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稿工作是評價稿件學術水平和控制期刊質量的重要手段,審稿專家在提升期刊質量中充當哨兵的角色,對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及傳播價值的鑒定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選取《浙江醫學》的審稿專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問卷調查,對影響專家審稿質量的因素進行研究,并提出建立高水平的審稿專家隊伍、加強對學術不端和統計學的評審、制訂直觀量化的審稿標準、建立健全專家審稿質量評價制度以及創造良好的專家審稿工作環境等建議,為進一步提高醫學科技期刊專家審稿質量、提升期刊影響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學科技期刊;審稿;調查;影響因素
醫學科技期刊作為傳播醫學知識和技術的重要平臺,對推動醫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審稿工作是評價稿件學術水平和控制期刊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增強期刊專業性和權威性的重要保證,在整個編輯出版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1]。審稿專家在提升期刊質量中充當哨兵的角色,對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及傳播價值的鑒定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影響專家審稿質量的因素很多,李曉對89名審稿專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審稿方式、審稿制度、個人素質、審稿專家身體狀況和審稿心理均是影響專家審稿質量的因素[2]。易會文提及,審稿制度實施過程存在審稿專家拒絕審稿或者審稿積極性不高、審稿周期過長、審稿意見指導性不強等問題[3]。尚淑賢等在醫學科技期刊審稿時效和質量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審稿質量相關因素包括審稿意見公開傾向、統計學、審稿利益沖突、審稿指標、審稿培訓[4]。汪挺等調查發現,專家審稿過程存在審稿時間長、審稿意見過于簡單、審稿意見缺乏參考價值、審稿隊伍人員不足等問題[5]。雖然已有較多文獻對如何提高醫學科技期刊專家審稿質量進行研究,但目前這個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浙江醫學》是浙江省醫學會主辦的綜合類醫學學術期刊,是醫務工作者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多年來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其影響力和傳播力位居地方性綜合類醫學科技期刊前列。文章以《浙江醫學》審稿專家為主要研究對象,調查研究影響專家審稿質量的主客觀因素,并提出建議,為進一步提高醫學科技期刊專家審稿質量、提升期刊影響力提供參考。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文章從《浙江醫學》遠程審稿系統數據庫中,選取2018—2022年參與過審稿工作的審稿專家作為樣本,通過電子郵箱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審稿專家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學歷、來自何級別醫院、是否為該刊編委及月均審稿量等;第二部分為問卷的主體,內容主要涉及影響專家審稿質量的主客觀因素,如稿件質量、審稿專家的主觀判斷以及審稿專家與作者、編輯部的互動情況。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2份,其中有效問卷106份,問卷回收率93.3%,有效問卷率94.6%,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版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二、問卷調查結果
(一)基本情況
在調查對象中,男性占比63.2%,女性占比36.8%,年齡以45—60歲為主,占比72.6%,且調查情況與國內其他醫學科技期刊基本一致,也符合Black等認為的審稿專家最佳年齡段為45—60歲的結論[6]。所調查的審稿專家大多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其中43.4%的審稿專家具有博士學位,83.0%的審稿專家具有正高級職稱。
所調查的審稿專家以來自一線醫療機構為主,其中67.9%來自三級甲等醫院,26.4%來自醫學院校,另有來自研究機構、疾控中心等單位的審稿專家;將近三分之一的審稿專家為《浙江醫學》的編委,占比為32.1%,僅有16.0%的審稿專家只擔任《浙江醫學》的審稿專家,而大部分審稿專家同時為多家期刊審稿,擔任3本及以上期刊審稿專家的占比為48.2%。文章對審稿專家月均審稿量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審稿專家選擇接受的審稿數量為每月1—5篇,占比為81.2%,另有16.0%的審稿專家能接受的審稿數量為每月6—10篇。
(二)專家審稿質量的客觀因素
統計分析表明,關注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審稿專家分別占調查對象總數的92.5%、88.7%和84.0%,稿件是否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實驗設計是否科學、臨床應用是否具有價值始終是評判稿件質量的基本要素。在對當前國內學術研究及學術論文真實性的看法上,84.9%的審稿專家認為存在一些問題,甚至有15.1%的審稿專家認為當前學術論文真實性令人擔憂。在統計學方法的審閱上,96.2%的審稿專家表示注意或非常注意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可見,實驗數據仍然是醫學科學研究成果的核心載體。對邏輯混亂、不符合科技論文寫作規范等存在行文缺陷的稿件,77.4%的審稿專家選擇直接退稿,其余審稿專家則選擇退修后再審。可見,文字表達水平是稿件能否被錄用的基本條件。
(三)專家審稿質量的主觀因素
調查發現,多數審稿專家對審稿工作認真負責,對陌生的學術觀點或者不熟悉的學術領域持謹慎態度。當接收到與現有認知理論相悖的稿件時,71.7%審稿專家雖不拒絕接收此類稿件,但均表示要重點確認稿件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后再接收,23.6%的審稿專家則建議提交定稿會集體討論,而4.6%的審稿專家選擇直接退稿。當稿件涉及的研究領域與審稿專家的研究方向不一致時,95%以上的審稿專家會選擇撤銷審稿或推薦合適的審稿專家,只有4.7%的審稿專家選擇做簡單的點評并給出結論。在提出評審意見過程中,有39.6%的審稿專家表示需要查閱大量文獻,大多數審稿專家偶爾查閱文獻,這可能造成審稿質量不高,審稿專家尚未發揮應有的把關作用。大部分審稿專家更偏好稿源基礎較好的稿件。67.9%的審稿專家認為有知名專家參與的科研論文水平更高、結果更可信,65.1%的審稿專家認為有基金項目資助的研究結果更可信,80.2%的審稿專家認為三甲醫院、知名專科醫院的科研論文水平更高,64.2%的審稿專家認為歐美發達國家的科研成果水平較高,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審稿專家認為稿件質量與稿源渠道沒有必然聯系。
(四)審稿專家與作者、編輯部的互動情況
在與作者的互動上,95.3%的審稿專家贊同雙盲審稿制度,僅有5位審稿專家表示不贊同,認為了解作者及其單位,便于從正面或側面評估稿件的學術水平。對熟人的稿件或持相左學術觀念的作者稿件,70.0%以上的審稿專家表示無所謂,不需要回避,也有27.4%的審稿專家認為需要避免審閱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作者稿件,9.4%的審稿專家則認為需要回避熟人的稿件。當作者對審稿意見提出疑問時,67.9%的審稿專家不介意經編輯部許可后與作者直接進行交流。
在與編輯部的互動上,94.3%的審稿專家認為自身與編輯部是一種互相信任的關系,負責為期刊把好學術關。90.6%的審稿專家認為有義務與編輯部共同努力,為期刊的發展貢獻力量。92.4%的審稿專家選擇愿意或非常愿意協助編輯部開展選題、組稿工作,98.1%的審稿專家選擇愿意或非常愿意向編輯部提供其擅長領域的熱點綜述、專家共識或指南解讀等論文。在參與審稿工作有何收獲上,審稿專家選擇較多的依次是通過審稿發揮學術作用、享受幫助他人提高論文質量的樂趣、提高學術知名度或促進事業發展、對最新學術成果先睹為快等選項,也有少部分審稿專家選擇了與編輯部建立良好關系、增加進入編委會的機會、回報同行曾經的幫助等選項。
三、醫學科技期刊提高專家審稿質量的建議
醫學是關乎于人類疾病和健康的學科,醫學科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助于醫務工作者等對疾病診斷和治療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甚至有助于修訂指南、形成專家共識。而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即使是學醫出身,也不可能對醫學方面的所有知識都有透徹的了解,導致對稿件的優劣往往拿捏不準[7]。因此,審稿專家對稿件學術水平和質量的評估至關重要,是編輯部決定稿件是否被錄用的重要依據,專家審稿質量的高低也直接影響醫學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學術發展[8]。
(一)建立高水平的審稿專家隊伍
審稿專家的學歷、所任職醫院的級別、職稱、社會任職情況等能從側面反映出審稿專家的學術水平。例如:學歷能反映審稿專家是否經過規范的醫學科研培訓以及他的研究方向;審稿專家任職于級別越高的醫院,其臨床診治經驗會越豐富;職稱、社會任職情況等反映了審稿專家在該醫學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地位。專家審稿不是簡單地決定稿件是否被錄用,而是對稿件的學術價值進行評價,不同審稿專家對同一篇稿件的審稿結果可能大相徑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審稿專家的學術水平。Black等[6]和Callaham等[9]的研究證實,在大學附屬醫院工作、接受過臨床研究方法學培訓以及非期刊編委會成員的年輕審稿專家的審稿質量較高。
隨著醫學分科日趨細化,醫學科技期刊很容易因找不到合適的審稿專家或者審稿專家無法給出實質性的指導意見而耽擱論文刊出時間。另外,部分審稿專家由于工作等個人原因,不適合繼續審稿,但又不主動聯系編輯部協調替換,導致延誤審稿工作。郭春蘭發現,在日常專家審稿過程中,部分審稿專家或長時間不返回審稿意見,甚至在編輯部催審后仍不審回,或直接表示“同意發表”,卻未見評判稿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的審稿意見[10]。究其原因,醫學科技期刊中多數審稿專家在該學科中有一定的學術地位,承擔了較多的科研和教學任務,兼任社會職務,是多本醫學科技期刊的審稿專家,因時間、精力有限,或抽出空余時間進行審稿甚至委托他人審稿,并未對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等進行仔細審閱,或對陌生的學術觀點未查閱相關文獻就下結論,這就導致專家審稿質量不高。文章的調查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似。同時,筆者也發現大部分審稿專家能接受的月均審稿量為1—5篇,若月均審稿量過多,也容易出現審稿質量不高的現象。據報道,國外的醫學科技期刊普遍擁有數量龐大的審稿專家隊伍,如JAMA有3000位審稿專家,一般每位審稿專家每年平均審稿2—3篇[11],國內醫學科技期刊的審稿專家數量則遠遠未及國外醫學科技期刊的審稿專家數量[4],現有的審稿專家審稿任務繁重。因此,醫學科技期刊編輯要適度控制單個審稿專家的月均審稿量,以保證審稿質量。
由此可見,要想提高專家審稿質量,醫學科技期刊就要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審稿專家隊伍。一名優秀的審稿專家,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研究方向和學科進展,還要具有豐富的科研經驗,能夠在審稿過程中不徇私情,對稿件做出公平、公正且理性的判斷。例如,對心血管學科論文,研究心腦血管的審稿專家與研究心電起搏的審稿專家的審稿結果是相差較大的。調查結果也表明,對非研究方向的稿件,95.0%以上的審稿專家會選擇退審或推薦他人,從而影響審稿效率。因此,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對審稿專家的篩選不僅要從其研究方向、年齡、區域、職稱等多方面考慮,更要將醫學專業水平高、論文寫作能力強、熱心于臨床、基礎科研的年輕人員補充到審稿隊伍中,使其成為核心審稿專家和中堅力量,甚至編委會的候選對象。郭林懿等認為,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在選擇青年審稿專家時不必拘泥于學位、職稱甚至年齡[7]。有研究發現40歲以下的專家審稿質量優秀率為56.3%,60歲以上專家的審回率不高,但其審稿質量卻僅次于年輕審稿專家[2]。醫學科技期刊編輯應及時動態調整審稿專家數據庫,以保證審稿質量的整體水平。沈漱瑜認為,期刊通過組建多學科審稿專家的團隊及強化期刊凝聚力,可以進一步提升學術質量[12]。《浙江醫學》編輯部每月總結稿件送審情況,根據學科細分情況、審稿效率、年齡等方面綜合考慮,及時補充審稿專家,并評選優秀審稿專家,頒發優秀審稿專家證書,以穩固審稿專家隊伍。
(二)加強對學術不端和統計學的評審
2019年7月1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學術出版規范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將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等界定為學術不端行為。審稿專家在審稿過程中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評審是保障學術誠信、提升期刊質量的重要一環。調查研究發現,84.9%的審稿專家認為論文的真實性存在問題,更有審稿專家認為相關情況令人擔憂。目前,《浙江醫學》編輯部已啟用“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檢測每篇刊出的論文。然而,這些檢測系統在檢測論文時可能會出現檢測結果的“假陽性”[13],如作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使前言、研究方法、所用材料等內容的復制比較高,但研究結果等核心內容又不重復,從而導致整體復制比可能超過期刊的規定。這類情況在基礎研究中出現較多。判定稿件是否存在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醫學科技期刊編輯不僅要看查重率,而且要將檢測結果作為參考。《浙江醫學》編輯部在日常稿件送審中會將檢測系統的檢測結果作為附件提供給專家,讓專家能全面、客觀地評估稿件質量。
統計學的評審在審稿中同樣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調查發現,96.2%的審稿專家表示非常注意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徐靜等調查發現多數審稿專家會注意統計學方法的應用[1],但尚淑賢等調查發現,僅有17.7%的審稿專家可以勝任統計學審稿[4]。實踐證明,較少的審稿專家會在審稿意見中提出具體的統計學問題,部分審稿專家會在審稿意見中提出“建議請統計學老師審稿”。既往也有研究顯示,最終能在審稿意見中給出統計學修改意見的審稿專家僅占
4%[14]。《浙江醫學》編輯部設立統計學編輯,由統計學專業出身的編輯協助審稿專家對每篇稿件進行統計學評審,減少稿件中存在的統計學問題,并在日常編輯業務學習中由統計學編輯定期講解在評審中發現的問題,以提高其他編輯的統計學能力。
(三)制訂直觀量化的審稿標準
審稿專家根據自身知識積累和學術素養對稿件進行主觀判斷是當前專家審稿的主要方式。調查發現,部分審稿專家對來自是否三甲醫院的不同單位、是否業內知名專家或熟人的不同作者、是否基金資助的不同研究,存在李普曼等提出的審稿專家在審稿活動中的刻板印象,這也是在《浙江醫學》審稿專家隊伍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現象[15]。雖稿件的可靠性固然與來源息息相關,但在審稿過程中的這種思維定式,不利于保持學術研究的純粹性,也會造成對部分研究學者不公的現象。同時,關于雙盲審稿制度也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Tomkins等研究表明,單盲審稿中著名學者和高聲望的機構享有顯著優勢[16]。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審稿專家都贊同雙盲審稿,即隱去作者姓名和單位,能夠在審稿過程中屏蔽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從而客觀地評價稿件質量。有研究認為審稿單格式化能避免審稿專家泛泛而談或審稿意見過于簡單的情況,提高專家審稿質量[17]。近年來,《浙江醫學》編輯部積極探索審稿意見標準化工作,根據期刊來稿質量和辦刊定位,以提升傳播力為導向,研究制訂客觀量化、簡便易行的審稿標準,涉及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論文觀點的創新性、研究內容的實用性、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圖表數據的規范性、行文格式的嚴謹性等,為審稿專家提供細化的具體評判標準,幫助審稿專家進行量化打分,并對打分情況進行說明,通過量化審稿標準和要求,使審稿專家能夠快速定位期刊的辦刊導向和層次水平,與編輯和作者之間擁有共同語言,便于溝通聯系。尤其量化評審標準為編輯部推行雙盲審稿制度做好準備,從而更好地體現學術研究的純潔性。
(四)建立健全專家審稿質量評價制度
多數醫學科技期刊目前已經采用雙盲審稿制度,但仍有醫學科技期刊采用單盲審稿制度,即作者不知道稿件送給哪位專家審稿,但審稿專家可以看到作者信息,這就導致部分審稿專家在審稿時受限于人情、科研競爭關系或與作者觀點存在分歧等因素,難以做到客觀、公正的評判稿件質量。但也有學者認為,無論是雙盲審稿還是單盲審稿,審稿專家都可以從稿件內容中判斷出該論文出自哪個單位或課題組[12]。
審稿專家在稿件質量控制特別是學術性把關上被賦予一定的權利,審稿專家對稿件的評判是否客觀、準確就顯得尤為重要。調查發現,盡管對不熟悉的領域、對熟人的稿件、對持相左學術觀念的作者稿件,大多數審稿專家都能夠正確對待,但對不同稿源仍會在主觀上打上標簽,存在審稿中查閱文獻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等問題,影響對稿件質量的判斷,從而引發學術不端的隱患。對審稿專家的工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一直是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的難點,朱美香建議,從審稿項目打分,學術價值或實用價值,創新程度和前沿性,數據處理或實驗設計,論文寫作,參考文獻著錄,名詞、量和單位的規范化,修改意見及審稿結論等八項內容評價專家審稿質量[18];汪勤儉等認為,綜合性醫學科技期刊來稿量較多,若評價條目較多會比較費時,建議從審稿時效、專家對稿件的總體評價與實際是否相符、具體意見與審稿結論是否相符以及具體意見對編輯和作者是否有實質性參考價值等方面進行評價[19]。調查也發現,有審稿專家提出要建立評審意見的雙向反饋機制,避免因理解偏差而誤判優秀稿件[20]。因此,筆者建議由作者、讀者、編輯共同參與評價,對專家審稿行為進行監督。對作者而言,其參與評價能夠形成與審稿專家的雙向交流互動機制,在評價專家審稿情況的同時便于與審稿專家交流自身寫作上的不同考慮,從而促進不同學術觀念的交融。就讀者而言,最終刊登稿件的質量體現作者、編輯、審稿專家的共同勞動成果,其重點關注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等方面,這與審稿專家的職責聯系得更為密切。醫學科技期刊建立三方參與的審稿質量評價制度,有助于篩選出優秀的審稿專家,動態監測審稿專家的審稿情況,及時掌握審稿反饋,與審稿專家建立深厚的合作。
(五)創造良好的專家審稿工作環境
醫學科技期刊應創造良好的審稿工作環境,為審稿專家提供必要的物質回報和滿足審稿專家學術交流的需求。調查發現,部分審稿專家希望期刊舉辦或協助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會議、活動,組織編委、審稿專家分享審稿經驗,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幫助審稿專家從幕后走向臺前,從線上走到線下,總結審稿心得體會,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共同提高期刊學術水平。王靜等也認為,期刊注重與審稿專家的內部凝聚力建設不僅應通過審稿工作,而且通過舉辦小而精的線上線下學術論壇和靈活多樣的辯論賽等活動,提升審稿專家對期刊工作的參與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17]。例如,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在審稿培訓方面通過網絡在線培訓方式,明顯提高專家審稿質量和效率[21]。此外,推薦優秀的審稿專家成為編委會委員,也是值得醫學科技期刊探討的激勵措施。
四、結語
審稿是編輯出版的重要環節,是審稿專家對稿件進行科學分析和正確判斷的一種客觀、理性的活動[22]。審稿專家對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等給予公正、準確的評價,有助于醫學科技期刊依據審稿意見決定稿件的取舍。而強化審稿專家把關,提高期刊質量,對期刊提升傳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審稿專家隊伍,保證審稿意見的客觀準確性,是醫學科技期刊提高學術質量和傳播效果的重要保障。文章對《浙江醫學》的審稿專家開展問卷調查,全面了解當前審稿專家的結構組成情況,重點調查影響專家審稿質量的主客觀因素,提出進一步提高專家審稿質量的建議,但研究仍存在不足,如:調查對象為單個期刊,且數量較少;問卷內容不夠深入等。未來,筆者將進一步增加調查對象數量并進行多本期刊的聯合調查,更深入或突出某一個方面的問卷調查內容,如針對學術不端等展開問卷調查,為醫學科技期刊加強審稿工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徐靜,干嶺,寧田海,等.期刊審稿人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02):212-214.
[2]李曉.影響科技期刊論文專家審稿質量的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11):1369-1372.
[3]易會文.提高匿名審稿質量和效率的途徑探討[J].科技與出版,2020(05):69-73.
[4]尚淑賢,周良佳,顏艷.提高醫學期刊審稿時效和質量的對策探討:基于審稿專家的調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08):832-838.
[5]汪挺,阮星星,陳小宇,等.醫學期刊專家審稿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以《中華胃腸外科雜志》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03):489-491.
[6]BLACK N,ROOYEN S V ,GODLEE F,et al. What Makes a Good Reviewer and a Good Review for a General Medical Journal?[J]. JAMA,1998(03):231-233.
[7]郭林懿,李啟明.醫學期刊中審稿專家拒審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04):373-379.
[8]詹燕平,游濱,陳移峰,等.論科技期刊審稿專家的選擇與管理及其審稿積極性的調動[J].編輯學報,2014(06):572-573.
[9] CALLAHAM M L, TERCIER J. The Relationship of Previous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of Journal Peer Reviewers to Subsequent Review Quality[J]. PLoS Medicine,2007(01):e40.
[10]郭春蘭.提高我國科技期刊專家審稿質量的思考[J].今傳媒,2017(12):126-128.
[11]RESNIK D B,ELMORE S A.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Journal Peer Review[J]. Toxicologic Pathology,2018(02):112-114.
[12]沈漱瑜.醫學期刊多學科審稿實踐:以《中華消化雜志》為例[J].編輯學報,2017(02):149-151.
[13]馬智成,夏繼軍,羅雪梅,等.科技期刊稿件學術不端檢測問題的思考[J].編輯學報,2023(S2):7-9.
[14]錢越,侯存明,崔曉蘭,等.從審稿者年齡與審稿意見看審稿隊伍建設[J].編輯學報,2001(05):277-279.
[15]李普曼.輿論學[M].林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16]TOMKINS A,ZHANG M,HEAVLIN W D.Reviewer Bias in Single-Versus Double-Blind Peer Review[J]. PNAS,2017(48):12708-12713.
[17]王靜,汪挺.審稿專家、編輯行為及實踐過程全方位管理的醫學科技期刊審稿策略[J].編輯學報,2022(02):193-197.
[18]朱美香.審稿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J].編輯學報,2005(02):99-100.
[19]汪勤儉,冷懷明,郭建秀.綜合性醫學期刊同行專家審稿規范化的初步設想[J].編輯學報,2015(02):134-136.
[20]郭煥芳,鄧穎,岳瑞,等.發揮審稿人作用 提高科技期刊質量[J].中國科技信息,2012(10):167-168.
[21]包雅琳,游蘇寧.在線培訓審稿專家 提高審稿質量[J].編輯學報,2009(02):139-140.
[22]占莉娟.科技期刊審稿人的審稿動因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04):363-369.
[作者簡介]嚴瑋雯(198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醫學雜志社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