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宜 麥泳宜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聚焦核心素養,從小培育學生的道德修養。項目化學習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它從更多層次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核心素養進行培育。因此,我們將德育研究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道德修養核心素養相結合,進行小學低段德育項目化學習的實踐研究。
一、基本理念
(一)理念闡釋
1.道德與法治學科項目化學習內涵。項目化學習以素養為導向,以問題為驅動,創設真實情境,搭建學習支架,聚焦讓學生“做中學”,以此促進課堂變革。這契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單元為主題的教材體系設置。項目化學習教學主題活動展開合作探究與問題思辨,進而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加深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引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與提升道德認知,增強學生的道德感悟與價值認同。
2.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和德育有效融合。道德修養是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重要核心素養,培育學生道德修養核心素養,有助于他們經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認知的過程,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因此,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項目化學習中培養學生道德修養核心素養是德育的重要實踐方式,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和德育可進行有效融合。
(二)研究目標
項目化學習是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道德與法治學科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設計驅動性問題,讓學生在項目的探究中主動發現問題,進而主動學習。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發展良好的道德行為。
二、實施路徑
(一)以道德修養核心素養為導向確定項目化學習主題
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指引學生根據一個主題,選擇合適的方向,全程參與到探究學習活動之中,經歷項目學習過程。例如我們引導學生基于道德認知困惑引發驅動型問題,從而確定項目化學習主題。在項目化學習設計中,我們通過大自然樣貌美麗或奇特的植物類生命,引發低段學生對于生命如何成長的好奇心,拋出“一起探秘生命是如何成長變化的”這一驅動型問題,確立“生命教育”這一項目化學習主題。于項目初期通過下發“我的種植計劃”這一項目化學習單讓學生主動探究種植步驟,引導學生對驅動型問題進行分解,如種植植物類型、種植工具等。在項目中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落實這一計劃,在項目后期進行成果展示與評價,在此過程中學生親身感知生命是如何成長的學習主題,學生在一天天對植物的細心呵護中培養學生愛惜生命、珍惜生命的道德修養核心素養。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確立的項目化學習主題符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及德育發展規律,有利于提高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主動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
(二)跨學科融合教學
除了在《試種一粒籽》課堂上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還可以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項目化學習注重跨學科素養的培養,有利于教師更高效地開展德育教學活動。在我校的綜合實踐學科設計的實踐活動之“我與小樹共成長”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種植植物,把自己的心愿掛在樹上而后通過每年的定期追蹤記錄,學生可以實際觀察到自己所種植植物的成長,感受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增進學生與大自然的接觸,培養學生的博愛情懷。與此同時,通過對樹的認識和探究,激發學生愛樹、護樹的情感,培養其環保意識。這系列跨學科的活動有效對學生進行德育。
(三)特色作業助力“教—學—評”一致性
項目化學習成果展示與評價為項目化學習關鍵環節。本研究以項目化實踐特色作業進行學習成果展示與學習評價,特色作業設計可以更好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基于《試種一粒籽》的項目化學習,我們深度挖掘課堂教學材料進行作業設計,設計“完成種植日記”“講述種植故事,探索生命奧秘”等實踐性作業,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設計趣味性作業,如“我為植物寫名片”增強作業實效性;作業設計融合生活化,提升學生審美動手能力;設計家庭體驗式作業,提升學生道德素養。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的實踐研究”(編號:20231687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