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提到,不論口語語篇還是書面語篇都有其特定的交際目的或傳遞的主題意義,也就是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情感態度或價值取向等(教育部,2022)。分析英語教材的主題意義,對學生英語學習具有重要意義。主題意義探究過程要求學生展現出對多元文化的積極態度,有助于學生理解并尊重文化差異,提升跨文化溝通與交流能力;而且通過批判性思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從而實現英語課程的全面育人目標。那么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如何分析教材中的主題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對各語篇的內容和主題進行學習和探究,從而促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呢?本文將借鑒符際互補理論探討小學英語教材主題意義的分析方法。
語篇承載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傳遞文化內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教育部,2020)。因此,語篇是主題意義分析活動的重要載體。小學英語教材語篇大都為多模態語篇,如同一語篇中可能既有文字模態,也有圖像、歌曲、音頻、視頻等模態。文字和圖像都屬于符號資源,二者具有同構性和互補性,使得符際互補成為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下,作為不同符號資源系統的文字和圖像在部署、統一語篇時共同創造特定的意義。
Royce(1999)認為符際互補是指多模態語篇中作為表達意義的文本模態和視覺模態資源相互協同和補充、共同完成意義的建構。他指出,符際互補理論主要用于分析文本模態和視覺模態(本文中主要以圖像為例)在語義層面的互補關系。這很好地契合了小學英語教材分析的需求,因此筆者嘗試借鑒該框架分析小學英語教材的主題意義。筆者所采用的框架共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分析課文配圖中的圖像視覺信息符號(visual message elements)。Royce(1999)將圖像視覺信息符號分為參與者(identification of represented participants)、活動(activity)、情境(circumstances)和屬性(attributes)。其中,參與者指視覺框架內的執行活動或者參與活動的相關人或物(既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無生命的),包括行為的施動者和受動者;活動指參與者所執行的行動、事件、狀態或過程;情境指活動發生的背景或環境;屬性指參與者的品質、特征或者狀態,是對前三項的細化分析,Royce(1999)在分析圖文之間的關系時并沒有單獨列出此項。
(2)根據分析得出的圖像視覺信息符號標注文本詞匯信息。Halliday(2008)將詞匯之間的關系分為四種,即重復(repetition)(下文標注時用“R”)、同義(synonymy)(下文標注時用“S”)、反義(antonymy)(下文標注時用“A”)、搭配(collocation)(下文標注時用“C”)。Royce(1999)在分析了圖文之間是否存在相似意義、相對意義或補充意義后,將這種詞匯間關系的標注方法用于標注圖像和文字之間的關系。如下述案例中,圖像中的Robin和螞蟻與文本中的詞匯Robin和螞蟻構成重復關系,而站著的Robin和螞蟻與文本中的詞匯sit構成反義關系等。
(3)分析圖文關系對主題意義呈現的影響。基于上述圖文字分析,結合《課標》的主題內容要求,筆者分析了教材中圖像和文字在語義層面的互補關系,考察二者如何共同構建故事情節和主題、影響主題意義的呈現,并進一步探究教材語篇的主題意義。
本文以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Unit 6 How do you feel? 讀寫課為例,闡述如何運用符際互補理論來分析語篇的主題意義。
(1)參與者分析
本課所用語篇為Read and write板塊的“Robin and the Ant”,該語篇的圖像信息中最顯著的符號是參與者機器人Robin。Robin通過顯示屏呈現表情、傳達情感。該語篇配圖中,Robin眉毛略彎,嘴角上揚,一只眼睛圓睜,另一只眼睛彎成月牙形狀。這個表情除了表明Robin心情愉悅,還透露出一絲暗自得意。
另一個重要參與者是螞蟻。該圖中,螞蟻不像通常那樣出現在地面,而是站在Robin的右手食指上。Robin身體左傾,伸出右手,將螞蟻舉到略高于自己的位置。雖然從體型上來看Robin具有明顯優勢,但螞蟻的位置彌補了它體型上的不足,使得讀者能推斷出該語篇中的螞蟻是和Robin同等重要的角色。再細看這只螞蟻,它的兩只“手臂”(這里采用擬人化表達,將螞蟻的兩條前腿比作人的手臂)高高舉起,雙眼明亮,笑容滿面,腹部高高翹起,顯得歡快、輕松。讀者因此可以推測出螞蟻是高興的。
(2)活動分析
該圖的活動是Robin用右手食指將螞蟻舉到了比自己還高的位置。這無疑會引導讀者將目光投向螞蟻。而如果只是簡單地將螞蟻置于Robin腳邊,它很可能會被讀者忽略,難以體現二者之間的關系。 Robin的動作既能讓讀者快速關注到螞蟻,也能引發讀者的好奇心:Robin為什么要舉起螞蟻?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這個動作說明了什么?就體型而言,Robin比螞蟻更引人注目,但在這幅圖中,螞蟻的位置要略高于Robin,作者想借此表達什么?這些問題都值得讀者去思考。
(3)情境分析
視覺信息中經常被忽視的一個符號是情境。在看到該圖時,讀者的注意力往往會集中在圖像中的參與者Robin、螞蟻及它們的動作上。至于Robin腳下的草地、遠處的樹木以及藍天和白云,則容易被忽視或當作無關緊要的背景裝飾。但正如王炳社(2009)所言,單個的意象并不能說明什么,只有諸多意象組成意象群,形成象征,才能夠成為藝術。因此,在通過圖像分析主題意義時,讀者應關注圖像中的每一項元素,這樣才能更為全面。圖像中活動發生的情境通常會含有許多細節信息。比如,該圖中的色彩情境由白色、淺藍色和淺綠色構成,這些顏色通常給人一種清新、明亮的感覺并在構圖中可以使畫面看起來更加清晰、柔和,與Robin和螞蟻的表情相結合,營造出輕松、柔和、愉悅的氣氛。圖中的空間情境較為開闊,包含腳下的草地、遠處的樹木和高處的藍天和白云。小故事與大空間的對比使得故事能夠在更寬廣的視野中展現其深遠的主題意義。
(4)屬性分析
雖然Royce(1999)在分析圖文關系時并沒有將屬性關系單列出來,但分析屬性有助于進一步揭示參與者的性格、外貌、能力等方面的細節,進而幫助讀者更好地分析語篇主題意義。本套教材中,Robin第一次出現在五年級上冊Unit 1 Read and write板塊語篇“Meet Robin!”,對它的描述是“short but strong”;螞蟻是社會性動物,以群居形式生活,往往被用來彰顯團結協作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鑒于此,讀者在分析該語篇的主題意義時應當考慮到Robin和螞蟻各自屬性對本文主題意義呈現所起到的作用。
綜上所述,圖像中的參與者信息包括Robin、螞蟻、強大、弱小(后面兩個詞語為屬性特征,此處不再單列,劃分到參與者中);活動是Robin右手食指舉起螞蟻;情境是輕松、柔和、愉悅的氣氛和比較開闊的空間感。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是社會符號學。也就是說,意義的創造不僅僅依賴于文字,其他的符號系統,如圖像、表格等,也可以獨立或者與文字共同完成意義的表達。小學英語教材主題意義的表現依賴于圖像、文字等多模態共同構成的語篇。
本課例中,圖像和文字共同構建了語篇所要傳遞的主題意義。上述分析中,筆者已經描述和分析了圖像中的視覺信息符號,接下來需要檢驗這些符號是如何通過符際關系、詞匯語義關系等共同完成主題意義表達的。
結合視覺信息符號分析,文本中屬于參與者范疇的詞匯有Robin、ant、little、afraid、worried、strong和happy,它們與圖像中的參與者及其屬性關系密切;屬于活動范疇的詞匯有sit、help、stuck和pull;屬于情境范疇的詞匯有sunny、one day、raining、next day、in the park、in the mud和out of the mud。
通過逐句分析文本,筆者找出以上與視覺信息符號意義相關的文本詞匯,并對這些詞匯進行標注。Robin和螞蟻既作為參與者出現在圖像中,也作為故事的主角出現在文本中,體現了詞匯的重復關系,因此均以R標注;與圖像呈現信息相反的詞匯為反義關系,如文本中的afraid與圖像中Robin和螞蟻高興的表情相反,因此以A標注;相似的意義關系為同義關系,如文本中的help與圖像中Robin和螞蟻友好的畫面相似,因此以S標注;而用以增強語言的自然性和流暢度,并經常一起出現的詞語或短語,如one day,則體現了搭配關系,以C標注。具體關系見表1。
由表1我們可以看到,以重復關系(R)標注的詞匯有兩個,在文中共出現六次;以反義關系(A)標注的詞匯有五個,共出現七次;以同義關系(S)標注的詞匯有七個,共出現十次;以搭配關系(C)標注的詞匯有五個,共出現五次。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圖像視覺信息符號和文本文字兩種模態在支持中心話題、呈現主題意義上相輔相成。搭配關系促使主題意義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有了更廣泛的延展。反義關系反映出圖像和文字的對立關系,能引起讀者對其主題意義呈現作用的關注。因此,就上述方面而言,兩種符號在中心話題和主題意義處理方面存在明顯的符號間互補性。
語篇的主題意義是指中心思想或者寫作意圖,是作者撰寫該語篇的出發點,它通常不是直接陳述的,而是需要讀者自己去理解(葛炳芳,2022)。基于上述圖像—文字符際對應關系,筆者參照《課標》主題內容要求,確定本語篇的主題意義探討范疇。
該語篇屬于“人與自我”主題范疇下“情緒與情感,情緒與行為的調節與管理”“生活與學習中的困難、問題和解決方式”等子主題內容。
分析參與者這一符號的圖文關系時,我們可以繼續將參與者的所屬關系分為“little和strong”以及“afraid、worry和happy”兩組。其中little與圖像中螞蟻屬于同義關系,而strong則屬于反義關系。螞蟻這一參與者既有同義關系又有反義關系,這看似矛盾的關系傳遞的含義是:一只螞蟻是弱小的,它害怕被壓到而向Robin發出請求;Robin受困于泥淖時,一只螞蟻無法將它拖出,但螞蟻有許多朋友(It is the ant and all of his friends.),它們能一起努力施救。由此我們可推導出圖文關系從同義(It is a little ant.)變成了反義(They are strong.)。借用這種圖文關系的轉變,文本傳遞了“遇到困難時,要因時、因地、因人嘗試多種方式解決問題;要在生活、學習中積極與他人合作,要有參與意識和集體精神”的道理,即本語篇的主題意義。
此外,圖像中的Robin和螞蟻都是高興的,與文本中的afraid和worried構成了反義,與 happy構成了同義。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從反義關系到同義關系的轉變。面臨危險,螞蟻本能地感到害怕(afraid);處于困境時,Robin作為機器人對自己的安全感到擔心(worried)。這些文本信息與圖像構成的反義關系提示我們關注故事情節的推進。而圖像中的Robin和螞蟻都很高興與文本的結局“Everyone is happy.”屬于同義關系,可見兩位參與者經歷了情緒上的轉變。因此,我們應當意識到,情緒是變化的,也是可調節的。
活動這一符號中的圖文關系相對較為簡單。通過對圖像參與者符號的分析,我們知道Robin舉起螞蟻這一活動指向積極情緒的呈現。因此,文本中的sit和stuck與圖像中的活動符號構成反義關系;而help和 pull則屬于同義關系。螞蟻差點因為Robin坐下(sit)而受傷,Robin因為陷入(stuck)泥潭而十分焦躁,意在提示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Robin相對于螞蟻而言是一個強壯(strong)的存在,但是其在下雨天沒有留意而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最后在螞蟻的幫助下才脫離困境。動詞pull是help的具體方式,兩個詞都與圖像中的活動符號屬于同義關系。這種同義關系強化了語篇的主題意義——螞蟻通過團隊有效合作幫助他人。
《課標》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教育部,2022)。在小學英語教材中,許多語篇的主題意義都是隱性的,需要學生自己去提煉和感悟。本文從符際互補的視角提出主題意義分析路徑,以期引發教師對小學英語教材的多模態特征的關注,從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深入研讀和分析多模態語篇的基礎上,挖掘語篇蘊含的育人價值,建立語篇內容和主題意義之間的關聯,進而有效生成圍繞單元主題產生的深層認知和價值判斷。
Halliday, M. A. K. 2008. 功能語法導論(第三版)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Royce, T. 1999. Visual-verb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 in the Economist Magazine [D]. Reading: University of Reading.
葛炳芳. 2022. 主題、話題和主題意義的區別及其對基礎外語教學的啟示[J]. 英語學習, (10): 4—9.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炳社. 2009. 意象、象征與隱喻藝術思維[J]. 電影文學, (24): 13—15.
劉珉 山東省棗莊市小學英語教研員, 中小學正高級教師。
宗文娟 滕州市實驗小學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