得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一樣能享受到“親情”的溫暖。第三,發揮“幫帶”作用,充分運用集體的力量,激活留守學生的心靈火花,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和生活的勇氣。很多留守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或者波動得厲害,針對此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幫扶活動,比如讓班干部“一對一”或“一對多”地和留守學生“結對子”,隨時掌握結對幫扶對象的各種狀況,對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請教師幫忙解決。
三、教育引導
留守學生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監管,往往會出現性格孤僻、逆反心理強、厭學情緒濃、學習成績較差等情況,有的甚至迷戀網絡、早戀,很容易被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利用或欺騙。因此,加強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教師可以讓留守學生參加學校或班級開展的各種形式的心理、生理健康知識講座,通過游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學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克服自卑心理,增強防范意識。還可以對個別留守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對于留守學生早戀和沉迷于網絡的現象,教師不要一味采取批評、訓斥的手段,而是要耐心地幫助其分析早戀和沉迷網絡的危害,教育引導他們糾正不良行為、遠離違法犯罪,做到潔身自好。同時,讓留守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法律知識宣講活動,不斷提高留守學生的法制觀念。從最近幾年發生在我區的學生騎乘摩托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看,這類學生大都是留守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失管、學生本身的叛逆以及學生自身法律意識的淡薄,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總之,關愛留守學生是當前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教師要講究教育方式,有責任、有義務更要有耐心地關心關愛留守學生,讓他們在同一片陽光下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材。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