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琳
筆者通過觀察幼兒園生活活動實施情況,發現目前并未真正做到從幼兒自主性發展需求出發建構以“幼兒為主體”的生活活動,具體表現為:活動組織較隨意,缺乏彈性;活動仍以教師安排為主,幼兒被動參與;活動組織、評價策略單一,教師說教、語言提醒或語言提示偏多,忽視了環境的教育作用。
教師要認識到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
生活活動組織效果與教師對生活活動價值的認識與理解有關。筆者發現,不少教師認為生活活動就是過渡環節,教育價值不高;很多教師認為“流水線作業”更方便管理幼兒,如讓其自主,會變得隨意、無規則;教師對于如何提升幼兒自主能力策略不明,導致生活活動混亂。
筆者認為可通過培訓、教研等活動幫助教師明確生活活動對幼兒自主發展的價值。
彈性安排一日活動
要在生活活動中促進幼兒自主發展,需要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互為保障與促進。
首先,應給予幼兒主動、獨立完成生活活動的機會。研究發現,彈性安排一日活動是幼兒主動、獨立參與生活活動的保證。所以,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要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讓其明確一日活動安排,同時給予幼兒自主選擇和安排的機會。
其次,將一日活動安排化零為整,將生活活動內容與其他環節相融合。在學習、游戲活動中可以幫助幼兒在明確班級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開展生活活動。如:請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喝水、洗手等,提高幼兒自主安排生活的能力。
最后,各環節之間的轉換可以用幼兒喜歡的方式進行,如音樂、鈴聲、倒計時等,也可以讓幼兒參與環節之間轉換的提醒,從而提高幼兒的自主性。例如,小班幼兒的特點是需要教師不斷提醒與引導,環節轉換可用固定的音樂或鈴聲作為提醒;而到了中大班,可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提醒全班同學,提高幼兒自主服務的意識與能力。
發揮生活環境在幼兒自主發展中的作用
創設促進幼兒自主發展的生活活動環境,能充分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價值。主要策略包括以下方面。
制作生活活動各個環節的內容指示、展示牌,對幼兒起到提醒與監督作用。例如:餐點提示牌、喝水記錄板、如廁步驟指示圖,等等。
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各個生活活動的要求,可請幼兒討論、商量,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展示在環境之中。如小班可用照片,中大班則用圖畫等方式表征,創設生活活動的提示板等,幫助幼兒將自主行為、要求內化,提升自主意識。
注重集體氛圍的影響,可以用小組合作、統計討論等方式激勵幼兒保持正確行為。
以觀察分析為依據開展針對性教育
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幼兒開展具體且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自主發展。
追蹤觀察行為,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可行性措施。根據幼兒自主性培養的特點,應對生活能力、自主水平較弱的幼兒開展追蹤觀察,根據每個階段的表現,分析行為背后的原因,同時從教師引導、同伴幫助或者家園配合等角度提出可行的教育策略并付諸實施。一段時間后再觀察,了解教育效果,提出下一步教育計劃或策略。
分析幼兒特點,提出不同年齡段的有效措施。通過對小中大班幼兒的觀察,筆者發現他們對于教師評價和激勵的需求不同,如小班幼兒可能更喜歡教師的語言表揚、肢體接觸(情感表達)與物質獎勵(貼花等)相結合的方式,中大班幼兒集體意識、服務意識越來越強,在對中大班幼兒激勵時,應少使用物質獎勵,給予幼兒更多展現自己、為集體服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