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穎
[摘 要]微寫作訓練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技能。文章以初中語文微寫作訓練為研究對象,在簡介微寫作的“外觀”與“力量”的基礎上,探討在緊湊的時間里,如何通過微寫作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微寫作;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實施步驟;影響因素;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5-0020-03
作文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現階段,部分學生閱讀量少,生活經歷不豐富,缺乏觀察生活的自覺性。學生的作文內容枯燥、語言乏味,學生寫作文的熱情不高、作文水平提升緩慢等問題亟待解決。微寫作作為一種新穎的寫作形式越來越受到關注。初中語文微寫作訓練的目標是通過短小精悍的寫作練習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微寫作概述
微寫作在日常生活中最初對應的是在微博、QQ空間等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通常,其篇幅較短,但主題鮮明、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今,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廣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上,都有微寫作的影子。
以下具體論述針對初中學生的語文微寫作訓練。相較于傳統的寫作,微寫作無須展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從一個微小的起點出發,創作一段具有高度目標性的內容。微寫作的字數少,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因此,應積極倡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微寫作訓練,將微寫作與傳統寫作以及教育目標結合起來,以指導學生更有效地闡述自我觀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一)微寫作的“外觀”
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微寫作并不是一個新穎的概念。在過去的寫作課程里,學生的隨筆練習和片段作文等都可視為微寫作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將家校聯系表的填寫、日常反思的記錄、學生的一天體驗分享等當作微寫作。
通常,微寫作的字數要控制在200個字以內。這對學生的創作提出了挑戰,就像寫作界的“極限競賽”一樣。要想使自身的觀點更加鮮活有力,學生就要用精練的語言來闡述。
另外,微寫作的主題清晰、形態多樣。“微”并非僅僅指形式,還指其內涵豐富。
微寫作覆蓋的訓練多樣化。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微寫作訓練來解決學生的寫作問題。
(二)微寫作的“力量”
學生語言表達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寫作訓練。然而,傳統的寫作訓練依賴于專門的寫作課程等,相比之下,微寫作訓練的應用場景更多元化。比如,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結束前安排簡單的微寫作訓練。這樣一來,學生的寫作實踐機會便大大增加,同時簡短的形式又可以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從而能夠盡情發揮。
傳統的寫作訓練在主題選擇和素材使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限制。微寫作訓練可以與最新的語文教學資源相融合,緊跟時事熱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日常經驗挑選微寫作主題,并利用與主題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創作領域。
二、初中語文微寫作訓練實踐探索
(一)指導策略
在微寫作訓練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指導策略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針對這一情況,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三種指導策略。
首先是個性化輔導策略。通過了解和分析學生個體的差異,并結合實際的寫作情況,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微寫作訓練計劃,以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提升寫作水平。
其次是多模式教學策略。通過應用多媒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等,幫助學生在微寫作中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最后是示范引導策略。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通過展示精彩的范文,并和學生一起分析范文的寫作技巧等,引導學生在模仿中提升,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興趣,進而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
(二)關鍵環節
微寫作訓練包括以下幾個關鍵環節:主題確定、寫作形式選擇、寫作時間安排、作品評價。
1.主題確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經驗確定主題,可以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主題,也可以給出一些啟發性的主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靈感。
2.寫作形式選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課堂教學需要,選擇不同的寫作形式。比如,可以布置短文寫作、日記寫作、情景寫作等不同類型的寫作,以滿足不同寫作技能的訓練需求。
3.寫作時間安排。教師需要精心規劃寫作時間,既要保證寫作時間充足,又要避免寫作時間過長引起學生疲勞。一般而言,應根據具體的寫作任務和學生的寫作能力合理分配寫作時間。
4.作品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寫作任務設置相應的評價標準,通過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及時給予學生反饋,激勵學生在寫作中不斷進步。
三、初中語文微寫作訓練效果分析
(一)影響因素分析
初中語文微寫作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分析影響因素可以給教師的實踐提供建議和指導,進而提高微寫作訓練的實際效果。
首先是教師因素。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等會直接影響到微寫作訓練的實施和效果。教師若能有意識地提高專業素養,并致力實現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以及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和其創造力能力的激發,則定能有效開展微寫作訓練。
其次是學生因素。一方面,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水平、寫作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會直接影響到微寫作訓練的實施和效果。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寫作自覺性,以及關注和改進寫作細節的意識,也會對微寫作訓練的實施和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再次是課堂氛圍和教學資源因素。課堂氛圍的活躍程度、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等會直接影響到微寫作訓練的有效性。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充足的教學資源有利于微寫作訓練作用的發揮。
最后是家庭和社會環境因素。家長對學生寫作的關注和支持程度、社會對語文素養的重視程度,以及社會文化氛圍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意識,進而影響微寫作訓練的實施和效果。
(二)效果評估
初中語文微寫作訓練效果的評估至關重要。筆者所在研究小組基于學生的實際寫作表現,通過量化分析和定性評價,對微寫作訓練的實際效果進行評估,并得出結論。
我們采用了多種評估方法。我們通過對學生作品的定量分析,如對詞匯量、句子結構形式、段落銜接性等指標進行統計,評估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我們還進行了定性分析,結合寫作內容和表達方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行綜合評估。
為了確保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我們采用了“雙盲”評估的方法,邀請了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有專業背景的語文教師進行獨立評分。此外,我們還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微寫作訓練的認知和感受等。
通過對評估數據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微寫作訓練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學生在詞語運用、表達解釋、邏輯推理等方面均有明顯進步。同時,學生對微寫作訓練的認知和反饋也表明,他們對自身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著自覺的認知和體驗。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敘事篇目。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篇目的時候,可以開展敘事型微寫作訓練,以協助學生熟練運用記敘文“六要素”和基礎的敘事創作技巧。如在朱自清《背影》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解析“望父購橘”這一片段,以使學生掌握作者在這一片段中采用的肖像描寫和動作描寫這兩種寫作技巧。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并寫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
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敘事型微寫作訓練,學生的敘事技能會得到提升。教師可以對敘事型微寫作訓練進行升級,即讓學生在敘事完畢之后,再寫一寫對相關事件的評論或感受。前文提及的“‘微指內涵豐富”就體現在此。
筆者依據上述方法進行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黃同學的這篇《觀察周記》就是最好的表現。
觀察周記
這周星期三的上午,班主任給我們看了幾個演講視頻。其中劉媛媛選手的演講令我記憶深刻。她演講的題目叫《年輕人能為社會做什么》。
這位年輕的女孩說,她是讀法學的,教授們在上課時總會說:“恪守規矩的老實人總是碌碌無為。”對此,她并不怎么認同。她說,總有一天我們會為生活而忙碌,但就算我們沒有時間去為社會做什么,我們也不能變壞。
聽了她的演講,我很感動。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棟梁,但這并不代表只有成為棟梁才有生命的價值,即使我們很平庸,但我們的品格還在;我們不能讓社會變好,但也絕不能讓它變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我們做了一次違背良心的事,下一次再做時就會覺得無所謂了,借口也多了。可以說,我們一旦做了壞事,良心就消失了。這個“不要變壞”,是在告訴我們要堅守本心。
簡而言之,將微寫作訓練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多樣的語言技巧和使用語言資源的環境,還可以進一步擴大寫作教學的范圍,持續完善語文寫作課程的組織架構。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深入了解微寫作的指導方法,深度探索并解讀教材,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等為基礎挑選微寫作素材、主題,進一步完善評估機制,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寫作技能的提升。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初中語文教學中微寫作訓練的頻率和難度應逐步提高。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寫作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享受寫作的快樂。
微寫作訓練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深入的探討與實踐。初中語文教師宜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從而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更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 參?? 考?? 文?? 獻?? ]
[1]? 吳淑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微寫作”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2(33):6-8.
[2]? 劉學菲.初中小情境語文微寫作單元教學策略探析[J].教育藝術,2022(10):29.
[3]? 張建輝.初中小情境語文微寫作單元教學的踐行[J].教育藝術,2022(10):75.
[4]? 劉曉琴.創設教學情境,實現有效教學:談情景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10):142-143.
[5]? 王芳.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如何植入情境教學模式[J].新課程(下),2017(6):195.
[6]? 王克選.情景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1):148-149.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