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 要]審美創造素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是初中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課標要求充分挖掘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元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要重視并加強審美教育。文章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視角出發,先分析培養審美創造素養的意義和必要性,后指出培養審美創造素養的路徑,希望能對初中學生審美創造素養的培養有所啟發。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創造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3-0017-03
在語文學科中,審美教育是陶冶情操、凈化靈魂、促使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也是培養學生審美創造素養的重要手段。初中語文教學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語文閱讀是發現美、闡述美、宣傳美的重要路徑。因此,要利用好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計劃地開展審美教育,以培養學生熱愛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審美創造素養的意義和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關于審美的意義,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樣,美才能成為真正的美,美才會放射出奪目的光輝。”語文教學兼具美育、智育的功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的審美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心理結構尤其是審美心理結構、倫理結構與智力結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明智之舉和應有之義。結合實際來看,初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開放的社會文化大環境在豐富其文化視野的同時,也在影響其正確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健全學生的人格,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助力。新課標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新課標和核心素養培養,結合學生實際開展審美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有利于增強審美教育的針對性
隨著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現行的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許多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具有獨特的審美教育價值和意義。可以說,這些文章蘊含的美育元素都是人類文化中的精品。如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尤其是邊塞詩、送別詩等有著較高的審美價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因此,在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理,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努力尋找教材中的美育元素,以更好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現美。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教材中蘊含的優秀文化,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這有利于增強審美教育的針對性,促使中華文化代代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人才培養、文化興國的落實。
(三)有利于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質量
王爾德說:“美是唯一不受時間傷害的東西。”人類發展史、教育史充分證明,審美教育與智力教育、思想教育一樣,不可或缺。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是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學的審美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美啟智、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借助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是實現語文學科育人目標的要求。不過,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注重字詞句的分析,不重視品析文章的美,這導致教學的審美質量相對較低。根據新課標要求,應在閱讀教學中全面開展審美教育,以引領學生探索文章的思想意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位,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豐厚教學的人文底蘊,使教學更具審美張力和人文魅力。因此,語文教師要深入探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創設審美情境,借助引導、啟發、想象、評價、討論和實踐等路徑讓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進而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審美創造素養的路徑
(一)明確目標,增強針對性
審美教育是豐富學生感情、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育,它的形式、內容多樣,包括審美感知、審美鑒賞、審美創造、審美體驗和跨文化審美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具有目標性、針對性,應直指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和新課改精神,明確審美教育目標,挖掘美育元素,突出、增強審美教育的針對性。
如《錢塘湖春行》的教學設計中除了要明確知識、情感目標“了解詩歌內容,朗讀和背誦詩歌;品味具有藝術張力的詞句,了解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感情”,還要明確審美目標“1.感受春天的生機盎然和錢塘湖的美景,激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2.結合詩歌意象、意境和語言,感受詩人對春天的熱愛,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3.運用審美知識和技巧,進行創意表達,培養審美感受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結合審美目標,教師可將展現錢塘湖風景的圖片或視頻應用到教學中,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春日湖景之美,深入分析詩歌的意象和意境,進而以“春天”為主題,結合個人閱讀體驗寫一篇散文。這樣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審美教育更有針對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讓學生鑒賞美、體悟美,就必須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帶著想象和期待在語言文字中穿行。初中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是受大環境影響,他們并沒有都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部分學生很難沉浸到墨韻書香中。審美教育如果不抓住學生的審美心理、審美欲望,一味空洞說教,則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使學生對美產生認同。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的認識過程、深度與其所處的情境相關。基于語言文字,運用各種方法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具體情境中想象、品味、欣賞、評價美,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對美產生認同。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為主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及認知特征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審美熏陶。
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為了讓學生對蘇州園林的美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展示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經典蘇州園林的圖片,或者播放紀錄片《蘇園六紀》中的精彩片段,借助圖片、視頻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讓學生初步感受蘇州園林的美。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形容詞或精練的句子描述對蘇州園林的第一印象和感受。在學生描述個人感受時,教師應提示學生結合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知識,從美的視角去表達。在閱讀教學告一段落后,可以讓學生結合“天人合一”“大道至簡”等中國傳統的藝術觀,就蘇州園林中經典景觀的造景、布局等,進行深度解讀和討論,使學生對古人的審美觀念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的體驗,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和文化自信。
(三)多樣化閱讀,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
初中正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學習能力和審美創造素養的關鍵期。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題材、體裁、風格不盡相同,因而學生可以通過相關閱讀開闊知識視野,培養語感,提升審美創造素養。不過,初中學生雖然求知欲旺盛,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有時會缺乏耐性。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極具必要性。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以教材為基礎開展閱讀與分享活動,還要引入不同類型、風格和主題的文學作品,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主題閱讀、比較閱讀等,以使學生深入理解作品,體會作品內蘊,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水平。
如在教學《小石潭記》這篇游記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閱讀內容包括《江雪》《溪居》《捕蛇者說》《黔之驢》。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入感受柳宗元的藝術品位和反思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閱讀蘇軾的《石鐘山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姚鼐的《登泰山記》、張居正的《游衡岳記》等,并在學生閱讀時播放相應的音樂,以渲染氛圍。在閱讀結束后,引導學生分析相應游記的主題、藝術手法,讓學生感受游記中蘊含的自然美、情感美,并比較不同作者在不同處境中的心緒,以加深學生對游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四)構建互動空間,讓學生思考、想象和評價美
審美創造素養的培養主要涉及:感受文字所體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運用文字表達審美體驗,創造和表現美好的形象等。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離不開感知、領略、欣賞、認識和分析等路徑,且應給予學生理解、尊重、空間和機會。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因而在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相應的作用——營造開放、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打造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適宜的引領下,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彼此商討,協同開展審美活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建互動空間,引導學生去思考、想象和評價美,使學生接受美的熏陶。
如在教學《木蘭詩》時,教師可以用毛澤東的《為女民兵題照》導入,結合“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一句,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女英雄,以使學生對詩歌主題有所了解,對學習產生期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木蘭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它在中華文學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詩中主要描述了什么場景?詩歌是如何進行場景切換的?木蘭的性格特點如何?這樣能引導學生概括詩歌梗概,討論、點評人物形象。在討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互相幫助,積極互動,并給予必要的指導,以確保學生能真正感悟詩歌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五)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引導學生創造美
閱讀與寫作是學習語言、培養審美創造素養的重要途徑。教育界認為閱讀與寫作之間關系密切,閱讀是輸入的形式,寫作是輸出的路徑,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可借助閱讀認識美、感受美,借助寫作創造美。融通閱讀與寫作,可以拓寬學生審美觀察、審美想象、審美創造的路徑,讓學生擁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閱讀的基礎作用,借助閱讀讓學生感受審美的意義,引導學生用審美的思維去探究問題,又要引導學生進行美的創造,讓學生借助寫作去謳歌真善美,批評假丑惡,使學生擁有創造美的能力。
同樣以《木蘭詩》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解讀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巾幗英雄”為主題,通過續寫、改寫、擴寫等進行創意寫作。有學生擴寫了木蘭替父從軍路上以及戰罷歸家的場景;有學生改寫了《木蘭詩》的結局等。這樣做能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為學生創造展現創作能力和審美水平的舞臺。在學生完成寫作后,讓學生對自己的和同學的作品從創意、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評價,促使學生發現個人的優點和不足,并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審美創造素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推動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置于重要位置,通過目標指引、創設教學情境、閱讀多樣化、構建互動空間、讀寫結合等方式促使學生打開審美的大門,助力學生審美創造。
[?? 參?? 考?? 文?? 獻?? ]
[1]? 倪瀟瀟.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的學生鑒賞能力培養[J].國際公關,2019(11):114.
[2]? 梁金萍,曾林清.巧妙導引,提高學生品讀文學作品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05-106.
[3]? 謝韻.初中語文散文課外閱讀的語言品味:以《黃山松》閱讀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4):4.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