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乾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中國共產黨派遣抗日人員進入華北地區,組織抗日武裝,建立了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作為敵后抗戰的最前沿,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牽制和抗擊了日軍大量兵力,因此,日軍建立了嚴密封鎖線,使華北根據地受到分割,給根據地的交通聯系與工作指導帶來困難,尤其是冀中區,盡為一望無際的平原,處于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等城市的圍繞之中,封鎖更為嚴密。
嚴密的封鎖線
日軍在津浦路、平漢路等重要鐵路沿線,以及重要河流渡口建立了嚴密封鎖線,分割和包圍抗日武裝。同時,還在各地修建公路,企圖憑借便捷的交通“剿滅”抗日武裝。1941年日軍華北方面軍主任參謀島貫武治提出,在“準治安區”和“未治安區”的交界處,修筑隔離壕溝、小堡壘或兩者并用。尤其在平漢路兩側各10公里的地帶,修筑了長達500公里的隔離壕溝,將冀中與其他根據地相隔絕,企圖分割包圍根據地。在平漢線的新樂段,日軍強迫人民群眾在鐵路兩側挖封鎖溝,最初只在西邊挖一道封鎖溝,后來又在東邊挖成兩道封鎖溝,這些封鎖溝規模巨大,多為深三丈多,寬六七丈,還在溝底埋上尖木橛子,還灌上水,有些地區埋地雷,溝上筑一道土墻并安裝鐵絲網,阻止抗日武裝人員通過。到1942年底,日軍在華北地區修筑的封鎖溝、封鎖墻,為萬里長城的六倍,是地球外圍的四分之一。
1938年冬至1940年春,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發動“治安肅正”作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首當其沖,成為日軍“治安肅正”的重點。日軍于1938年11月至次年4月重點圍繞冀中地區開展五次圍攻作戰,此后于1939年4月至7月,繼續在晉東北五臺山地區開展“作戰”,不斷擴大治安圈。日軍在“準治安區”和“未治安區”紛紛修筑據點,這種殘酷的手段在重要交通線附近尤為突出。日軍在占領區實行嚴格的治安,要求嚴格實行戶口調查,并在各戶安設門牌。企圖通過嚴密的戶口制度,分離抗日武裝與人民群眾,與此同時還進行劃小村治、筑寨、并村、清查戶口、建立門牌、頒發身份證明書等一系列措施加強奴役統治。
除了重要交通線附近,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區也成為封鎖重點。中國共產黨充分利用地形特點開展抗日斗爭。山地地區擁有天然的屏障,為抗日武裝提供藏身之所,同時限制了日軍的機動力量,有利于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不過其也有著自身的劣勢,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資源。而平原地區有豐富的物質資源,擁有大量可依靠的人民群眾,為抗日武裝提供了資源保障。日軍為隔絕根據地之間的往來,平原與山地的交界地區成為設立據點的重要地區,尤其是沿線村莊。日軍利用據點、交通線等隔絕平原與山地的聯系,而后再對山地開展“圍剿”。
日軍的封鎖線、據點成為隔絕根據地的重要手段。平漢線每隔四五里的交通要道附近修建一個小碉堡,每個碉堡配備十余人,黃昏時進駐碉堡,拂曉時撤回據點。夜晚是巡查的重點時間段,每隔兩小時,鐵甲車沿路巡查一次。重要鐵路沿線設置短距離巡查,每三十分鐘巡查一次,遇到可疑情況時,則縮短巡查時間,每五分鐘至十分鐘巡查一次。此外,各據點、碉堡的日偽軍,強迫“愛護村”的村民,不定時沿鐵路巡察守路,遇到抗日武裝通過或者破壞時,及時報告。
穿越封鎖的措施
一是建立秘密交通線。我們黨充分利用日偽各自為政的缺點,多選擇敵方統治力量薄弱、群眾基礎良好、安全性強的地區等建立秘密交通站。抗日武裝在定縣西王郝村設立了秘密交通站,該村處于定縣、新樂、無極三縣交界地區,抗日武裝在該村的群眾基礎好,同時也是日偽軍不大關注的地方。此外,北方分局建立從阜平經平西到平北的交通線時,選擇淶源梨樹溝建立交通站,主要考慮到此處是淶源、易縣和淶水“三不管”的地方,此地日偽軍統治薄弱,不易引起注意,便于抗日武裝人員安全往來。
同時,由于交通員穿行固定單一的路線,容易被日偽軍發展,為保證秘密交通站的安全,還適時建立了預備秘密交通線。1943年5月,北岳區召開交通會議要求在交通干線建立備用秘密交通線,各交通站建立備用秘密交通聯絡點,在各聯絡點周圍20里外再建1~2個副點,以備戰時轉移使用。為通過平漢路,根據實際情況,冀中七分區在新樂縣境內的張村、漁底村鐵路下邊深挖一條秘密通道,但此通道始終未使用。此外,通過封鎖線時,如遭遇困難難以通過時,會藏身到附近的交通站,暫避時日,以待機會。藏身之所為交通站的所在地,為應付日偽軍的搜查,各地紛紛挖掘地洞、地道,為過路人員提供安全保障。安平縣以小何莊為中心,在報子營、察樓、滿子里、武馬莊等十二戶房東家挖了防身洞,成為交通站可靠的活動陣地。
二是建立堡壘戶。堡壘戶一般是沿封鎖線建立,選擇有群眾基礎的村莊。“兵民是勝利之本”,因此,只有取得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才能保證“過路”的安全。但在殘酷的環境中,建立堡壘戶也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和挑戰。為確保安全,如何與堡壘戶建立信任的關系,是抗日武裝首先考慮的問題。因過路人員與堡壘戶長期相處,工作與生活一刻也離不開群眾,在此期間,不可避免會有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適應,為了保護堡壘戶的利益,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制定了群眾紀律,這就要求過路人員遵守相應紀律。冀中七地委要求用飯按制度交納糧柴菜金,借用房東的物品要及時通知房東,不許私自拿用;損壞房東的物品或用具要給予賠償,不許隨意動用房東的物品,尊老愛幼,密切聯系群眾,做好群眾關系。
為拉近與群眾的關系,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交通員有時會幫助老百姓做些零活,前提是保證自身安全,不能為外人所知。為保守秘密,冀中區要求“與房東做活不要暴露秘密,在屋內院內是可以的”, 將為房東干活的活動空間限制在屋內、院內等封閉空間內。冀中十分區的秘密交通員白天住在堡壘戶,不能出屋,當遭遇敵軍掃蕩、搜查,情況緊張時,則會迅速鉆入地道,平常生活在地道中,根據日偽軍的“掃蕩”、搜查時間選擇安全時間出洞。有時晚上執行完任務返回堡壘戶時家時,不準叫門,直接越墻進去,以免驚動四鄰。
三是制定嚴格的過路方案。首先,通過封鎖線之前偵察附近的敵情。主要偵察封鎖線附近的路基高低、封鎖溝的數量和深度、據點碉堡的數量及其距離、日偽軍的兵力、巡邏車的活動規律、愛護村的護路情況以及鐵路沿線的村莊地形情況,只有將上述信息全部獲得才能真正保證過路的安全與順暢。其次,通過封鎖溝選擇在兩個炮樓的中間。通過公路、封鎖溝之前,先在附近查看有無敵情,利用梯子、人梯、繩子、鐵鏟過溝。因有些封鎖溝比較深,過路人員還得攜帶必要的工具,鐵齒、鐵鏟就是其中較為有效的過溝工具,利用此種工具在封鎖溝的斜坡上挖成階梯,便于攀爬上去。日偽軍為了阻礙抗日武裝過路,還在封鎖溝內灌水,溝頂插滿棗樹枝,這就需要過路人員攜帶鉤子,處理樹枝,選擇合適地點過溝。再次,利用“合法”方式通過封鎖線。要事先準備好日偽軍盤查的口供,應對敵方的詢問。比如,在冀中區過路時,往往打扮為當地小商販、小手工業者、乞丐、農民,以此作為掩護,對于盤查要對答如流,以免引起懷疑。身份與口供一定要符合,不然容易被敵發現破綻,危及安全。
(作者系河北師范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玉倩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河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抗戰時期華北根據地秘密交通網的構建研究”(S20B0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