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辰菲

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讓幼兒園的特色課程資源庫不斷充實,對后續活動的開展、幼兒能力的提升產生了積極影響。
積極轉變觀念,調整手工活動方式
教育觀念的轉變,活動方式、活動環境的變化都會對手工活動的開展產生極大影響。傳統的手工活動主要是灌輸式的,大致流程可以概括為:教師示范——幼兒模仿學習——教師評價總結。顯然,這樣的手工活動與新時代的課程游戲觀不符。
1. 觀念的轉變帶動活動方式改變
首先要重塑教師觀,轉變“教授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給幼兒自主思考的空間和自己動手的權利,鼓勵幼兒探究與合作,注重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積極正向的引導激發幼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對手工活動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教師從而要使手工活動由“示范——模仿”轉變為“自主——創新”,讓幼兒在嘗試中不斷探索,在操作中不斷創新,在自主中不斷發展,讓手工活動真正以幼兒為中心。
2. 多元的活動推動手工活動發展
手工活動并非只是讓幼兒完成一個手工作品,我們應該探索出更多元化、多樣性的教學活動模式。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將幼兒手工活動與其他活動目標、內容、方法有機整合,以此促進幼兒發展。手工活動是教育系列化的主要內容,以手工活動為載體,將教育的一個個點串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教育融入活動中,活動即是教育,育人于無形。
3. 新穎的活動環境讓手工活動更有生命力
研究表明,環境對人的創造性具有巨大影響,一成不變的環境很難激發人的創造性。基于各年齡段、各班幼兒的興趣點,幼兒園鼓勵各班結合本班手工特色創設班級環境,包括特色美工區、特色自然角、特色成長園地等。在活動中,不斷對環境進行調整、創建,使環境成為會說話的老師,讓幼兒在環境的影響下更有創造力。當然,不斷更新的環境一定是從幼兒的視角來呈現,將幼兒放在環境創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促進幼兒的創新能力發展。
融入游戲精神,活化手工活動
當游戲精神融入幼兒手工活動中,融入園本課程中,幼兒在邊學邊玩的氛圍中創作,身心更加自由。
1. 游戲精神下的手工活動目的
在游戲背景下,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指引,制訂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創意手工活動總目標,再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情況,分層制訂與其年齡、能力相符的小、中、大課程目標,活動及目標的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推進。如:小班幼兒,重點觀察其在手工活動中的觀察力、注意力、模仿力、好奇心;中班幼兒,重點觀察其控制力、想象力、欣賞力、獨立性、耐力;大班幼兒,重點觀察其自主性、探索性、創造性、合作性、責任心,通過各年齡段分層目標,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選擇適宜的手工課程內容。
2. 游戲精神下的手工活動材料
在游戲背景下,幼兒手工活動中使用的材料更豐富、更開放,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和特點靈活選擇游戲材料和活動內容。同時,幼兒自由自主地對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取舍,保持手工創意活動的熱情。
多平臺展示,亮化手工活動成果
多渠道、多平臺展示幼兒不同年齡段或各類活動中的手工作品,一方面可以增強各年齡層之間的交流互動,另一方面幫助幼兒樹立自信,讓幼兒獲得成就感。
1. 環境創設中展示
除了用幼兒的作品布置教室,還可將幼兒的創意手工作品放在幼兒園的大廳、廊道、樓道、活動室等公共區域展示,讓幼兒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給予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2. 節慶節日中展示
節慶節日活動中,孩子們可以展示自己的創意手工作品。如“六一”兒童節、畢業典禮等,幼兒穿著自己制作的服飾走秀;端午節、中秋節,幼兒動手包粽子、做月餅,最后還能品嘗自己的作品,感受到節日和勞動帶來的雙重喜悅。
3. 特色活動中展示
結合創意手工開展各種特色活動,是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重要部分。例如,在幼兒園的巧手節、愛心義賣等活動中,幼兒在活動中交換創意手工作品,將手工作品義賣后籌得的善款捐助給福利院或貧困地區需要幫助的人,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培養幼兒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的品質。
多維度評價,優化手工活動
通過多維度評價,讓手工活動更系統、更科學、更能彰顯園本特色,也更符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
1. 評價標準更科學
幼兒受年齡、能力等多種因素影響,個體呈現出來的作品肯定會存在差異,這時就需要教師有發現美的眼睛,有科學的兒童觀和課程觀,客觀地看待幼兒的作品。教師對于幼兒作品的評價不能只是單一的“像不像、好不好”,而更應該從幼兒的視角出發,透過幼兒作品及表征讀懂幼兒,看到其中蘊含的思想。
2. 評價方式更開放
自《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實施以來,評價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新的標準,評價的主體也更多元。同時,自評、他評、互評等開放多元的評價方式,能讓幼兒建立自信,更喜愛手工活動。
手工活動的開發應該是序列化的、長遠的,應始終以幼兒的興趣為本。通過教師觀念的轉變、游戲精神的融入、多平臺展示以及多維度評價,不斷促進幼兒創意手工活動的研究,培養出身心自由、心靈手巧、向上生長的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