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茂初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圖形與幾何”是一個重要的內容模塊。通過學習圖形與幾何,學生可以培養觀察、比較、分類和推理等思維能力,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而實踐性作業作為學生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對于幫助學生徹底理解和掌握圖形與幾何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設計出具有探究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實踐性作業,成為小學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新課標中高學段的圖形與幾何
數學課程標準中,內容結構主要是指不同學段的課程內容所涵蓋的知識領域及其主題的分布。與2011年版課標相比,新課標將原來的三個學段(小學為第一、第二學段,初中為第三學段)調整為四個學段(小學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初中為第四學段)。同時,新課標對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的課程內容進行了結構化整合。其中,對圖形與幾何領域主要通過整合主題、加強各學段聯系的方式實現內容的結構。第三學段可以說是第二學段的升級版學習,進行第三學段的學習時必須依賴第二學段的學習基礎。與從前的生活相比,第三學段的學生的活動范圍擴大了,他們的興趣范圍也隨之擴大,他們對社會、自然 、社會等領域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對一些有挑戰的內容也越來越感興趣。所以,在選擇的教材中,要盡量從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問題中汲取靈感。例如,多選擇與真實的生活相關的照片、建筑,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意義,體會數學的樂趣。
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探究
1.創設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空間觀念??臻g觀念的建立主要是讓學生以幾何圖形為基礎對實物的形狀、位置或大小等進行想象出圖形的運動變化情況和運動趨勢。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引導學生在經歷感知活動中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基于新課程理念要求,充分發揮主導者作用,針對性地創設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動手感知過程中建立圖形表象。如《認識圖形(一)》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要出示物體模型,并且要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體,創設具體的操作感知活動,像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等活動,學生能在實踐操作中切身體會圖形特點,豐富學生圖形表象知識。
2.巧設任務活動,激發內驅力。例如,三下的《認識面積》作業設計:先用紅筆描出每個圖形的一周,再涂色表示出它們的面積。這樣的作業要求指向明確,沒有思考的意義,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如果改編成“比一比,哪個圖形面積最大?”那就有意思了,這就是一個活動任務,能給與學生更多的空間,思維會更跳躍,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借助已學知識和已有經驗去完成。這樣的作業,看上去更簡潔了,但是更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3.作業布置分層化。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需要做的一個方面就是進行分層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尊重學生差異,體現素質教育導向,使每個學生能夠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4.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F代教育技術為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質量提供了新的途徑。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等教學工具,設計一些多媒體教學資源,例如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概念,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等信息技術,設計一些在線作業,讓學生在家中也可以進行數學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以“平面圖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的作業設計為例,在傳統教學中,老師會在黑板上畫出一些圖形,然后讓學生來計算圖形的面積。然而,這種教學方式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學生可能無法準確地看出圖形的面積,從而導致計算錯誤。其次,老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黑板上畫圖形,這會浪費很多時間。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使用一些軟件,比如Mathematica、GeoGebra等,來繪制這些圖形。這些軟件可以準確地顯示圖形的面積,從而避免了計算錯誤的問題。同時,這些軟件也可以幫助老師在短時間內繪制出復雜的圖形,這樣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除了繪制圖形,現代教育技術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比如,我們可以使用在線課程、視頻教程等多種形式來講解這些知識點。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