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 陳仰林
摘 要:與傳統的直接教學相比,問題式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和討論來建構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問題式教學的關鍵在于設計富有挑戰性、具體詳細和啟發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推動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學會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學習效果。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問題式教學可以通過設計精心策劃的問題情境和任務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歷史事件的探究和分析,促進他們形成系統性的歷史認知結構。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式教學;目標;問題;合作
問題式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源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建構知識過程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學習者通過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斷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促進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應用。問題式教學側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過程,倡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
能力。
一、提出目標
在開展問題式教學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包括: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培養歷史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問題式教學策略有助于實現這些目標,通過問題引導和探究,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在準備教學之前,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等。這些目標應該具體、明確,并且符合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首先是知識層面,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內容,包括歷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其次是能力層面,強調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等;最后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注重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其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的目標為例:
(一)通過對比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權并立地圖,理解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并繪制時間軸,培養時空觀念。
(二)能夠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角度,分析宋元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出現的新變化,落實唯物史觀。
(三)通過史料分析,了解遼夏金元的制度建設并分析其特點,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并培養家國情懷。
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制定具體的學習任務,例如讓學生閱讀某一段歷史文獻、完成一份歷史調查報告、制作一個歷史時間軸等。這些任務應該具有針對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定學習目標,例如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訂學習計劃,確定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點和技能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問題式教學策略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展示歷史圖片、播放相關視頻等方式,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探究總是以問題開始,而又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中得以延續。[1]”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能會面臨各種問題情境。首先,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不高,可能出現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教師需要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和案例,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其次,歷史知識繁雜,學生可能會出現記憶困難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梳理知識脈絡,引導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歷史事件。另外,歷史課程內容晦澀復雜,學生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故事,將抽象的歷史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輕松理解。最后,歷史課堂上可能會出現學生觀點不一致、爭執不斷的情況。
在教學實踐中,情境并不是單一的,相反,要根據教學需要而靈活運用各種情境。如通過引入歷史事件或人物,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又如,通過將歷史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歷史背景對現實的影響。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第14課《清朝的鼎盛與危機》中的情境為例,教師利用課件播放《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上朝的視頻,呈現皇帝批閱的奏折圖片,由此引出“康乾盛世”的主題,那么,這一時期君主專制體制是如何強化的呢?由此引出問題展開探究。
三、提出核心問題
在創設問題情境之后,教師需要提出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問題式教學的核心是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問題的質量至關重要。[2]”核心問題應該是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核心問題的提出應該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以確保問題的有效性。實施問題式教學,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讓學生參與探究,相應地,在一個單元、一個章節或一個課時中,學生更多需要解決的是和目標高度一致的核心問題,通過對核心問題的解決而達成學習目標,理解歷史知識。
以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中的核心問題為例,本課通過對明清經濟發展與局限、思想領域的變化、小說與戲曲、科技四個子目的闡述,幫助學生理解明清社會經濟、文化與社會轉型的關系。在教學中,結合《耕織圖·耙耨》和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引出問題“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如何”,引導學生從農業、手工業、商業方面展開探究,在此基礎上由《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引出“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局限所在”的問題,從制度、經濟結構和思想觀念方面展開探究。引導學生談談陸王心學的主張并引出“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有何表現”的問題,從經濟過渡到文化的探究。如此,借助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避免“滿堂問”現象。
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在提出核心問題之后,學生應該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相關資料、指導閱讀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核心問題的背景和相關信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分析問題。同時,教師也應該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確保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并解決問題。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首先,學生要在目標的引導下自主閱讀教材,嘗試理解歷史事件、人物等。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的自學為例,在自主學習環節,要能初步把握時間軸,初步記憶。如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等,要通過閱讀教材梳理時間軸,初步記憶。在自學中,對每個事件要學會通過列表方式進行整理,如西夏的概況,包括起源、建立政權的時間、建立者、都城、主要制度、滅亡時間等。
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應該做好筆記,記錄重要的知識點和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復習時更好地回憶和理解所學內容,同時也可以方便以后查閱。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應該積極提出問題,及時解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這樣可以幫助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
五、小組合作討論
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之后,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用問題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讓學生由傳統的知識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和構建者,在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發展歷史核心素養。[3]”實施問題式教學,問題是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的關鍵。正如上文所述,在探究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采用核心問題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為例,本課設立了三個子目,隋朝興亡,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三個子目按照時間順序呈現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將隋唐五代十國政權興衰更替的歷史脈絡勾勒出來,并對隋唐五代十國政權更替的前因后果做了必要闡述。本次課堂中交流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即大運河的作用,唐朝的民族政策與對外政策,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交往的方式,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意義,對當今民族政策的啟示,隋唐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主要原因。在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問題從多個角度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隋唐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主要原因,有的學生從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制度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從民族政策方面發表意見,還有從大運河的開鑿方面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此,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并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歷史,獲得對歷史知識的感悟。
小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加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同時,小組討論還可以幫助學生將歷史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六、全班分享與交流
在小組討論之后,可以進行全班分享和交流。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全班同學分享,同時也可以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問題探究模式使學生在問題中進行探究學習,在主動探究中獲取知識。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4]”全班分享和交流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增強他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全班交流分享。首先,請每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介紹他們的討論結果和觀點。然后,結合教學中的某個事件或人物等展開辯論活動。
全班分享與交流是問題式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組內交流只是在組內成員間交流,全班交流則是讓全體成員共同交流。該過程主要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分享,即小組通過討論和交流獲得了什么收獲。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的分享中,小組分享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包括:①政策開明包容;②措施靈活多樣;③以“和”為主;④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內容較為完整,且精練,分享到全班。二是交流,是指小組內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或不夠全面,尚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則可提出來全班交流。如在本次教學中,對唐朝盛世局面的辯證認識,有的學生就認為,唐朝的興盛并不是絕對的,和統治階級相比,廣大人民的生活依然困苦,負擔沉重,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當然,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觀點。
七、總結與反饋
在全班分享和交流之后,教師需要對問題進行總結和反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觀點和看法進行梳理和評價,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同時,教師也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如在《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學中,有的學生認為唐朝的安定不會一成不變,歷史總在螺旋中前進。的確,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這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憑借“盛世”的積累大肆揮霍,大興土木,奢侈腐敗,從而消耗了國力,導致混亂并最終使國家衰敗,唐朝由盛轉衰。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是要幫助學生總結當次課堂的知識點,二是要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教師不能脫離學生群體之外,讓學生討論問題而置之不理。
首先,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次課堂的知識點。在該環節一般采用思維導圖、列表等方式引導學生總結。如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演變歷程、運行機制、特點及影響,引導學生采用列表方式歸納。其次,必要的講解也不可或缺。如唐朝兩稅法的影響,不僅簡化稅收明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教師要通過精講的方式突出該知識點。
八、練習及拓展
為了鞏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進行一定的練習和拓展。“在課程視域下,作業不是教學的補充,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環節。[5]”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材料或問題,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以檢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以拓寬他們的視野和知識面。練習及拓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首先,當堂檢測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測試方式如口頭問答、課堂書面作業、小組討論、學生自主總結、課堂測試等。其次,可采用情景劇、考察等活動方式作為拓展,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一些歷史情景劇,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同時也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結束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問題式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采用問題式教學,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魏云.問題鏈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36):35-37.
[2]于金瑤.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研究[J].教師,2023(30):45-47.
[3]吳永永.談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3(24):120-122.
[4]汪光鵬.高中歷史課堂中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智慧,2019(33):84.
[5]雷勇軍.高中歷史有效作業設計的標準建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