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環境、資源和方法,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得到全方位的發展(教育部,2022)。筆者認為,“雙減”背景下,更好地發揮課外閱讀的價值與作用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極為重要。
根據題材和體裁的差異,閱讀文本可分為故事類文本和非故事類文本。故事類文本(也稱虛構類文本)情節生動,角色鮮明,對于剛開始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來說比較友好;對于初試課外閱讀教學的教師來說,以故事類文本教學為切入點,可操作性更強。然而,成年人日常生活中85%—90%的閱讀材料為非故事類文本(Smith,2000;轉引自王薔、齊相林,2021)。非故事類文本(也稱非虛構類文本或科普類文本)往往含有豐富的主題知識和事實性信息,對學生系統建構知識體系、培養高階思維和從多角度認識世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何融合故事類文本與非故事類文本的優勢,將科學知識、故事情節和閱讀體驗相結合,共同作用于學生的語言學習和成長,值得廣大一線英語教師深入思考。下文筆者將基于帶領課題組實驗校開展的“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研究,闡述相關思考及實踐。
“科普—故事”融合閱讀即基于具有科普與故事雙重性質的文本(融合文本)開展的閱讀活動。融合文本首先是一個故事文本,具有完整的故事場景和故事線,但故事的核心內容包含了科普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閱讀興趣的語言表達、情節設計以及知識呈現方式。需要特別明確的是,融合文本中的科普知識應在故事中直接并實質性地影響主題發展。綜上,融合文本不只是包含兩類題材和體裁的混合文本,而是將科普知識與故事有機融合的文本。融合文本閱讀強調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包括對故事情節的把握、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以及對作者意圖的領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素養。
“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具有以下兩類特征:
第一,科普性和故事性。筆者在教學觀察中發現,許多教師開展的科普類文本閱讀教學往往以知識灌輸為主,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科普—故事”融合閱讀則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它將科普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之中,使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實現成長。
第二,情境性和拓展性。“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將跨學科知識融入具體的故事情境中,鼓勵學生從科普和故事兩個方面對文本進行思考和分析,在拓展閱讀中獲得更全面的知識,生成更深層的認知,從而實現科學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提升。
“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其創新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激發科學興趣。融合文本通常包含生動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圖,能將深奧的科學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知水平和探索欲望。
第二,豐富科學詞匯。融合文本涉及較多科學詞匯和表達,開展“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有助于擴大相關主題的詞匯量、積累科學知識。
第三,發展科學思維。“科普—故事”融合閱讀通過故事情節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發展科學思維。
第四,培養科學精神。“科普—故事”融合閱讀將科學知識與故事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意識,幫助他們建立對世界的多元認知。學生在融合閱讀中激發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深層思考,形成求是、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提升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
筆者與課題組就“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開展了深入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并在不斷改進后形成了RIPE“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模式主張真實、有趣且有意義的課外閱讀,旨在讓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主動投入英語閱讀中,通過個人或小組實踐活動實現在故事文本閱讀中豐富科普知識、在語言學習中拓展跨學科視野、在融合閱讀中提升閱讀興趣,進而增強閱讀主動性,培養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發展成為終身閱讀者的目標。該模式的具體實施路徑包含“反應(Response)—創新(Innovation)—表現(Performance)—評價(Evaluation)”四個環節。
“反應”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反應,體現學生對文本的自主解讀。該環節是RIPE“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能凸顯融合文本閱讀較之單類型文本閱讀的特點。在該環節,教師引領學生梳理文本的科普線和故事線,即獲取文本中有關科普知識的事實性信息(facts)和通過故事得出的經驗教訓(lessons)。
筆者以外研社《動物成長故事》(第一輯)Stanley the Saw-shelled Turtle(《鋸齒盔甲龜斯坦利》)融合閱讀教學為例,呈現RIPE“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Stanley the Saw-shelled Turtle是一個融合文本,其主題范疇為“人與自然”。文本以鋸齒盔甲龜斯坦利的第一視角講述了它所居住的小溪中存在生態污染問題,于是它開始調查污染原因以及該問題最終得以解決的故事。文本既介紹了鋸齒盔甲龜等動物的習性和特征,以及小溪里動物的食物鏈,也通過擬人化手法將鋸齒盔甲龜斯坦利塑造為一個有語言、有行動、有思想、有情感的生靈。通過該文本學習,學生既能收獲科普知識,又能得到啟迪感悟,最終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達成對主題意義的深入理解。
基于該融合文本的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以“搭建框架(frame)——梳理事實(即梳理科普知識線)—— 梳理經驗教訓(即梳理故事情節線)”的路徑探索文本內容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Step 1. Read the book and explore “What were Stanley’s worries and what was his problem?”.
[設計意圖]通過關鍵問題引領學生自主閱讀、梳理文本主要內容。
Step 2. Based on Stanley’s worries and problems, summarize and explain the fact and lesson from the text and" complete the frame diagram (見圖2).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通過梳理科普知識線和故事情節線,總結、闡釋故事中的科普知識和故事中蘊含的經驗教訓,完成框架搭建,實現將零散知識向結構化知識的建構。
這個環節指學生對文章的深層理解和思考,體現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層剖析。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從Stanley或Volunteers的角度出發,對文本內容進行批判與評價,嘗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學生通過總結、感悟所學內容,思考并闡述文本對自己未來的思想和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
Step 3. Think “If I were Stanley, I would ... or I wouldn’t ...” or “If I were volunteers, I would ...”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就角色表現、故事情節進行批判與評價,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Step 4. Imagine what Stanley’s life will be like. Try to make up a new story.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基于所學知識以及生活感悟,發揮合理想象對融合文本進行情節改寫或故事續寫。
該環節指學生在對文本進行適當的情節改寫或者故事續寫后,通過故事劇場表演將學習成果可視化。在故事劇場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表演學生自己創編的新故事,倡導學生關愛動物、保護自然。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內化相關科普知識,升華故事主題意義,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問題的解決中,有利于提升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該環節為學生搭建了更好的創新和超越文本的機會和平臺。
Step 5. Share and talk about the stories you make up, and try to choose the best one.
[設計意圖]教師鼓勵團隊就創編故事進行分享和討論,選出心目中的最佳故事。
Step 6. Act out the story through role-pla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scale.
[設計意圖]師生共建評價量表,學生進行角色分工,以故事劇場形式進行表演。
為了更好幫助學生完成故事劇場表演,教師應和學生共同參與設計故事劇場表演評價量表,并在表演開始前就將評價量表提供給學生。評價量表應具備兩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引領和指導,即讓學生的表演有方向可循。學生基于量表合理設計故事情節,更好地完成表演。第二個功能是評價和反思,即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評價,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故事劇場表演結束后,學生在教師的支持、示范及指導下,學會搜集相應證據,評價其他小組的表演效果。在這一過程中,評價量表不僅為學生提供評價信息,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反思學習過程,并設立更為合理的學習目標。
課題組還同時設計了學習效果評價表,旨在幫助學生在完成學習后參考評價表中的維度,回顧和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通過自評監測自己的學習效果,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教師和團隊評價了解和吸取他人的建議,進而優化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RIPE“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模式能夠整合故事類文本與科普類文本的優勢,為教師提供優化閱讀教學的路徑,同時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引。一方面,該模式為教師提供可參考的閱讀教學方法,幫助教師減輕閱讀教學壓力;另一方面,該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和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在豐富語言知識的同時萌生好奇心,拓寬視野,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經過一年的“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實踐,課題組實驗班的學生在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上的進步顯著,對科普讀物的閱讀興趣有了很大的提升。以筆者所帶的兩個實驗班為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融合閱讀學習后,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故事劇場表演和讀書交流會等活動,能夠結合文本內容,用所學語言介紹所學的科普知識,并敢于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融合閱讀教學實踐極大激發了學生閱讀科普類讀物的興趣。學生不再只對故事類文本感興趣,對非故事類文本(如自然、科技、文化等類型文本),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對他們深入理解文本主題意義的能力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筆者發現實驗班的學生普遍認可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他們的學習交流互動相比沒有開展融合閱讀模式的班級學生而言更頻繁、質量更高,學習動機和自信心也更強。
RIPE“科普—故事”融合閱讀教學模式為不同類型的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融合閱讀教學激發了學生對科普知識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思考故事中蘊含的經驗啟迪,并敢于表達自己的所得所思,有效提升了閱讀能力,培養了核心素養。當然,如何實現更大范圍內“科普—故事”融合閱讀課外教學效果的推進和提升,還需要更多教師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薔, 齊相林. 2021. 英語分級閱讀——理念、意義與方法[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徐晶 大連市第七十九中學英語教師,中學高級教師,遼寧省特級教師。
夏源梓 大連市第二十八中學英語教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