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 李桂蘭
一、溯本求源——把握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課文的編排特點
縱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增多了關于革命傳統的教學材料,對革命歷史教育的選材方面也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設計,由低段的“獨立篇章”逐漸向高段的“單元組合”過渡;大部分課文后面會附上與之相關的同類文章作為直接的“閱讀鏈接”;有的則是通過課程前的引導介紹或課堂后的練習問題來要求查找相關信息以形成隱含性的“閱讀鏈接”,這些“閱讀鏈接”是學習課文的重要輔助系統,而且也是不容忽略的教育素材。
二、含英咀華——提煉“閱讀鏈接”板塊的育人價值
讀英雄故事,認識英雄形象,感受英雄風采,激發學生對革命英雄的熱愛,將紅色精神植入兒童心田,為學生打好中國底色的過程。這也正是語文課程文化價值導向的體現。教材借助英雄的榜樣作用,引領學生將之內化,這對當下和未來都有重要意義。而“閱讀鏈接”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為課文學習提供背景支撐,而且對于價值觀的引領也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
三、尋章見法——優化革命傳統教育題材類課文的教學路徑
(一)走進閱讀鏈接:把握教學契機
1.在知識盲區處鏈接。許多關于革命傳統的教學內容都是年代久遠的作品,它們和現代生活的距離非常大,因此學生們對于這些革命的歷史信息并不熟悉。而鏈接的選文或資料,可以有效地彌補他們的認識空白。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鏈接”來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生活經歷、歷史事件的過程、時代的特征等等,從而為學習革命主題的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2.在教學重點處鏈接。課后的“閱讀鏈接”,完全可以成為我們教學中突破重難點的助力。如六年級上冊《好的故事》是魯迅撰寫的一篇描寫夢境的散文詩,講述了夢中的“好的故事”,文章使用了比較多的晦澀難懂的詞語,以及隱晦地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思想,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比較吃力。在教學中巧妙借助馮雪峰的《論〈野草〉》、李何林的《魯迅〈野草〉注解》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借助閱讀鏈接,借助其他作家的“論述與注解”來感受“美麗的夢境”象征的意義。
3.在情感空白時鏈接?,F在的孩子對文本描寫的英雄形象無法產生情感共鳴,而革命傳統題材類的“閱讀鏈接”站在孩子年齡認知水平,深入淺出進行引領,讓學生能夠有情感共鳴點。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旨在歌頌董存瑞在戰斗千鈞一發之際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僅僅依賴于之前學習過的部分課程內容是不夠充分的,因此,在課后作業中寫到了“查找資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跡,和同學交流”,并在閱讀鏈接中出示了《飛奪瀘定橋》,這樣一來,我們就成功構建了一個連接文字與心靈的感情紐帶。
4.在材料單薄處鏈接。革命文化的傳承、革命精神的發揚,僅靠閱讀教材內容是完全不夠的。統編教材構建了“精讀-泛讀”“單篇-整本書”和“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的多維度閱讀框架。把握教育機遇,由一篇課內帶動課外,走向開放的學習;從一篇走向一本或更多書籍,完成大語文式群文學習,使學生的文學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把語文課堂推向更加寬廣的世界。
(二)走進閱讀鏈接:精準定位教學內容
1.聚焦歷史,明背景。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努力消除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尋找文本與當代社會發展、個人成長的聯系點,探索革命傳統教育在現今時代的意義。而“閱讀鏈接”只是課內文本的補充,教學時不需要詳解。鏈接中涉及到歷史背景的文本,我們需要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其含義并對其中的角色、事件和歷史環境有所認識。
2.聚焦英雄,悟其神。革命主題的“閱讀鏈接”在塑造英勇人物的形象上有其獨特的特性,教師需要通過關鍵的語句去激發學生的思考及想象力,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能在角色體驗過程中進入文章的世界,理解人物的內心。
(三)利用閱讀鏈接,采用多元教學形式
1.讀中思辨。根據“聯結性學習”的原則,我們應該理解到每種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特性。因此,老師需要找出這類文章中的共同之處,以便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各種風格的作品所帶來的獨特體驗。
2.讀中練寫。許多文章的內容可以在“閱讀鏈接”部分被用作學生的寫作練習樣本。《毛主席在花山》中末章部分的留白是極佳的訓練寫作的機會,“一位老者凝視著毛澤東:‘這位領導似乎曾經相識,但究竟是在哪里?”此處可以指導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想一想接下來老者的反應和思索結果,這樣學生更能理解毛澤東始終把人民放在首位的美好精神,并能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寫作技巧。
3.讀中實踐。對于革命主題的文章來說,它們能更好地展現出民族的精神與革命的理念。例如五年級下冊課文《軍神》就附帶了一篇名為《豐碑》的閱讀材料。我們可以利用這些閱讀資料去舉辦一些關于革命主題的實踐活動,如閱讀一本紅色書籍、講述一個紅色故事、學唱一首紅色歌曲、觀看紅色影片如《地道戰》《小英雄雨來》等。
4.讀中積累。革命題材類的“閱讀鏈接”每一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許多獨特的語言風格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特別是在遇到新穎且具有個性的語言表述時,老師需要利用各種如多次誦讀、角色扮演閱讀、創造場景模擬寫作等方式,來指導學生留意、收集并應用這些獨特的語言風格。
5.讀中明理。通過對比角色,反映自我。借助領導者的崇高來看待自身的渺小,借助領導者的精神指引自己的成長道路。在生活和學習中以領袖為榜樣,時時矯正自己的言行。
教師通過有效地運用“閱讀鏈接”這個教育資源,以一種獨特的角度解讀了“鏈接”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信息,深入挖掘出其背后的歷史事件和社會人物。同時,從語言學的角度探索如何把文學元素與人文主題融合在一起,從而更深刻地領悟到這些主題的精神內涵,實現文本內容的深度詮釋。這種方法不僅突出了人文主題的重要性,還進一步弘揚了革命文化和價值觀,實現了“培養品格、塑造靈魂”的教育目標。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