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30日,中國影視作品已出口超過200個國家與地區*。尤其在東亞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中國影視作品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引發了當地的“中劇潮”。以《陳情令》為例,在該劇播出宣傳期間,相關詞條多次登上泰國地區推特(Twitter,2023年改名為“X”)趨勢第一(李楊、邵璐,2020)。中國影視劇正穩步走向國際舞臺。
盡管如此,當前中國影視作品的影響范圍仍有限,主要輻射區域為與中國語言、文化、人文風土相似的東亞與東南亞等地區。由于中外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以及翻譯質量等因素,中國影視作品在歐美市場的輸出之路依舊困難重重(劉藩、周婷,2014)。
本文將基于跨文化交際視角,從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翻譯技巧三個角度分析中國“現象級”電視劇《后宮·甄嬛傳》(以下簡稱《甄嬛傳》)的中譯英字幕,同時也將探討中外語言文化的差異如何影響譯者的翻譯選擇。筆者認為,對中國影視作品中譯英字幕翻譯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也有助于海外觀眾了解中國文化,從而推動中國影視作品更好地出口海外,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語言、符號和行為進行溝通與交流,并且創造共享意義的過程 (盧西替戈、凱斯特勒,2007)。跨文化交際重點研究如何正確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語言、行為,減少因為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偏差而導致的沖突(Sun, 2014)。要想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人們需要對彼此的文化差異保持敏感,尊重雙方如語言、習俗、思維方式、社會制度等的文化差異,摒棄一切形式的文化優越感與偏見。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學界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側重于人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語用錯誤。例如,楊平(1996)從語用學角度討論了語言和文化的交際功能,從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兩個維度,分析了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問題,提醒讀者注意語言、文化的差異和禁忌,拓寬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識面,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華維芬(2000)總結分析了我國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常犯的語用錯誤,說明了因語用遷移造成交際失誤的嚴重后果。
隨著跨文化交際學的不斷發展,跨文化交際理論被廣泛應用于不同學科,如新聞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其中,跨文化交際學與翻譯學的結合,為翻譯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與視角,使翻譯學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語言轉換層面,而是轉向文化層面。
實際上,翻譯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的活動,翻譯活動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一環。郭曉燕和王莉萍(2003)認為,語言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是文化的產物。而翻譯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也就是說,翻譯不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還需要考慮源語(source language)與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之間的文化差異。如何讓目的語讀者準確地了解、接受源語文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與精神內涵,是譯者的主要任務。因此,翻譯實際上是語言與文化之間轉換的問題。
語言是不同社會、文化的產物,其主要作用是指代某個社會、某種文化中的事物與意象。
由于生活習性、歷史背景、宗教信仰、思維模式等文化社會因素的差異,不同文化社會對同一種意象可能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余雅,2017)。比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漢語文化中的“東風”與英語文化中的“東風”(east wind)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完全不同。中國位于北半球,地處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春天受到太平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因此,漢語中的“東風”象征著春天和溫暖。英語文化中人們對于“東風”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情感態度。英國西鄰大西洋,東接歐洲大陸,西面吹來的風通常是溫暖濕潤的,而東面吹來的風則不然。因此,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常用“西風”指代溫暖的感覺。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不可以簡單地將漢語中的“東風”直接翻譯為“east wind”,而應結合上下文語境,綜合考量是否應該將漢語中的“東風”與英語中的“west wind”進行對應。如果將漢語中的“東風”進行直譯,可能會扭曲原文意思,影響目的語讀者對源語文本的理解。
與此同時,在語言的產生過程中,人們并沒有考慮語言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譯表達,這也意味著某種文化社會中的事物可能在另外一種文化社會中沒有對應的指代詞,也就是語言、文化中的不可譯性。以英譯中謎語翻譯為例:
A: 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
B: The letter “B”.
如果將上述謎語翻譯為“A:是什么讓道路變得寬闊?”“B:是字母‘B’。”,那么源語謎語中的巧妙之處就無法體現,目的語讀者在閱讀之后也失去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些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為譯者的翻譯工作增添了難度。
2011年上映的電視劇《甄嬛傳》,改編自吳雪嵐所著小說《后宮·甄嬛傳》,講述了清朝雍正年間,女主角甄嬛選秀入宮,在波譎云詭的后宮爭斗中,從不諳世事的少女逐步成長為善于權謀的皇太后的故事。該劇在中國以及海外地區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收獲了不小的人氣。截至2024年5月,該劇在新浪微博上的話題閱讀量為209.7億,討論量為422萬。與此同時,該電視劇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先后在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播出。
《甄嬛傳》的臺詞夾雜著文言文與白話文,語言“古香古色”,語言風格接近《紅樓夢》,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甄嬛體”。這樣的臺詞增加了語言韻味,但同時也增加了譯者在翻譯中理解與轉寫的難度。
以第一集選秀場景中皇帝對甄嬛說的一句話為例,“嬛嬛一裊楚宮腰,哪更春來香減玉消,紫禁城風水養人,必不會叫你玉減香消。”這句話引用了宋代蔡伸《一剪梅·堆枕烏云墮翠翹》中的“嬛嬛一裊楚宮腰,那更春來,香減玉消”,意思是輕柔優美的人兒,哪經得起又一春的歲月煎熬,只怕人老珠黃、玉減香消。皇帝說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皇宮的衣食住行都是極好的,再加上有自己的庇護,一定不會讓甄嬛受委屈,表達了他想要把甄嬛收入后宮的意愿。
在《甄嬛傳》中,臺詞中有大量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詞匯(即文化負載詞),如妃嬪、官員的頭銜,古代詩詞歌賦,以及經典臺詞“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上萬福金安”等。這些充滿文化內涵的詞匯,在英語文化中缺乏直接對應的意象和表達方式,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譯者需巧妙地在傳遞這些文化負載詞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具體意義之間找到平衡點,以便讓目標語言的觀眾能夠理解并欣賞這些文化元素。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存在著一套嚴密的階級制度,其中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并由此形成了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甄嬛傳》所描繪的清朝雍正年間,即是這一社會體制下的縮影。劇中對各角色社會地位及社會層次嚴格、細致的劃分在角色的言談舉止中得到充分體現,反映在不同社會等級角色使用的語氣、態度和談話風格的差異上。下級對上級說話時,使用的都是敬語,如皇帝賞賜年羹堯跌打藥膏以后,年羹堯為表謝意,說:“臣年羹堯恭謝皇上圣恩。”年羹堯通過“臣”“恭謝”“圣恩”這幾個詞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很低,反映了臣子在皇帝面前只是“服務者”“打工人”的姿態。如何處理漢英語言的差異,滿足目的語觀眾的觀看需求,同時準確呈現劇中人物地位的不同,是宮廷劇字幕翻譯的一大難點。
筆者從網站上下載了《甄嬛傳》前五集的中英文字幕,字幕由視頻網站簽約譯者提供。筆者在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下,通過對比劇集的中英文字幕,從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翻譯技巧三個方面,對譯者的翻譯選擇進行剖析,探討譯者是為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標,如何讓目的語觀眾在了解《甄嬛傳》臺詞意思的同時,也能夠理解臺詞背后的文化內涵。
在翻譯前五集臺詞的過程中,譯者主要采用了歸化的策略,主要體現為文化意象的歸化表達,以適應目的語(英語)觀眾的表達習慣,有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劇情內容,從而提升觀看體驗。
例1: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譯文:By the grace of Heaven, his Majesty awards …
“奉天”表示這個命令是上天的意志,“承運”表示皇帝是承天之命而行使權利,“皇帝詔曰”表示詔書形式和內容的具體解釋權歸皇帝所有。譯者在處理例1中的“天”時,將其翻譯成“Heaven”,但其實,中國的“天”與西方世界的“Heaven”有很大的區別。在中國,“天”并不特別指代某個神。而在外國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Heaven”通常與基督教的上帝聯系在一起,即具有獨立意志的世界和萬物的創造者。總之,“天”與“Heaven”在具體內涵上存在差異,無法完全對等。
例2:沈大美人差矣。姐姐出落得這么標致,皇上見過必定會念念不忘。
譯文:No, you are the belle of the ball. You dressed up so nicely. How can His Majesty take his eyes off you?
譯者在處理“大美人”時沒有直接將其翻譯成“beauty”或是其他類似表達,而是選擇使用了一個非常地道的英語表達“The belle of the ball”,即舞會之花,延伸意為聚會中引人矚目的女人,表現了沈眉莊在選秀場上容貌、打扮之出彩,從語言層面再次強調了沈眉莊的美好形象,有利于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盡管使用歸化策略能極大提升臺詞內容的連貫性并提升目的語觀眾的觀看體驗,但卻丟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削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感。因此,在不影響目的語觀眾理解的情況下,譯者有時候也會適當采用異化策略,如例3。
例3:娘娘國色天香,才是真正令人矚目!
譯文:Your Highness has the face of a peony.
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異化策略,保留了漢語文化中的意象。“國色天香”特指牡丹的美色與香氣,但常用于形容絕世佳人的美貌。譯者保留了“國色天香”的喻體“牡丹”,將其翻譯為“the face of a peony”,回譯的意思為“牡丹的臉”。由于文化差異,目的語觀眾可能會對“peony”產生疑問,但結合上下文,觀眾也不難猜出“the face of a peony”是贊揚華妃貌美。這樣的處理凸顯了英語和漢語的差異,可吸引目的語觀眾的注意力,從而引起觀眾對漢語文化的興趣,進而增進文化交流與傳播。
基于歸化的翻譯策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多次使用意譯、套譯、改譯的方法,跳出了源語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實現目的語觀眾對臺詞的有效理解。
例4:皇上對你可是垂青有加呀!
譯文:His Majesty truly appreciates your service.
例5:皇上您半個月都沒有進后宮。
譯文:Your Majesty has not been visiting any consorts for the past two weeks.
譯者在處理“垂青有加”“進后宮”時拋棄了源語的語言結構,從“垂青有加”“進后宮”的本義出發,采用了意譯法。“垂青有加”指的是對某人、某事很喜歡、很欣賞,體現皇帝非常倚重年羹堯;“后宮”的本義是指君主(皇帝、國王)的配偶們(皇后、妃子)所居住的場所,“進后宮”的字面意思是皇帝進入皇后、妃子所居住的場所,實際上指的是皇帝去看望妃子。因此,將“垂青有加”轉換為“appreciates your service”及將“進后宮”表述為“visiting any consorts”的處理,雖在語義上達成一致,成功實現了交際目的,但卻失去了“青”“后宮”兩個中國文化的意象。
例6:這莞貴人貌美如花,卻不想膽小如鼠。
譯文:Attendant Sourie is a flower on the outside but a chicken on the inside.
在處理“膽小如鼠”時,譯者采用了套譯法,將“膽小如鼠”的“鼠”與英語文化中意思相近的意象“chicken”進行轉換。在英語文化中,“鼠”指的是“討厭鬼”“可恥的人”“告密者”“密探”,如果將“膽小如鼠”直譯為“as timid as a mouse”,可能不利于目的語觀眾理解劇情和表達。而“chicken”在英語文化中有“膽小鬼”“懦夫”的意思。將“鼠”轉換成“chicken”既能夠準確傳達出源語的語言內涵,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同時又可以顯示漢語和英語的互通性,增強文化交流與理解。
例7:你也別苦著張臉了!左不過天天都是這樣。
譯文:Don’t be upset. We’ll get used to it.
譯者在處理例7時使用改譯法,對源文進行修改、調整和轉換,使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觀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如果使用直譯法,將例7翻譯為“Don’t pull a long face. Anyhow, it is just the same every day.”, 可能無法清晰傳達原句的特定情境和含義。這句臺詞是皇帝的貼身公公蘇培盛在皇帝拒絕“翻牌子”以后,對敬事房公公的安慰,描繪了位于皇帝、太后、嬪妃等不同主子之間的公公們所感受到的無奈與無助。譯者將源語臺詞進行調整,把“we”作為后面一個句子的主語,更體現了公公作為一種身份的集體心態,他們因處于下層而不得不根據上位者的意志采取行動。
譯者在翻譯《甄嬛傳》第一集的臺詞時,廣泛、靈活地使用了增譯法與減譯法、正譯法與反譯法以及合并法等翻譯技巧,使譯文語言通順、自然,符合目的語觀眾的語言習慣。
(1)增譯法與減譯法
例8:兒一直覺得應該滿漢一家,所以這次,想多從漢軍旗里選幾個秀女。
譯文:I see Han people as family to us Manchus. I’d like more concubines from the Han Banners [Banner is a military establishment in 8 ranks].
例9:隆科多、年羹堯被雍正視作社稷重臣,一時權傾朝野,成為新政權的核心人物。
譯文:He held the two generals in high esteem, which won them unrivaled political powers.
例8中出現了“漢(族)”“滿(族)”“漢軍旗”三個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概念,如果不了解中國文化,在未經解釋的情況下,國外觀眾是無法理解這三個概念的。譯者沒有采用直譯的方法,而是在直譯的基礎上使用增譯法,在直譯后添加括號對 “漢軍旗”這個文化概念進行了解釋。這樣的處理有利于目的語觀眾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從而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在處理例9時,譯者使用了減譯法。事實上,“社稷重臣”“權傾朝野”“政權的核心人物”都在表達隆科多、年羹堯是皇帝的重臣,得到皇帝的倚仗。因此,不需要把每一項都翻譯出來,只要把它們的共同意思表達出來即可。這樣既達到了語言交際的目的,又簡化了譯文,顯得干練。
(2)正譯法與反譯法
例10:常聽人說一入宮門深似海。
譯文:Living in the palace is like swimming in deep water.
例11:頌芝雖粗笨,但是翊坤宮還不缺宮女,還是皇后自己留著用吧!
譯文:Song Zhi is good enough, and my palace is well staffed. You Majesty should keep Fuzi.
例10是甄嬛母親在甄嬛入宮前對她的囑咐,通過比喻的手法暗示了宮闈生活的艱辛和險惡。在處理例10時,譯者采用了正譯法,按照與漢語相同的語序和表達方法,將“一入宮門深似海”翻譯為“Living in the palace is like swimming in deep water”。“一入宮門”對應“Living in the palace...”,而“深似海”對應“... is like swimming in deep water”,實現了語序、表達上的一一對應。
例11是華妃對皇后說的話,意在推脫皇后將宮女福子送給她。在漢語文化中,鑒于華妃品階低于皇后,即便華妃不情愿,她也不能與皇后起直接沖突,或直截了當地拒絕皇后。因此,她的表達方式顯示了中文的高語境特性,更為委婉含蓄。相反,英語作為一種低語境文化,其表達習慣更直接。譯者在處理例11時采用了反譯法,通過將“雖粗笨”轉換為“is good enough”、“不缺宮女”轉化為“is well staffed”,把華妃話里的意思,即“我的人夠用了,不需要其他人了”,直接、準確地傳達給了目的語觀眾,使得譯文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3)合并法
例12:華妃能干、漂亮。
譯文:Consort Fleur is more than just a pretty face.
例13:小主昨天受了驚嚇,午膳吃不下,晚膳也沒用。
譯文:My Lady, you didn’t eat since you were frightened yesterday morning.
譯者在處理例12與例13時采用了合并法,將漢語中的短句進行合并,使譯文干練有力,符合英語語言特點。由于漢語強調意合,結構較松散,因此簡單句較多;而英語強調形合,結構較嚴密,因此長句較多。在中譯英的過程中,將短小、散亂的中文斷句合成一個句子,更符合英語的語言結構。
例12是太后對華妃的評價,認為華妃不是徒有美貌,而是有辦事能力的人,能夠協助皇帝辦好后宮選秀活動。譯者在處理例12時,將“能干”“漂亮”進行合并,同時把能干、漂亮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說明,即華妃不僅漂亮,而且有辦事能力。
例13是浣碧勸甄嬛進食說的一句話。在經歷“夏冬春被賞一丈紅”以及“水井女尸”事件之后,甄嬛一直郁郁寡歡。譯者在處理例13時并沒有把“午膳” “晚膳”直接翻譯出來,而是將時間點進行合并,翻譯為“昨天早上以后就在沒有吃過東西”,轉化了中文里迂回的表達,從而方便目的語觀眾理解。
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視角,結合具體案例,從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翻譯技巧三個角度,分析了《甄嬛傳》前五集的中譯英字幕。通過對比分析中英文字幕,筆者發現《甄嬛傳》字幕譯者為了讓目的語觀眾更好地了解劇中人物對話的含義而使用了歸化策略,向目的語觀眾的語言習慣靠近。在處理劇中的文化負載詞及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時,譯者使用了意譯法、套譯法、改譯法,突破了中文語言結構的束縛,同時保留了人物對話的意思。與此同時,譯者靈活地使用了增譯法與減譯法、正譯法與反譯法以及合并法等翻譯技巧,使譯文語言通順、自然,符合目的語觀眾的語言習慣,提升了觀眾的觀看體驗。不過,譯者的以上處理雖有利于目的語觀眾更好地理解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對話,但在一定程度上丟失了漢語的語言特色以及中華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筆者因此建議譯者在忠實原文和傳達意義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在讓目的語觀眾理解影視作品內容的前提下,更好地宣傳漢語特點和中華文化,讓海外觀眾通過中國影視作品了解中國,進一步吸引海外觀眾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從而提升中華文化的海外影響力。
* 數據源自人民網文章“Chinese TV dramas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people-to-people bonds”(見http://en.people.cn/ n3/2020/1030/c90000-9774886.html)
Sun, Y. 2014.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Attitudes, feelings and affective interactions [J]. Neohelicon, 41(1): 275—292.
郭曉燕, 王莉萍. 2003. 借鑒于社會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的翻譯觀[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6): 147—150.
華維芬. 2000. 論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 71—76.
李揚, 邵璐. 2020. 從《陳情令》看網絡小說改編劇的海外整合傳播[J]. 西部廣播電視, (1): 74—75.
劉藩, 周婷. 2014. 中國電影輸出海外的困境—中國電影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 51—57.
盧西替戈,凱斯特勒. 2007. 跨文化能力:文化間人際溝通導論(第五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楊平. 1996. 從語用角度看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問題[J]. 外語與外語教學, (4): 13—17.
余雅. 2017.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文化差異對作品翻譯的影響[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 115—116.
黎沅晴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級英語口譯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