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艦 洪賀鵬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2307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田海艦(1970—),男,河北易縣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研究;洪賀鵬(1993—),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
[摘要]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科學理解和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從深刻理解其內涵實質、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自覺承擔傳承弘揚的主體使命三個方面進行深入闡析。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體使命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4)06-0030-05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1]32。我國歷史五千多年的綿延發展,形成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對本國傳統文化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直接關乎國家現代化的實現[2]。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從民族精神理念、國家戰略資源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的維度,對待、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供深厚的精神資源。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43。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國夢”,必須科學理解和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雙創”)。
一、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實質
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發憤圖強,齊心協力締造了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給予中華民族發展強大的精神動力,給予人類文明無法泯滅的歷史貢獻[4]。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解決主體與客體關系的理念,并由此構筑了中國人所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身過程中形成的獨立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價值體系。
從基本內涵的層面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闡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中,所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3]18等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宇宙、天下、社會、道德的總的看法,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
從歷史創造與現代意義結合的維度看,能夠推動歷史發展,并且仍對當今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和積極價值的中華傳統文化,即可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體現著中國社會與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具有激發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和自信、強大生機和活力等特點和功能。
從精神實質的視角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與魂,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精義所在。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發展進程中,在中國精神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正向影響,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可以推動社會與民族的發展,重點表現在精神文化維度。簡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對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對當前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精神文化。譬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同、大公無私的崇高追求,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待人理念,以和為貴、崇尚中庸的和諧觀念等,均為寶貴的思想財富,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從歷史作用的視閾來看,中華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繼承與發展的綿延不絕,對產生與維持中華民族統一的政治格局,對產生與穩定多民族和諧相處的大環境,對產生與充實民族精神內涵,對激發中華民族愛國情懷、抵御外國侵略,對推進社會歷史發展、國家穩定持續進步,均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代代相傳、蓬勃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5]。
從現實的向度來看,今天的中國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的傳承與進步,當今文化的發展亦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亦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文化根基、靈魂與精神歸宿,更是其綿延不絕、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治國理政的極為重要的精神滋養,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不可少的思想力量,是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與獨特優勢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包涵了處理當前世界難題不可或缺的智慧啟迪和思想借鑒。有學者認為,“多維厚重的中華人文精神超越了單維度、平面化的西方啟蒙理性與功利主義,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著深長久遠的價值,對西方近代文化的缺失有補偏救弊之功”[6]。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也對處理當前人類面臨的難題有重要價值[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歷經磨難又不斷浴火重生,均得益于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7]。新時代新征程上,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我國是有著數千年歷史和文化積淀的文明古國,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與社會發展所做的巨大貢獻舉世矚目。如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奮斗不息理念;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風尚;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等,都是我們民族思想文化的精華。
然而,自近代以來,中國的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一步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被法國拿破侖喻為“睡獅”的中國,經過不懈抗爭,終于在各種歷史合力作用下猛醒過來。俄國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救國”[8]707。中國共產黨人采取科學的文化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克服盲目復古、全盤西化等錯誤主張,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創造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加需要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誠如毛澤東所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份珍貴的遺產。”[8]534中華文化如果失去了我們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是不會有地位和前途的。
正是在歷史的比較與鑒別中,我們才真正了解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方向、重視中國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著數千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史,以史觀今是考察新時代中國的關鍵維度。不知悉中國的發展史與文明史,特別是不知悉1840年以來中國的發展史與文明史,就無法完整洞察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現狀,無法準確理解當前中國人民的遠大抱負與理想,無法真正明白中國人民的道路選擇[9]。當今中國不是斷代的中國,而是數千年歷史綿延發展的中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全方位探究中國發展史與文化史,尤其“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10],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數千年連綿不絕、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持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黨百年奮斗征程中吸取精神能量,主動傳承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社會進步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因素,始終堅持創新性發展,把現代內涵與民族精神相結合,注重打造新時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發憤圖強的精神力量與和諧融洽的精神紐帶,煥發中華民族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努力構建中國精神價值體系,為人民提供精神向導[1]18。
縱觀傳統文化發展史,不難看出,由于受到社會發展水平、人類認知能力、政治發展模式的限制與影響,無法避免殘留與時代發展潮流不相符合的糟粕和消極成分。對此,人們在研習、探究、運用傳統文化時,務必堅持古為今用、吐故納新,切勿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務必堅持辯證法精神,批判地繼承與弘揚,努力實現“雙創”,讓其與時代發展需求相吻合,與當前文化和諧共生,一起擔負以文化人的時代使命[11]313。在這里,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12]。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涉及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又涉及如何看待其中的一些具體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問題。自近代以來,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但無論怎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雙創”,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客觀地加以具體地、歷史地考察,分辨出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不符合時代的需要,既要充分認識到其對歷史和現實中國的積極作用和進步意義,又要鑒別其中存在的消極成分及其與當代中國社會不相適應的地方。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提出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表明,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有獨一無二的價值體系[13]170。應加大力度發掘與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底蘊和當今文化相融合,要推動中華文明“雙創”,激發它的生命力[11]340。無論哪種文明均為該國家與民族精神血脈的傳承,不僅要一脈相承、世代維護,更要革故鼎新、開拓創新。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將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促進中華文明“雙創”,激發其內在動力,使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底蘊和當今文化相融合,使珍藏的文物、陳列的遺產、印刻的古文字與世界文明一起,給予人類歷史發展以正確的精神引導與強大的思想力量[14]。但是,“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雙創”工作[13]164。牢記歷史方可繼往開來,勇于傳承方可革故鼎新。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與民族綿延不斷的“根”與“魂”,應“善于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時代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11]313。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闡釋,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提供了正確指引。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和“辯證的綜合創造”方法。應該看到,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確蘊含了人類文明中大量普遍性的積極因素與思想精髓,體現了人類的價值共識,其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合理內核和元素,能夠給予時代精神的內涵,從而實現創造性轉化;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是封建社會最為基礎的價值理念,究其實質而言,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保障封建等級制度,其精神本質蘊藏了許多與時代不符、阻礙社會發展的理念,如儒家學說中的“三綱”“三從四德”“官本位”等封建禮教和等級思想,道家學說中的“無為”“貴柔”“守拙”等思想,法家學說中的“尊君”、權術等思想,平均主義、“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陳陳相因、不思進取、抱殘守缺、缺乏創新的理念,自由懶散、不重效率的理念,缺乏主體意識、習慣于順從和依賴的觀念。毛澤東同志指出,對這類東西應如對食物一樣,要首先經過消化、分解,爾后“吸取精華,去其糟粕”[15]。對傳統文化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自覺揚棄,既取其精華又去其糟粕,既植根于中華文化土壤又汲取世界文化的營養。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必須處理好民族性與世界性、先進性與大眾性、現實性與超越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傳承性與創新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必須批判全盤西化、“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復古主義等思潮;必須增強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責任;必須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宣傳,將其有機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融入日常生活。
三、自覺承擔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使命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是中國共產黨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使命和歷史責任。縱觀中國近代史,不難發現對傳統文化的徹底批判,并未產生文化自信,而是導致全盤西化的局面與中國文化主體性的丟棄和迷失。由于否定自身民族文化,使得在面對西方文化時,迷失了自我,同時再無話語權可言。十月革命,讓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視野。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發展,中華文化主體性也逐漸回歸。毛澤東指出,自五四運動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登上歷史舞臺,使中國大地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他們憑借全新的面貌與武器,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拉開戰勢,向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等腐朽落后的文化發起猛烈攻擊[8]397。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毛澤東認為,文化不僅反映政治、政治斗爭,也指導政治、經濟斗爭[16],倘若不發展文化,我們的經濟、政治、軍事都要受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不畏強敵勇往直前誓死捍衛國家領土,以鮮血證明自己,激起強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在艱難困苦的抗日戰爭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錘煉,并伴隨戰爭的結束以及新中國的成立到達高潮。民族尊嚴的重獲與民族力量的增強,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實質原因。換言之,中華民族精神煥發出蓬勃動力,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以此出發,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從未動搖,從而實質性地捍衛了祖國領土與優秀傳統文化。
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隨著中國共產黨對國情認識和把握的逐步深化,在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上也逐步成熟。在我們黨成立早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采用的是革命思維和行為下的激烈批判方式。新中國成立后,主要采用的是執政思維和行為下的理性對待方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主要采用的是創造性繼承與發展的方式。這樣一個歷史進程,既反映了時代主題的轉換和中心任務的變化對黨的深刻影響,又體現了我們黨思想認識的不斷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采取科學態度,辯證地繼承與弘揚,就本質和總體而言,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歷史的結論已經證明,唯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延續與革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代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的“兩個先鋒隊”性質,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能夠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踴躍提議者與發揚者。必須加以指出的是,它絕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因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辯證分析態度,目的是使傳統文化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所用,是為了解決“中國問題”。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是簡單機械地弘揚傳統文化,而是以堅持、豐富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立足點,并把它置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沃土上,以獲得數千年中華文明長期且深刻的浸潤,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會盲目順從,而是以現實國情、民族大義為標尺,以謙虛的態度向其他各國學習,真真切切地將各國優秀的文化結晶納入自身文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起,不僅領航與踐行先進文化,同時也宣傳與推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1]35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文化使命”“文化創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雙創”,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價值遵循和行動指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1).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5-10-15(1).
[6]郭齊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與基礎[N].光明日報,2014-04-02(13).
[7]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2).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習近平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EB/OL].(2015-08-23)[2024-03-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61.htm.
[10]習近平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EB/OL].(2019-01-03)[2024-03-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03/c_1123942672.htm.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203.
[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4]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EB/OL].(2014-03-28)[2024-03-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8/c1024-24758504-2.html.
[15]常樂.論毛澤東的“文化揚棄論”[J].哲學研究,1994(2):3-10.
[16]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110.
責任編輯: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