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亮
語文的教學評一致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評估上,包括對學生閱讀理解、作文表達、口語交流等方面的評價。低年段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內(nèi)容主要偏重于識字,是各科知識學習的基礎,在低年段中課時占比大。奠定識字基礎,形成培養(yǎng)理解表達能力,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關乎于整體學科的發(fā)展,讓教學目標落到實處,以學定教,教學評一致實行實為必要。
一、以學定教,確定教學目標
學生的學,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重點。任何教學活動,只有建立在以學生為基礎上,才是適用于學生的學。課程標準雖然規(guī)定了教學的基本目標,但是它僅僅只是教師教學的參照,真正的教學活動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1.教材為綱
教學目標的確立,不能脫離教材。現(xiàn)行的教材基本都是統(tǒng)編版本。教師要落實教學評一致,實現(xiàn)教學目標,需要深入研讀教材,借助課程標準、教師用書指導和其他查找資料的方式來判斷一課、一單元的學習目標。以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7課《靜夜思》為例,一想到古詩我們想到的就是詩歌意境的講解,詩詞重點詞意思的了解。研讀課標,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詩歌學習重點只是讀準確讀通順,能夠?qū)υ姼鑳?nèi)容有大致的了解,并不對意境和詩人的思想做過多的講解。研讀課本,課本中篇幅還是以“識字寫字”為主,課后習題僅是“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那么對于這篇古詩,我們就可以確認以讀課文“以認識生字為主”的教學目標。
2.學生為本
學生帶著怎么樣的經(jīng)驗來到課堂,他們對于達到課堂目標,需要補充的是哪個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中需要根據(jù)學情對初步的教學目標進行調(diào)整。教無定法,不同地域文化和背景下,學生的地域特色是存在差異的。比如,各地口音變化,廣東地區(qū)的口語常常忽視前后鼻音,該地區(qū)的老師就需要格外強調(diào)前后鼻音的區(qū)分,江西口語r和l不分,拼音教學的重點就應該放在這兩個音的強化和辨別上。同樣學生作為發(fā)展狀態(tài)中的人,他們是在時刻變化的。在一個以“讀好長句子”為主線的單元中,如果學生在學完《粽子》這一課后,已經(jīng)能夠根據(jù)詞語連接和理解意思的方法劃分節(jié)奏,那在下一課《彩虹》的學習當中,就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斷句;反之,學生若是掌握不好,那下一課的學習里,這部分的學習依舊是重點。
生情并非恒定,把握好學情,我們就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作出調(diào)整。教師需要抓住課堂、練習等途徑的反饋,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情況的風向,找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目標。
二、以評促教,設計教學活動
沒有目標,哪來的勁頭?目標是一切工作的始末,我們的工作如是,學生對學習的過程亦是如此。一個目標的確立,能夠激起學生往前走的動力,還可以成為引導他們前行的方向。小學低學段的孩子自主學習能力較低,沒有教師的指引,很容易在學習里“迷路”。以小學語文接觸較多的生字為例,《夜色》這篇課文要求學生認識“膽、敢”等13個生字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在沒有目標的驅(qū)動下,給學生這篇課文,讓他們?nèi)Ξ嬌郑瑢W生反復圍繞這幾個生字讀兩分鐘,未必有一半能夠真正會認會讀這些字。同樣這樣的生字,讓他們從前后鼻音、卷翹舌音等分類并按照類別讀一讀或者出示讀后挑戰(zhàn)練習“連一連”,同樣的兩分鐘閱讀,學習的效果完全不一樣。有了目標的驅(qū)動,他們的學習活動也就有了方向,就會更加專注。
通過評價促進教學,教師需要根據(jù)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標準,這個評價活動需要是課堂可以評測到的。教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走到哪?到這一步他們可以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這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應該思考的兩個問題。以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小青蛙》為例,這篇課文是一篇識字課,主要帶領學生認識“字族識字”,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把握好這一教學目標,我們可以了解到,這篇課文學后,要讓學生認識“字族識字”這一概念以及了解“青”字族當中的五個生字與用法。以此為綱,根據(jù)這樣的標準,我們可以設計選詞填空和字族開花這樣的評價,講清楚“青”字族不同偏旁字的意思和運用,拓展延伸展示其他字族就可以納入我們的教學活動當中了。
三、以學評學,評估學習成果
以學評學是通過設計的活動效果對前階段的學習結(jié)果進行檢測。以學評學體現(xiàn)了對目標理解的多維度,增加了學習的密度,簡單來說就是根據(jù)學生評價活動反饋的結(jié)果和學習目標的把握程度,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做出評價,并提出更改的要求。教學設計中,凡是能夠產(chǎn)生評價結(jié)果的活動項目都可以認定為學習活動,都可以對此檢測。課堂結(jié)束,學生能夠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對生字的準確認識的反饋;能夠把生字寫得整潔大方,結(jié)構筆順合理反映四會字是否會寫;能根據(jù)課文的句式結(jié)構仿照說一說,是課堂內(nèi)容分析到位與否的反饋……任何一個教學活動,我們都可以通過學生的評價過程和學習結(jié)果中來對該活動的成效作出判斷。根據(jù)這一結(jié)果,合理調(diào)整下節(jié)課的目標,變更教學活動,推動下一階段的學習。比如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對生字的把握還不夠全面,以至于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忽視他們的動手。但是實際教學中,只有讀的語文課堂是不及格的,當學生無事可做的時候,就是最容易分心的時候。根據(jù)這一情況,怎樣在學生識字不夠的情況下,讓他們還“有事可做”,這就是我們上完課后需要思考的內(nèi)容了。我們很難讓每個人隨時都有讀的機會,但是我們可以讓他們擁有隨時動筆的能力。設計簡單的板書,將學生還未學過的生字變成拼音板書在課堂上;用不同的符號圈畫出課文的重點字詞,設計簡單的劃線替代寫,低年段的孩子也能實現(xiàn)課堂的有事可做,保證大多數(shù)的參與感。
以學評學,學習的目的不只是單純?yōu)榱藢崿F(xiàn)某個評價活動的全部達標,最終要回到能力提升上。學習過程的結(jié)束并不是終點,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建立完善的評估和反饋機制,提高評價活動的客觀性和可靠性,是教師教學中需要不斷跟進思考的問題。
四、實時跟進,滿足學生特性
小學低年段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年齡小,除了以學定教、以評促教、以學評學外,教師還需要關注該階段學生的差異化,無論是個體與個體之間,還是個體本身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在語言、認知和理解水平方面的極大變化。教師要制定差異化教學和評估策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精細化管理。低年段的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重,開展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表達,提高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學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習和學習活動的評價三者相互作用,教師對指向同一目標的教學評的三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從而深入挖掘?qū)W生的潛力。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來說,語文課堂要活起來,需要課堂內(nèi)容活起來,需要讓學生有事可做,有目標可檢測,有內(nèi)容可鞏固發(fā)展,只有當每堂課教學評指向同一目標后,教師開展深刻的學習活動后,課堂上才能形成良性互動的過程。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