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好紅色資源,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時代傳承好、發展好、運用好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動紅色文化“活起來”,可以有效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培育時代新人。本文論述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分析了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提出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要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融入思政課堂教學、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等策略,以期為高校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提供思路借鑒,助力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政政治教育;路徑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在不同時期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中形成的,是具有深厚價值意蘊的寶貴文化資源,其獨特的魅力具有無可比擬的育人價值[1]。在立德樹人任務的目標導向下以及在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的過程中,要做到以文化人、以情動人,就要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創新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
一、高校思政教育融入紅色文化的意義
(一)順應思政課改革創新發展,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思政課的重要性,同時有目的性、針對性地提出了很多有關于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措施以及目標。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我國在推動思政課程改革以及高校在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紅色文化屬于非常關鍵的資源,對于相關教學起到非常重要的補充作用[2]。思政課有很強的育人功能,特別是在價值觀、政治觀、黨史觀以及歷史觀等教育方面必不可少,所以要盡可能地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將紅色文化用好、用活。實現思政課教學以及紅色文化之間的有效融合,這不僅有利于傳承我國的紅色文化,使之在新時代發揮重要的教育功能,也能夠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手段、方法以及內容,真正發揮出思政課的效果。
(二)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闡釋紅色文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并強調要讓各種歷史文物、遺產以及文字都活起來,以使全社會獲得更多的歷史文化滋養。在新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發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對紅色文化的大力弘揚以及不斷傳承。隨著當前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其和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充分融合,對紅色文化的深層價值以及涵養進行深入挖掘,為我國的革命文物賦予新時代的活力,讓紅色文化能夠真正“活起來”,不斷促進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實現文旅深度融合,能夠在新時代弘揚我國歷史文化,培育新時代青年。
(三)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復合型人才,塑造青年大學生的堅毅品格
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主題,而每個時代的年輕人所承擔的使命也不一樣。現階段,我國仍然面臨著很多來自西方國家的“分化”與“西化”壓力,當前的青年人深受文化虛無主義及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這極大程度地影響到了他們的思想觀念,甚至會削弱他們的文化自信。當前,國際形勢越來越復雜,而我國已經進入到了發展的關鍵階段,為進一步推動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理想的順利實現,勢必要從青年一代入手。高校思政課程當中融入紅色文化至關重要,這決定著思政課能否真正實現知識性以及價值性的有效統一。真正發揮出紅色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價值,為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以及民族氣概,培養有底氣、有骨氣和有志氣的新時代青年,塑造青年大學生的堅毅品格。
二、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資源融合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紅色文化資源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于高校思政教育來說,在實際開展相關教育工作時,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顯然具有極強現實意義。現階段,紅色文化資源雖然已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了顯著成效,但因為各種原因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一)社會環境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產生不良影響
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文化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各國之間的交流不能僅憑政治和經濟,文化交流也非常重要。一方面,我國當前與西方有了更為密切的文化交流,但隨之也受到了很多不良社會思潮的沖擊。同時,因為網絡和技術帶來了更為豐富的傳播手段,中西方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進行文化交流,因而多元化的新媒體形式也為“歷史虛無主義”等提供了傳播的便利性,我國出現了很多享樂主義等西方的錯誤思想,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產生影響,使其價值觀受到侵蝕,甚至會阻礙他們健康成長。長期受這些錯誤思想的影響,會導致大學生難以真正認識到紅色文化內容的重要性,甚至會降低在紅色文化方面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部分人認為紅色文化教育只是參觀各種紅色景點,這顯然是非常片面的理解,紅色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部分紅色旅游基地越來越追求商業利潤,導致學生整體缺乏參與感,高校的紅色文化教育也難以獲得應有效果。
(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在以文育人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空間。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將關注點放在形式上,而對于內容缺乏應有的重視度。無論是組織講座、課堂教學等傳統模式,還是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當前新出現的短視頻以及微課等,抑或是進入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等實地參觀活動,通常只是從理論層面出發,讓學生了解革命先輩的各種優秀事跡、了解基本的歷史事件。這顯然只完成了形式,并沒有深入地理解紅色文化當中的內涵,也沒有充分體現出紅色文化本身的感染力。所以很多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紅色文化認同感,也沒有深入地學習紅色文化當中所具有的精神內涵,更沒意識到紅色文化教育在高校中的意義,最終導致紅色文化難以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紅色文化的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教學缺乏聯系
高校以往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時候,往往只重視理論教育,并沒有太多與紅色文化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長期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育主體與客體嚴重脫離,也難以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聯系[3],最終會削弱學生在紅色文化方面的學習興趣。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始終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理論學習雖然可以讓學生充分地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太過單一和枯燥,很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假如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為學生講解教材中的內容,沒有及時地和學生進行溝通和課堂互動,顯然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課堂教學并沒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學生往往只了解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單一化的理論教學會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造成阻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會影響到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要保證紅色文化教育的成效,就要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沉浸式地對紅色文化精神內涵進行感受和理解。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加強校園紅色環境建設。良好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精神有很好的滋養作用。在校園的物質環境中,應結合校園的辦學理念、建筑風格、歷史文化等因素,對校園的物質環境進行有選擇的整合。比如,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地標建筑,在教學樓、圖書館、公寓等場所設置紅色雕塑、紅色文化主題宣傳墻、懸掛紅色標語等,營造良好紅色校園氛圍。
優化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大學生群體呈現出對新生事物接受速度快,好奇心強,學習自主性高,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獨有心理特征,針對這些特點,利用校園環境,采取更具有針對性的方式開展紅色文化活動。例如,舉辦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宣講、演講、征文活動,對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表揚;強化儀式教育,在開學典禮、校慶紀念日、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等關鍵時間節點,舉辦特殊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宣傳教育,促使校園中的學生與教師均可以基于紅色文化學習的環境下,深刻感悟到紅色文化所蘊藏著的重要精神。
用好網絡媒介,打造紅色網絡平臺。充分發揮各類移動終端的作用,通過直播以及多媒體短視頻等形式來大力宣傳紅色文化,在高校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思潮,牢牢把握傳播紅色文化主動權,讓學生能夠更積極地去探索和分享我國的歷史文化。實現對紅色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最終達到內化于心的效果。
(二)融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拓展紅色文化教育載體
高校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不能簡單依賴于理論教育這一種模式,必須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通過組織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最大程度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4]。首先,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打造專門的教育實踐基地,以保證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例如,我國有非常多的紅色革命舊址以及紀念館等,對于高校來說,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所以可以結合自身的地理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出紅色教育資源價值。可讓大學生在寒暑假或者是周末去參觀紅色革命舊址以及紅色紀念館等,讓他們深入感受我國相關的歷史文化,領悟其中的精神內涵。其次,豐富的紅色文化主題社會實踐也很關鍵,例如,可以借助我國一些傳統節日或者是重要紀念日,讓學生去現場參觀和學習,不斷提升他們在紅色文化方面的認同感。此外,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學生要具備應有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學校的各種宣講團,主動學習和講解我國的紅色文化,不斷提升學習積極性以及興
趣度。
(三)融入思政課堂教學,提升紅色文化教育感染力
高校在開展育人活動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關鍵教程。當前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來說都非常優越和幸福,他們是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也沒有親身感受過太多艱難困苦,所以很多人缺少居安思危的意識。為了最大程度地改善這個局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不僅能讓學生產生足夠的憂患意識,而且也可以創新和豐富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更多有趣的教學手段。開展更多當代年輕人更能夠接受的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和內容,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度。而且,也要加強學生的“四史”課程教育,提高學生的黨性、自覺性,為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四)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思政育人質量
教師是開展思政課的靈魂。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紅色文化的關鍵是要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優化教師群體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
質[5]。在我國的紅色文化當中,隨處可見愛國主義、堅定理想信念的人和事跡,這對于建設高校師德師風顯然有巨大價值,其中有很多彰顯革命先輩高貴品格的內容以及崇尚精神追求的事跡。所以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切入。
其一,高校綜合考慮紅色文化資源的可獲得性以及可利用性,選擇適合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出其價值,不斷凈化思政課教師靈魂,比如去革命遺址參觀學習,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讓思政課教師能夠產生更強的理想信念。
其二,通過紅色文化活動,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師隊伍的道德情操以及思想覺悟。在日常的學術活動開展方面,高校可定期開展各類學術研討會,或者組織教師參加講座,增強他們對于紅色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認同感,從而能夠積極承擔紅色文化的傳承責任。基于此,讓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具體地進行橫向以及縱向對比,清楚地為學生講解很多道理。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對自身學科背景進行改善,實現知識結構的不斷優化。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也要真正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以及內涵,并且將其靈活地運用于學術研究以及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增強個人知識儲備以及素養,以實現知識結構的不斷優化。
結束語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不但能夠讓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也能讓大學生產生更強烈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因此,高校也要積極承擔起自身的責任,積極探索更加多元化以及創新的紅色文化教育路徑,組織各種豐富的實踐和創新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政治認同感,勇于承擔民族復興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付雨鑫,賀泉江.運用“對分課堂”實現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J].甘肅高師學報,2023,28(4):113-118.
[2]劉曉霞.協同育人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J].大學,2022(27):189-192.
[3]謝安國,紀安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探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5(2):88-91.
[4]劉倩.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6):90-91.
[5]任祖云.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探析[J].文山學院學報,2021,34(4):90-94.
作者簡介:王東梅(1992— ),女,漢族,甘肅隴南人,中共隴南市委黨校,助理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