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
新年快到了,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準備著元旦晚會的節目,都想在同學面前露一手。然而,連續幾天,我發現雨欣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心事重重。
雨欣的家境較為貧困,難道是她家里發生了什么變故?帶著疑問,我撥通了雨欣媽媽的電話,卻沒有找到答案。究竟是什么讓她如此郁郁寡歡呢?班長送來的元旦晚會節目單讓我找到了原因:全班五十多個孩子,唯獨雨欣沒有節目!看著孩子們三三兩兩排練的熱鬧場面,我體會到了雨欣的孤獨:熱鬧是別人的,她仿佛是個局外人。
我想起了雨欣周記中的一段話:“我想自由地飛翔,卻發現翅膀如此乏力……”我有了一個判斷:她是為沒有才藝,不能在晚會上表演而發愁。“我一定得幫幫她!”
那天下午,雨欣來辦公室交作業,我笑著對她說:“雨欣,有個事你幫我出出主意吧!”她不解地看著我,顯得很拘謹。“同學們讓我在元旦晚會上表演一個節目,可我除了會教英語,也沒什么才藝。唉,我正為這事發愁呢!”相同的苦惱一下子拉近了我與她的距離,她放松了一些。
“雨欣,我表演一個什么節目好呢?”
“您……您就唱首歌吧……”
“好呀!要不,你陪我一起唱首歌吧?”
“不!不!不!我……我不會唱歌,別影響您發揮……”
“沒關系呀,其實唱歌也不是老師的強項。我們可以從零開始學,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那好吧!”她勉強答應了。
“好,那我們就秘密訓練,到時候給同學們一個驚喜,好不好?”
“嗯!”她點了點頭。
選哪首歌好呢?她需要的是支持與信任,是打動她心靈的溫情和理解。我想到了《天使的翅膀》,溫暖的歌詞,簡單的旋律,再適合不過了。我將歌詞打印出來,把伴奏音樂下載到了手機上,每天和她在約定的地點練習。雖然我們經常忘詞、跑調,但我們總是相視一笑,重新再來。
元旦晚會如期而至,我和雨欣一起唱:“相信你還在這里,從不曾離去,我的愛像天使守護你。”唱著唱著,有同學加入進來,一個、兩個……最后,全班同學一起合唱,把晚會氣氛推向了高潮。歌聲里,雨欣分明感受到了同學們和老師的關愛、集體的溫暖。她的眼睛濕潤了。
元旦晚會后,雨欣的臉上多了自信的笑容。
寒假過后,因為疫情,大家在家中上網課。同學們有的焦慮,有的擔憂,我感到大家有點兒壓抑。于是,一天上課前,我笑著對同學們說:“咱們一起唱首歌吧,用歌聲為自己加油,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重返校園。”
“好!”我的提議得到了同學們的響應。
“唱什么歌呢?”
“《天使的翅膀》。”有同學說。
“那誰來起頭呢?”
“雨欣——”大家幾乎異口同聲地說。
這一次,雨欣沒有推辭:“感謝同學們的信任!我們班是一個溫暖的集體,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我們需要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希望這首歌能帶給大家力量和溫暖!”這一次,盡管她依然有些跑調,但歌聲竟是那樣動聽!同學們也加入了合唱,歌聲從同學們遠在長陽、秭歸、五峰等地的家中響起,飛躍了一棟棟大樓,匯成了一股暖流,溫暖了每個人的心田!
畢業后,雨欣給我發來了這樣一段微信:“老師,您還記得嗎?高一元旦晚會,沒有節目的我本來只能默默地躲在角落里,是您陪我一起唱了一首《天使的翅膀》,給了我勇氣和力量。上網課時,我們全班又合唱了這首歌。在那個有些寒冷的春天,我們感受到了溫暖。”(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