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倚娜
“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的作業和課外培訓負擔,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休息和參與其他活動的時間。這改變了小學的課外活動,不僅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也促使學校和家長更重視活動的規劃。此外,這項政策鼓勵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教育,提高了課外活動的質量和多樣性。
一、構建“雙減”背景下小學生課外活動的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方法
1.明確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生的課外活動的校家社協同育人需要遵循一些關鍵步驟。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學生,包括他們的興趣、能力、個性等,這可以通過深入的交流、觀察他們的日常行為和查閱他們的學習記錄來實現。然后,基于對學生的了解,確定活動的目標,這些目標可能包括提升學生的特定技能、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或提高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等。接著,根據設定的目標,設計符合目標的活動內容。
2.提供資源保障。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校家社)共育式的小學生課外活動,需要提供充足和恰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他們負責活動的策劃、實施和參與。物力資源包括活動所需的設備、道具和場地,如游戲道具、討論場所和投影設備等。財力資源是活動的經費、獎金和差旅費等。
3.建立溝通與合作機制。在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建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間的溝通和合作機制至關重要。這包括通過定期的會議、報告和交流活動進行充分的溝通,幫助各方理解和協調他們的期望和需求,以達成共識。此外,需要建立一種合作機制,讓家庭、學校和社會能共同參與活動的策劃和執行,可以通過分工合作、共享資源和共同決策等方式來實現。最后,要確保資源的共享和優化使用,可以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有效的資源管理和公平的資源分配來實現。
4.反績與優化機制。首先,通過持續評估,定期檢查,收集反饋,編寫報告以了解活動效果。其次,根據評估結果,適時調整活動內容、形式和方法來優化活動。最后,確保改進的方案能得到有效實施,通過明確任務分配、執行監督和結果評價。
二、設計“雙減”背景下小學生課外活動設計與實施課程
1.理念和目標階段。教師應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幫助學生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學習,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同時,課程設計應該重視實踐和體驗,讓學生通過參與和實踐掌握知識。此外,我們鼓勵家長、教師和社區共同參與教育過程,形成一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環境,尋求所有成人的參與,以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和理念。
2.設計和組織階段。在設計和組織階段,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設定活動的目標,然后設計與目標相符的活動內容。同時,需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以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此外,需要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機制,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化使用。
3.評估和處理問題階段。在評估和處理問題階段,我們通過持續的評估和反饋來對活動效果進行評估。同時,我們提前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并提供相應的處理策略和方法。
4.推廣階段。在推廣階段,我們通過各種方式,如研討會、講座和在線資源,來分享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并通過以上活動,將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課外活動模式推廣到更廣泛的范圍。同時,我們也重視家校共育的理念和目標,注重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并且系統地對家校共育活動進行評估和處理問題。
三、斗門區實驗小學一七班“雙減”背景下小學生課外活動應用實例
1.理念和目標階段。在斗門區實驗小學一七班,我們堅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努力滿足他們的需求和興趣。我們的課程理念是:育學、育樂、育生活。因此,我們根據學生的個性和興趣設定了課外活動的目標。例如,對于喜歡閱讀的學生,我們組織了讀書會,滿足他們“學會學習”的目標;對于喜歡體育的學生,我們安排了足球訓練課,以實現他們“健康快樂”的目標。在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我們強調課程的九大特質:尊重、友善、自信、尚美、包容、合作、好奇、好學、活力,并圍繞學習專題、實踐專題、夢想活動、健康專題、勞動專題、創新專題這六大領域進行。在評價活動效果時,我們采用成果匯報、家庭報告書、評估量表等評價工具。
2.設計和組織階段。我們設計了與目標相符的活動內容,并提供了必要的資源支持,例如提供閱讀材料和足球設備等。活動內容覆蓋六大領域:學習專題(包括讀書專題、學習專題)、勞動專題(包括勞動技能、親情教育)、創新專題、實踐專題(包括合作專題、實踐專題)、夢想專題(包括責任專題、夢想專題)以及健康專題。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機制。
3.評估和處理問題階段。我們運用了一系列持續評估工具,包括成果匯報、家庭報告書、評估量表,以了解活動效果。例如,我們定期收集學生和家長的反饋,了解他們對課外活動的看法和建議。同時,我們也預設了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并提供了相應的處理策略和方法。例如,如果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出現困難,我們會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
4.推廣階段。我們通過研討會、講座和在線資源,分享了我們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我們也通過這些活動,將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課外活動模式推廣到更廣泛的范圍。
四、驗證“雙減”背景下小學生課外活動設計的有效性
1.學生參與度。學生對課外活動的積極性有顯著提高,這從前測標準差從1.5降低到0.9,t值從2.1增加到4.5就可以看出。這說明學生更愿意參與課外活動,活動的吸引力和參與度得到了提升。
2.學生反績。學生對課外活動的滿意度也有顯著提高,前測標準差從1.4降低到1.0,t值從2.3增加到4.8,說明學生對活動的反饋更積極,對活動的接受程度更高。
3.家長反績。家長對課外活動的認可度在政策實施后顯著提高,前測標準差從1.6降低到0.8,t值從2.0增加到4.3。這說明家長對課外活動的支持度增強,對此類活動更加認可。
4.教師反績。教師對課外活動的滿意度在政策實施后也有顯著提高,前測標準差從1.7降低到0.7,t值從2.2增加到4.6。這表明教師對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更滿意,對活動的效果認同度提高。
5.活動效果。課外活動的實際效果在政策實施后有顯著提高,前測標準差從1.8降低到0.6,t值從2.4增加到4.7。這說明活動達到的效果更好,對學生的幫助更大。
【注:本文系課題“‘雙減背景下家班共育式小學生課外活動研究”(編號:BQW2021MBX006)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