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能俊
“你們班的同學都提前好幾年學英語,你不努力怎么行?”
“中學的學習特別緊張,每月都會考試、排名,你在小學一定要打好基礎。”
“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能考上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嗎?”
……
這些是父母為了督促孩子用心學習時掛在嘴邊的話,我偶爾也會不經意間說兩句。一次,我的女兒出去玩兒,一玩就是大半天,回家吃飯時還念叨著“吃完飯我還想出去玩兒……”我忍不住板著臉教訓她:“作業做完了嗎?這樣玩下去有意思嗎?要玩多久才算盡興?你知道你的同學都在做什么嗎?……”一通訓斥,女兒的眼淚當場就涌了出來。冷靜后,我知道其實是自己焦慮了。
父母當然有責任引導孩子,但不必向他們傳遞焦慮。艾瑞咨詢發布的《2019年成長焦慮白皮書》顯示,91.5%的中國父母對孩子各方面的問題感到焦慮;80后“二胎”焦慮處于較高水平,90后則更加夸張,早早就為孩子贏在起跑線做足了準備。顯而易見,很多父母在親子關系中扮演著最大的“焦慮制造者”的角色。
父母焦慮,面對孩子的淘氣、過失或不足時便會失去耐心,以洶涌的情緒代替理性思考,在聲色俱厲的吼叫或責罰中強使孩子就范。這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后讓母親“變臉”——換成沒有表情的臉。孩子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但母親毫無反應;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與自己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最后孩子開始崩潰哭泣。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
父母僅僅只是面無表情,為什么會對孩子產生如此大的影響?父母的臉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他們從這面鏡子里判斷自己的重要性,尋找安全感。他們看到嚴肅、不耐煩甚至憤怒的表情時,大腦就會處于高度戒備狀態,進入“戰或逃”的思維模式。焦慮的父母更容易養育出焦慮的孩子,而焦慮恰恰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致命殺手”。
因此,我們不要做焦慮的父母。放下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放下與人攀比的心態,放下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更堅強、更有格局,這才是養育的主打課程。
父母應該向孩子傳遞什么呢?
傳遞愛
加拿大一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把32只已經做了母親的老鼠分成兩組,一組的特點是對孩子的護理特別精心,經常舔小老鼠的毛皮,另一組除了喂食外對孩子的態度漠然。為了把遺傳因素排除在外,研究人員把母親的孩子偷偷換掉,這樣“養子”同母親就沒有血緣關系了。兩個組的幼鼠在生長過程中接受了一系列測試,結果顯示:受母親關愛的幼鼠比受冷落的幼鼠更能應對緊張和意外問題,它們更加勇敢,活動能力也更強。研究人員對這些受到關愛的幼鼠大腦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在負責記憶和學習的部位,這些幼鼠的神經通路之間的聯系明顯增多。他們認為,這一結果也適用于人類。
上學期期末,女兒第一次經歷學校統一考試。她顯得很緊張,考試前的那幾天早上睜開眼睛的第一句話就是:“爸爸,你能不能讓命題老師把題目出簡單點?”一開始我并沒有在意,直到她連續問了幾次,我才開始留意。我知道,這是“考試焦慮癥”,便非常鄭重地告訴她:“不管考得怎樣,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哪怕你是全班最后一名。”然后用力地抱了抱她。從這以后,她就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當孩子被消極情緒困住時,我們首先要亮出愛的底牌。
傳遞關切與解決問題的思路
女兒“沒玩好”被我訓斥后,我冷靜下來覺得不妥,便主動與她交流:“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一直沒好好玩過?”她抹著眼淚點點頭。我握著她的手,說:“是的,這學期你確實挺辛苦。因為要參加機器人比賽,又有籃球課,你玩耍的時間被大塊占用了。這樣吧,下個星期六我們什么都不做,爸爸陪你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女兒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之后,我們花了一點時間討論“怎么安排時間才能保證學習與玩耍兩不誤”的問題,這樣,一場沖突就演變成了學習的過程。反思整個事情經過,我領悟到: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向父母發出了某種信號,告訴父母他們現在需要什么、缺少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才能接收到這種信號。
傳遞“自我決定”的掌握感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還需要向他們傳遞信心和勇氣,讓他們成為問題解決者。
女兒從同學那里得到了一些剛孵出來的小蠶。她告訴我,小區旁邊的小山上有一棵桑樹,前幾年她去摘過桑葉。我們跑過去一看,進入小山的大門緊鎖著,四周圍著鐵柵欄。我說算了吧,女兒說可以從鐵柵欄上翻進去,我嚇唬她:翻的過程中手被扎傷了怎么辦?進去之后遇到蛇怎么辦?樹太高摘不到桑葉怎么辦?……我們怏怏地往回走,走了一小段路,女兒突然停下來,很堅決地說:“爸爸,為了救小蠶的命,我要翻進去。我不怕你說的那些‘怎么辦,你可以不進去。”我被她震住了,稍微猶豫了一下,二話不說就拉著她往回走。過了一會兒,她拿著一把桑葉出來,興奮地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冒險!”我相信,在那一刻,女兒獲得了掌握局面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像一劑疫苗,幫她今后免于遭受壓力的不利影響。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最好不要剝奪孩子學習如何在困難條件下處理問題的機會,支持他們做出決定并采取行動。如此,他們才會有一顆勇敢的心。
當然,給予孩子信心并不等于一味鼓勵,或者在孩子獲得成功時把他們捧得高高的。女兒在學業上表現良好時,我極少說:“你真棒,繼續努力,相信你會做得更好!”我會適時地告訴她,努力的確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收獲好的結果;我還會告訴她,這個世界上有一類人,無論我們怎么努力就是超不過他,所以不要與別人比優秀,要和自己比進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同時接納自己的不足,這樣能幫助他們獲得“自我決定”的掌握感。
有人說,焦慮的父母走在孩子前面,聰明的父母走在孩子后面。那就讓我們做走在孩子身后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