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9.043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財務管理對企業業務運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內部控制融合了會計學與管理學的理念,為企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本文從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內涵與重要性出發,通過對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現狀的梳理與分析,揭示問題產生的根源,從健全財務內控制度、建立動態化財務風險評估體系、完善信息化建設、優化財務內控環境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旨在為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提供有益參考,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內控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
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使企業運營管理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為規范企業運營,財務內部控制逐漸被用于企業管理,在保障企業穩健運營、防范財務風險、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許多企業由于管理理念落后、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面臨著財務內部控制失效的難題,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還給企業長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深入探究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優化措施,是企業提升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必要途徑。
1 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內涵與重要性
財務內部控制是融合了管理學與會計學,對財務活動進行科學規范、約束、評價的管理過程,以實現財務活動的預定目標。財務內部控制旨在保護企業財產安全、提高財務運作效率、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防止財務舞弊和錯誤,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2008年,我國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實施提供了詳細的指導意見,包括內控環境構建、風險評估、內控活動開展、內部監管、信息交流與溝通五大內容,成為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規范依據。2010年,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進一步規范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構建的要求,尤其要求國內上市公司全面落實制度規范[1]。
1.1 提高財務信息的可靠性
一方面,內部控制涵蓋內部審計、財務制度等一系列規范制度,能夠對企業內部各項經濟業務的財務活動進行有效監督,規范內部人員的行為,防范財務欺詐、財務造假及財務處理中的人為誤差,從而提高財務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另一方面,在內部控制框架下,企業需要建立健全財務報告流程與會計核算制度,規范公開披露財務信息,以保障財務信息的準確性與完整性,使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獲取可靠的財務信息。
1.2 降低財務風險
內部控制的實質是風險控制,以內控制度為依據,企業可以建立風險管理框架,以風險評估、審計等手段,對可能面臨的各項財務風險進行全面識別、評估,以此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風險控制策略,減少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此外,內部控制還能通過提高企業職工的個人素質,強化其風險防控能力。堅持以風險為導向開展內部控制,以制度約束、培訓宣傳等方式強化內部人員防范風險的主觀能動性,在企業內形成良好的風險防控氛圍,從根源上降低財務風險。與此同時,企業還可以與監管機構、銀行等開展外部合作,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1.3 改善運營效率與經濟效益
內部控制是一個系統的管控過程,涉及風險管理、業務、財務等各方面的管控,需要深入企業運營管理的各個流程,以監督、審計等手段,規范管理流程,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促進管理效率的提升,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的內部控制也逐步走向信息化管控階段,借助智能化、自動化的財會監督,可以進一步提高內控效率,更好地支持企業決策[2]。
2 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發展現狀
2.1 財務內控制度有待健全
財務內控制度是企業開展內部控制活動的指導依據,自內部控制理念引入我國后,相關部門先后發布了各項內部控制管理規范,為企業內控制度的建設提供了整體框架,但有些企業在內控制度的建設中堅持“拿來主義”,直接套用制度規范,完全照搬行業內優秀企業的管理模式,未能根據企業的業務特點、組織結構、經營規模等差異,設計出符合企業特點、與企業戰略目標相符的規章制度,致使財務內控制度形同虛設[3]。此外,當今外部環境的變化日新月異,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不斷變化,內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與時俱進,及時調整、更新和完善。但很多企業在這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制度建設往往落后于環境的變化,導致現有制度不適合財務內控工作,存在制度上的漏洞,難以切實防范新形勢下的各類風險。
2.2 財務風險評估體系不完善
風險評估是企業財務內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環,是超前預測和控制財務風險的必要手段。隨著內外部環境的持續變化,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不斷增加,很多企業的風險評價體系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風險評估的需求。一是評估指標的設置不夠科學。大多數指標都是基于財務報表中的速動比率和流動比率等財務數據設置的,雖說速動比率和流動比率是常用的財務指標,主要用來衡量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但企業的財務風險遠不止這些,還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多種因素,若僅僅依賴這些財務指標來評估財務風險,極易忽略其他重要的風險因素,導致風險評估結果不準確。二是對非財務指標不夠重視。非財務指標指員工滿意度、企業文化、客戶滿意度等。雖然這些內容不直接體現在財務報表上,但也是引發財務風險的間接因素。在財務風險評估中,過度關注財務指標,而忽視非財務指標的重要性,只會導致財務內部控制體系過于短視。
2.3 信息化建設滯后,財務信息溝通不暢
內控信息化建設是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內部會計人員并未深入理解內部控制,對財務內部控制的應用不夠深入,浮于表面,財務管理依舊以人的操作為主,缺乏有力的信息化系統支撐;部分企業雖引進了財務信息化系統,但系統的兼容性較差,難以實現與各業務系統之間的整合,相關數據的共享利用效率低下,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傳遞滯后性嚴重,大大降低了部門之間的聯動效率,難以支持財務內控控制度的落實。
2.4 內部管理條件不滿足財務內控應用要求
財務內部控制效果的發揮需要企業內部提供良好的條件基礎。當前,不少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普遍存在一人多職的情況,企業內部未建立等級制度,業務規避概念模糊,各崗位工作范圍、工作職責不明確,即使明確了工作職責,在實際工作中也難以落實到位,不相容崗位未分離等情況普遍存在。在決策管理方面,最終決定權往往歸投資者所有,決策過程中的約束、協商機制普遍不健全,使得內部控制流于形式,為應付上級檢查而形成紙面上的內控體系,內部控制被束之高閣,與實際執行脫節,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 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優化策略
3.1 建立健全企業財務內控制度
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關乎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大到風險防控與重大決策,小至某項流程的設置,從理解法律法規到醞釀、起草、完善,進而形成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可操作性強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都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周期。
一方面,“一桿筆”“一言堂”等現狀勢必影響內部控制的開展,制約內部控制的效果,給企業經營造成損失,因此企業需要強化決策層面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靠“制”辦事、以“制”約人,建立重大事項集體協商決策制度,嚴控一把手的審批權限,避免重大事項由“一人拍板”,做到決策過程“留痕”,確保各項管理活動有跡可循。同時,針對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建立約束機制,確保不相容崗位相分離,避免崗位重疊帶來的財務造假、腐敗等問題[4]。
另一方面,以《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為指引,深入分析企業業務特點、組織結構、經營規模等情況,安排經驗豐富的人員起草企業內控制度文本。制度的制定需要全面征集各層級員工的意見,確保財務內控制度符合企業特點,并與企業的戰略目標相符。考慮到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應建立財務內控制度的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復盤內控制度的有效性,結合內控審計評價報告等文件,及時對制度進行更新、完善,確保其與新形勢下的各類風險保持適應性。
3.2 建立動態化的財務風險評估體系
一是健全財務風險評估指標設計。設計具體的指標是落實財務風險評價的第一步,指標的設計應能夠準確地反映當前階段企業財務的真實情況,并覆蓋內部控制的各個方面。因此,除了常用的財務風險指標,企業尤其要重視對非財務指標的應用,企業管理者應率先轉變觀念,深入理解非財務指標對于企業長期發展的重要性,分析非財務指標與財務內部控制風險以及與財務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將非財務指標與財務指標有機結合,形成全面的財務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二是建立多口徑、多維度的財務風險評估體系。企業應結合自身運營情況,按照各項財務活動的重要程度,對財務活動進行等級分類,根據分類后的等級開展相應的風險評估;按照各項財務活動中不同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對各財務活動評分,繪制財務風險評估聯系卡,闡明可承受風險的總體水平,以確保在實際的內控活動中做到“對癥下藥”,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將整體風險控制在企業可承受的范圍內。
三是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拓展財務風險評估視角,提前防范即將出現、可能出現以及突發的風險,將財務風險控制的關口前移,從事后防范轉為事前控制,做到有備無患。具體來說,企業要借助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在收集分析財務信息時,做好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實現全面、高效的財務共享,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風險因素,自動發出預警,做到防微杜漸,從源頭防控財務風險。
3.3 完善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傳遞效率
在信息化時代,數字驅動是時代賦予企業的重要管理手段,隨著數字革命的持續推進,企業應逐步轉變管理理念,以信息化建設為立足點,運用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重構內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設。
首先,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以內部控制要求為導向,結合企業的地域分布、業務范圍、組織架構、技術能力等因素,制訂整體信息化建設規劃,在信息系統開發、維護、運行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為內部控制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其次,針對信息系統的建設,指定專門的機構實施歸口管理,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建設目標、職責分工、人員配備、進度安排、經費保障等工作內容,由歸口管理部門對現有財務管理體系進行梳理,整合各業務部門財務經營管理流程與內控關鍵點,并入系統程序,使內部控制“人控”轉變為“機控”。在此基礎上,打通企業內部各系統之間的聯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傳遞機制與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各部門之間數據的實時共享與無縫銜接。同時,在系統中設置操作日志功能,以記錄所有系統操作,確保各項操作可以被審計和追溯。對于異常或違背內部控制要求的數據,系統自動觸發報警,通知相關人員進行處理。
最后,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的運用需要企業對系統管理人員和業務操作人員進行培訓,并制訂新舊系統轉換方案和詳細的數據遷移計劃,確保新舊系統的平穩銜接和順利切換。
3.4 優化財務內控所需內部環境
一是健全財務控制系統。企業可選拔專業能力突出、業務經驗豐富的骨干,建立起專家級內控團隊。內部控制建設的負責人應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制定財務內部控制目標和計劃。團隊由熟悉業務流程且具有財務專業背景的人員組成,確保內部控制具有良好的適用性,避免實際業務流程與內部控制脫鉤。為確保財務控制項目團隊工作的順利推進,企業業務負責人應建立問責實施機制與審核機制,要求項目團隊定期報告財務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使內控執行有跡可循。
二是打造動態內控監管系統,提高內控標準化程度。在財務內部控制中,內部審計部門不可或缺,企業應加強內部審計部門的建設,充分發揮其獨立審計的作用,對企業財務活動開展深入且全面的監督審計,定期評估內部控制活動的開展,出具具有權威性的評估報告。企業要深入追溯問題的根源,標本兼治,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并以此作為改進財務內控決策的重要依據。
三是建立全員參與機制。一方面,財務內控人員應全員參與企業相關會議,確保其知悉各業務流程,及時向管理層報告財務內控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企業員工在財務內部控制中的監督作用也不可小覷,企業可建立全員參與財務內控的“報告管理系統”,明確參與的方式、程序,做好相應的隱私保護工作,以全方位的財務監督防范財務違規、舞弊等行為。
4 結語
企業財務內部控制是企業穩健發展的基石,也是企業管理的永恒課題,需要企業不斷地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更加注重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強化內部控制意識,提高內部控制執行力,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內部控制與外部審計的有機結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為企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鄭生軍. 淺談內部控制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 商訊,2023(12):80-83.
[2]鄧麗雯. 強化內部控制提升企業經營水平[J]. 中國商界,2023(6):164-165.
[3]延新杰. 企業內部控制缺陷對財務績效的影響[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3(6):89-91.
[4]周建杰. 注冊制IPO下企業財務會計及相關問題探討[J]. 大眾投資指南,2023(12):89-91.
[作者簡介]康君,女,四川資陽人,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成都分所,中級會計師,本科,研究方向:內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