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飛亞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學科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教師需要適應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谛赂呖嫉囊幌盗姓咦兓?,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教師需要創新化地采用單元教學模式,在單元教學模式中拓展更多的教學資源,融入創新型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文章以散文教學為例,簡要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的背景,闡述了大單元教學模式應用的現實意義,明確了高中語文散文大單元教學的前提條件,提出了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語文;單元教學;創新路徑
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雖然很多教師已經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與新高考背景不符合,但很難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教學實踐效果不佳。從總體上來說,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過于死板、枯燥,而高考的素材、題型卻是朝著開放、靈活、綜合運用的方向邁進的。為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采用新型的教學手段,關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和實踐,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架構,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是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邏輯編排的,知識被劃分成了不同層次。教師可以開展單元教學,抓住每個單元的核心主題,讓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評價形成一個整體。
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
我國的高考制度總體上符合國情,具有公平性、權威性等特點,但在運行中也存在很多弊端。新高考政策是對傳統高考政策的改革。首先,新高考政策的最新方案為“3+1+2”模式和“3+3”模式,取消了文理分科,學生必須參與的學科考試有語文、數學、外語,可以進行選擇的考試科目有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其次,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科目考試,合格性考試是高中畢業的依據,選考科目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最后,在錄取制度方面,以往的錄取制度是順序志愿錄取,即按照志愿順位錄取,存在高分滑檔等風險。新高考的錄取制度改為平行錄取,分高者優先,這樣學校能夠錄取到好學生,學生也能順利進入心儀的學校。新高考改革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為目標,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和社會需求,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對新高考政策進行研究,以新高考改革為教學改革的風向標,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全面創新,促進學生發展[1]。
二、新高考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模式應用的現實意義
(一)語文教學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新高考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模式在語文課程中具有較強的應用優勢,“大單元”強調的是教學內容的整體性、結構性,它關注課與課之間的聯系,有助于轉變傳統的教學組織方式,幫助教師和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語文課程改革需要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變。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學形式是單一的、碎片化的,會受到課時安排的局限,學生難以將單元內容看作一個整體,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大單元教學適應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規律,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在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每一單元都是按照特定主題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編排的,例如,針對散文來說,課本中包含了敘事抒情散文、寫景狀物散文、議論哲理散文。通過大單元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整合單元內的散文,將一個單元的知識串聯起來,關注單元整體的教學價值,使單元教學更加有序。
(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
在新高考改革后,高中語文考試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包含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寫作表達能力、文化傳承能力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單元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交流和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大單元教學是以單元教學主題為核心的,人文主題對學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夠兼顧語文學科的文化性、應用性,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其次,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能夠將其他學科的內容與語文課程結合起來,設計閱讀與欣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等語言實踐活動,所有學習活動的設計都采用“情境+任務”的形式,讓學生完成由簡單到困難、層層深入的任務,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提升。最后,大單元教學的優勢在于“整合”,這其中涵蓋了資源整合、教學方法整合、活動設計整合、教學評價整合,這種“整合”的教育理念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擁有更多學習機會[2]。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散文大單元教學的前提條件
(一)樹立散文大單元教學意識
在新高考背景下,散文的大單元教學不但要遵循單元整體教學的基本原則,還要順應散文的行文結構,在教學實踐中突出散文的特色。在當前的散文教學中,教、學、考三者之間存在脫節,很多教師缺乏大單元教學意識,或者在大單元教學中忽略了散文本身的特征,這會直接影響散文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應當樹立大單元教學意識,加強對散文教學方法的研究。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取材廣泛,行文方式多樣。另外,散文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通常以個人抒情為主,從細處落筆,以小見大。在散文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遵循大單元教學的要求,從單元教學的“大主題”“大概念”“大情境”出發,科學設計單元學習任務,組織學生活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對散文進行分類,如寫景狀物散文、寫人敘事散文、議論說理散文等,結合散文類型選取恰當的大單元教學策略。例如,針對寫景狀物散文,教師需要在大單元教學任務的設計中引導學生探索作者描繪的景物,分析作者運用的手法以及寄托的情感,這樣才能將大單元教學模式應用于散文教學中,使二者緊密結合,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
(二)抓住散文的人文教育價值
在高中語文散文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散文的人文教育價值,在突出散文教學價值的前提下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散文具有個性化、情感化、藝術化、審美化的特質,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單元散文的中心思想,整合散文的語言、形象、情感,將一個單元的散文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讓學生理解散文的主題思想,對散文進行全面、客觀的解讀。結合散文的特點,教師需要挖掘散文中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的都是經典名篇,但這些文章產生之初并非是教學文本,而是面向社會大眾的文學作品,只存在作者和讀者的關系,不存在教與學的關系,因此,教師不但要從語文教材的角度出發,還要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深入思考散文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學會欣賞,享受閱讀散文的過程,使教育過程更加自然[3]。
(三)為學生提供散文的學習支架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為此,教師應當在散文的大單元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散文學習支架,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為散文教學提供科學的章法和思路。學習支架是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創立的,在散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探究型支架、問題型支架。在具體實施中,教師首先要制定學習方案,明確任務支架、活動支架,并為學生提供范例,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開展小組討論,完成多樣化的任務。為更好地融合大單元教學模式與散文教學,教師可以設計“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索”等學習任務,聚焦讀寫共生,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散文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思想,還要讓學生進行拓展延伸,開展創新和創作。學習支架能夠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具有較強的驅動性和指導性,是大單元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散文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一)制定教學目標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散文大單元教學需要優化教學目標的設計,提高教學目標對單元整體教學的指引作用,將思維、情感、實踐能力等融入教學目標中,確保教學目標適應新高考改革政策,適應社會對人才發展的客觀需求。在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突出單元教學內容的整體性,體現出教學目標之間的層次性。散文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突出散文的特點,關注散文的語言、情感、藝術形象。
例如統編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七單元,該單元選取了五篇散文,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佳作,其中有對故都“秋味”的吟唱;有對荷塘月色的描寫;有北京地壇牽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傷今;還有登臨東岳的暢想。通過學習這一單元,學生可以徜徉于大地山川、風物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還可以感受深厚的人文內涵,獲得文化素養的提升,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在這一單元,教師可以引入大單元教學的主題,通過主題梳理單元教學內容,打通單元內部的結構。通過分析單元教學內容可以得知,該單元的散文可以分為三組,第一組是當代散文,包含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二組節選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也屬于當代散文;第三組是古代散文,包含了蘇軾的《赤壁賦》和姚鼐的《登泰山記》。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可以將“自然情懷”作為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圍繞單元內的多篇寫景抒情散文,從多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
1.感受寫景抒情散文中的藝術形象,把握作品內涵,分析作品中的情景交融,感受作品的美感;
2.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
3.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體會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情懷,樹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還需要思考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分析現實社會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從而推動教學目標的創新[4]。
(二)創設教學情境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散文大單元教學要在特定情境下開展,教師要通過情境創設引入單元教學主題,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興趣,全面學習單元內容。在以往的單元教學中,很多教師容易忽略情境創設這一環節,對學生的感受不夠重視,導致這個環節缺乏存在感?;谛赂呖急尘?,教師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真聽、真看、真感受”,用貼近現實生活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情境創設的效果[5]。在統編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教師可以結合單元教學內容,選取恰當的情境創設方法,如生活展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還可以將圖片、視頻、課文聯系起來,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單元內描繪的景色,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體會不同自然景物的美感。
1.運用音樂創設情境
音樂是散文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有效工具,教師可以用音樂創設情境。例如,針對《荷塘月色》,教師可以用音樂渲染情境,為學生播放《荷塘月色》純音樂,讓學生跟隨音樂感受荷塘的微風習習、楊柳依依,體會荷葉和荷花的隨風擺動。
2.運用圖片創設情境
圖片和視頻都是情境創設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運用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教學內容。例如,針對《登泰山記》,教師可以引入與泰山相關的古詩詞,將其與泰山的圖片、國畫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泰山的壯美。情境創設是散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增強情境的吸引力,用情境來展現散文的審美意蘊。
在這一單元的情境創設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一場獨特的視覺盛宴,帶領學生感受“景”,為后續的教學奠定基礎,方便學生深入理解“寫景”和“抒情”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擁有更加真實的感受和體驗。
(三)設計教學任務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采用單元教學還需要科學設計散文的學習任務。任務設計是高中語文單元教學模式的核心和重點,教師的任務設計直接關系到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要認真思考:“怎樣的任務設計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適應社會對人才發展的要求?”在問題的指導下,教師可以融合單元教學目標,對教學任務進行設計。例如,在本單元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以“我為家鄉代言”為主題,設計如下任務:
任務一:鑒賞名篇佳作
1.朗誦本單元的散文,對《赤壁賦》和《登泰山記》進行翻譯,梳理全文內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2.開展文本研讀,從景色描寫、寫作氛圍、文章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對文章進行賞析,為每一篇散文寫一段鑒賞評語;
3.體會“景”與“情”的內在關聯,選取1~2篇文章,說一說作者是如何通過寫景來表達情感的,探索作者描繪的景和情之間有哪些內在聯系。
任務二:拍攝美景視頻
1.結合本單元中的文章,選取散文中的某一個片段,在生活中選一處景色,用手機拍照,記錄作者眼中的美景;
2.分小組交流,說一說家鄉最美的景色,或者讓自己記憶最深的景色,分享自己對家鄉美景的情感;
3.小組同學共同選定家鄉美景的主題,撰寫視頻腳本,在視頻當中搭配音樂,體現出視頻的情感,通過視頻展現景與情的完美融合。
任務三:創作優美作品
1.借鑒本單元當中寫景散文的創作手法,選取一處自己感興趣的地點或者景色進行描寫,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2.赤壁是古代戰場,曾引發無數文人的懷古之情,泰山是五岳之尊,登臨賦詩者眾多。搜集赤壁和泰山的相關資料,嘗試用文言文表達自己對赤壁和泰山的情思。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要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題,對學生的單元學習任務進行創新,引入一些視頻拍攝、作品鑒賞之類的創新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文學素養的提升。
(四)組織教學實踐
在教學當中可以發現,只有當學生真正參與了實踐活動,獲得了身臨其境的體驗,才能有感而發,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深層次的感悟。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要在學生的實踐方面進行創新,拓寬語文課堂的廣度,增強學生實踐的深度,避免實踐任務停留在表面。
例如,在本單元中,教師創新化地提出了“我為家鄉代言”的活動主題,引導學生拍攝家鄉的美景,抒發自己對家鄉的情感,體會景與情的交融。在學生拍攝家鄉美景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本地區的名勝古跡,或者參觀名人故居,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園當中進行游覽,讓學生走出教室,真真切切地體會自然美景,獲得更加真實的感悟和體驗。
這一單元是以寫景散文為主的單元,每一篇課文都著重描寫了一個景色,表達了作者獨特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讓學生感受四季美景,獲得與作者相同或類似的感受。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一些單元以新聞報道為主,為創新學生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一些新聞報道,讓學生開展模仿寫作。另外,還有一些單元以古詩詞學習為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詩詞誦讀比賽,通過多種方式創新學生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參與和感受,讓學生的思維獲得發展。
(五)開展成果展示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學習新高考的理念,不但要豐富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和體驗,創新學生的活動方式,還要在成果展示方面進行創新,讓學生擁有獲得感,體會創新的快樂。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成果非常少,僅限于作文、筆記等,這樣的學習成果無法帶給學生強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不利于學生對單元學習內容的總結[6]。因此,教師需要更新學生的成果展示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走向多樣化,同時還要讓更多的主體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統編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采用單元整體的教學方法,用一個主題串聯了多篇文章,將單元課文劃分為不同板塊,設計了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鑒賞評語、照片、美景視頻、散文、文言文。針對這些學習成果,教師可以采用課堂展示、線上展示、校園展示等方式。其中,在課堂展示中,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結束后引導各小組整理學習成果,邀請各小組學生走上講臺,介紹本小組的成果,播放視頻和圖片,對小組內部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介紹。在線上展示中,教師可以將各小組的學習成果發布到微信公眾平臺、校園網站當中,邀請校內同學和家長朋友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開展作品評選。在校園展示中,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展示櫥窗、樓道內的“文化墻”,對學生的單元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學習成果展示和成果評價是高中語文單元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通常情況下,單元教學的內容較多,學生形成的學習成果也比較豐富,教師需要對成果展示方法、展示途徑進行創新,全面提高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視力度,優化教學成果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單元學習的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發展,還要對語文學科的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單元教學模式能夠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教師需要對大單元教學的教學目標設置、學習情境創設、學生任務設計、學生實踐方法、成果展示途徑等進行創新和優化,增強學生在單元學習中的參與和體驗,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新高考改革,同時適應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谛赂呖急尘?,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將各方面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打通知識的不同關節,采用更加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訓練和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苗紅梅.高中語文新教材下大單元教學對策[J].文理導航(上旬),2024(5):10-12.
[2]王寧.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設計[J].安徽教育科研,2024(9):34-36.
[3]鄭霞娟.核心素養下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大單元教學設計探析[J].考試周刊,2024(12):23-28.
[4]陳靜.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及思考[J].寧夏教育,2024(3):56-57.
[5]鐘云鳳.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4(7):27-29.
[6]李志良.高中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J].學苑教育,2022(18):2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