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云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由傳統的教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全面的和諧、自主及個性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和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與表達力?
一、創編兒歌,讓孩子樂于表達
兒歌較短小精悍,句式多樣,富有變化,節奏鮮明,朗朗上口,易念易記易傳,深受低年級孩子的喜愛。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就是兒歌。兒歌在兒童情感教育、啟迪心智、訓練語言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小學,尤其是低段語文就有不少融文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兒歌。結合兒歌或其他教學內容和教育情境創編兒歌,在小學低段教育教學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教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課文《家》是一首有趣的,朗朗上口的短小兒歌,學習課文后,我根據《家》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仿照課文創編兒歌。天真的孩子們仿照課文創編出一首首優美的充滿童趣的小詩兒歌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小草的家,大海是魚兒的家 ,沙漠是駱駝的家,草原是馬兒的家。”學習了兒歌《小白羊》后,學生又仿寫了一首首兒歌,如:天上一群小白兔,有的站著有的躺小白兔呀下來吧,不要在天上著了涼,地上河水清,地上蘿卜甜,地上才是你的家鄉……
學習兒歌,創編兒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文章的教育性,對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根據課文內容,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續編
續編的最大作用是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開拓小可愛們小腦袋的潛能,展開迷人的想象,在自由的想象中產生許許多多新奇有創意的美妙結果。在現在的語文教材或者各類有益的課外書中,有許多吸引孩子眼睛與心靈的故事。看完了奇妙的故事,學生心里會想:后來會怎么樣呢?這是孩子們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此時,教師就要及時捕捉小可愛們的求知欲,讓他們開心大膽地進行想象,利用續篇故事來解開他們心中的一個個小疑問。這是非常好的訓練和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的方法。
如教學完了一年級上冊的課文《青蛙寫詩》后,天真活潑的學生仍然意猶未盡,借著這個契機,我指著課文插圖中的小青蛙,問道 :“同學們,小青蛙的詩寫成了,那它后來還會繼續寫詩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會,一定會。”“那小青蛙的詩還要寫給誰,你能說說嗎?”學生一聽問題,馬上“唧唧喳喳”熱烈地說開了,小手像雨后春筍般舉了起來,爭先恐后地說自己的意見。
只要教師巧花心思,適時點撥,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就會像夜空中的煙花砰、砰、砰地綻放起來,一個個此起彼伏,絢麗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愉快的學習中得到了培養與提升。
三、走出教室,回歸自然,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有趣
學習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是枯燥的,孩子天性好動,整天中規中矩地坐在教室里學習,顯得又枯燥又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著《愛的教育》中所描述的學習情景:在蔚藍色的天空下,有一塊綠油油的草地,草地四周長滿了低矮的灌木。花兒在風中綻放著陽光般燦爛的笑臉,小鳥唧唧喳喳地婉轉鳴唱。肥肥的小蟲停在小草上吟唱,孩子們一起圍坐在草地上,呼吸著新鮮空氣,愉悅地傾聽教師的指導。孩子們走出教室,在室外學習,找回了自然中的真、善、美是每一位孩子都喜歡的。我們博大精深的語文與充滿神奇的大自然、現實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能激發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滿滿的進取心與自信心。
看著天真爛漫的孩子,聽著他們一個個發自內心的有趣的問題及奇思妙想,我心想,只有這純潔的童心才聽到大自然的語言,才能讀懂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學不一定就局限于教室,根據課文內容,有時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學習,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