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益群
這個學期,學校將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整合。經過兩周的磨合,大家能和睦相處,但我總覺得班級缺少“靈魂”。于是,我想“煮一鍋湯”。
“同學們,石頭能用來干什么?”我問。
“可以做湯啊。”小軒脫口而出。
“哇,你有讀心術嗎?”答案出乎我的意料。
學生用手指指屏幕。原來,我剛才搜索《石頭湯》視頻時忘了切換頁面,露餡了。
“老師,石頭湯怎么做?為什么要做石頭湯?”沒等我開口,學生把我想問的問題“搶問”了。
小慕的大嗓門響起:“那還不簡單,把石頭和水放鍋里,點火,不就是石頭湯了嗎?”
“哈哈哈。”教室里一陣歡笑。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石頭湯的故事。”我開始放視頻。這是一個歐洲的民間故事:許多年前,有3個士兵。他們又餓又累,來到一個小村莊,但是村民們把食物都藏起來了。一個士兵說:“我將告訴你們如何用石頭做湯。”村民們很好奇。一位村民拿出一口鍋,盛上水后把它放在火上。士兵投進了一塊石頭,然后說:“如果能加一點鹽和一些洋蔥就更好了!”一位村民跳起來說:“真幸運!我剛好有一些鹽和洋蔥。”她拿了一些鹽和洋蔥來。隨后,村民們又拿出了胡蘿卜、番茄、牛肉等。他們把食物放進大鍋里,興奮地坐下來,等著享用石頭湯……第二天早上,村民們拿著村里最好的面包和奶酪給士兵,說:“感謝你們,這是我們喝過的最美味的湯。”
孩子們一邊看視頻一邊不時地發出“哦”的聲音。“同學們,士兵做出這么美味的石頭湯,秘訣是什么?”在孩子們若有所思、意猶未盡時,我提出問題。
“原本大家都缺物資,但是共享物資后,結果就會不一樣。”班長小亮舉手發言。
“對,大家共享就可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很好。”我補充。
“要團結。”小偉言簡意賅。
“不能自私,如果大家都不想拿出自己的東西,也不會有石頭湯。”語文科代表小雯回答。
“每個人貢獻一點,集體的力量就會很大。”小新繼續解讀。
“要學會共享共富。”小施的話音剛落,全班哄堂大笑。
“我覺得大家要善良,沒有善良就沒有第一位村民拿出的大鍋。”第一個想到往鍋里放石頭的小慕從鍋說起。
“要收獲幸福就要付出,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村民們付出了原料,收獲了美味。”
“幫助別人,實際上也是在幫助自己。”
大家從不同角度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同學們,老師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我覺得效果差不多了。
“老師,你就是那塊石頭。”小盛的回答出乎意料。
“對,我就是那塊帶有天然氣息的石頭,原本毫無味道,有了大家的加入,班級才能‘有滋有味。我們班的每一位同學都各有所長,只有大家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就像每個人拿出自己的調料和食材,整鍋湯才能真正鮮美可口。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融合在一起,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可以嗎?”我突然有些激動,一口氣說了這么多。
“老師還是燒石頭湯的火。”“不對,老師也可以是鍋。”孩子們的腦洞大開。
只要能給大家煮上一鍋美味可口的湯,我愿意是石頭、是火、是鍋。(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