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權
“抬頭率可以說是100%!”
最近,南昌大學的一門“爆款”課出名了。揮水袖,轉折扇,上戲妝……很多學生將課上拍攝的國家一級演員陳俐老師現場“放大招”的短視頻分享至各大社交平臺,被百萬網友點贊。隨后,這門課程被新華網、人民網、《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跟進報道,不少網友表示:“我也想去旁聽!”
當我點進視頻觀看,也確實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我看到陳俐老師讓學生走上講臺,感受水袖是怎么樣抖的,槍是怎么樣耍的,還教他們怎么裝扮。“轉——”“走——”“轉回來——”在陳俐老師的一句句提示聲下,學生的動作和身形逐漸變得靈動、干脆利落。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激情滿滿,全身心投入,充分領略著贛劇的獨特風韻與魅力,不時還有學生鼓掌,夸贊聲、歡呼聲不斷。
無獨有偶,近年來,不少大學開設了非常接地氣的選修課,比如攀樹課、獨竹漂課、劃龍舟課、推拿課、寵物鑒賞課、女紅手工課、賽車組裝課、泡菜制作課……真可謂高招頻出。
中國海洋大學的一門“爆款”課——海洋科考認知實踐,讓我印象深刻。為什么這門課能成為“爆款”?因為它是在大海上上課的。據曾就讀該校的朋友介紹,平日他們上課地點為位于膠州灣海域的海洋強國建設“國之重器”——“東方紅3”船,每期課程2天。船會駛往大公島海域,學生吃住都在船上。課程安排可謂豐富多彩,既有海洋安全應急演練、科考船參觀,又有專家主題講座、海洋調查活動。學生更有機會操作儀器,感受“國之重器”上先進的海洋設施。課余時間,學生還可以一邊欣賞海景,一邊健身和勞作。很多網友評論:“好羨慕,據說這門課0.14秒就被搶光了!能搶到的都是‘神仙手速。”“畢業早了,想回爐再造。”
東南大學的“網紅課”也頗有趣味。只見,射箭場上學生站成一排,拉弓,收縮背肌,手肘帶動手指,“嗖”的一聲放箭……這個古典與現代結合的炫酷課堂,深受學生喜愛,也引得《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網等多家媒體紛紛報道,網友表示:“這場景若再配上武俠BGM(背景音樂),瞬間就燃了!”
武漢大學的一門寶藏選修課的教室更是被擠爆了!方言與中國文化課是一趟奇妙的方言之旅,由該大學文學院阮桂君老師開設。阮桂君老師鼓勵學生用方言配音和歌唱。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阮桂君老師對政治、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都信手拈來,古今侃侃而談,會向學生全面深入地介紹各地的方言。學生也會認真對待每個“小問號”,用好生活這本“活教材”。比如,來自重慶的朱同學會唱家鄉版《太陽出來喜洋洋》,來自浙江的林同學會用溫州話為《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配音,反轉多處,卻又不失分寸。兩個來自湖北的同學用方言為《小豬佩奇》片段配音,引得全班大笑。
植物人類學課是武漢大學的另一門“網紅課”,由同是文學院的張箭飛老師開設。有10萬以上的學生喜歡這一門課,畢竟很多花草已經在不經意間構成了學生童年的“景觀”。張箭飛老師會定期邀請青年學者或者學生講述鄉土植物、香氣或者種花的體驗,有時也會鼓勵學生寫家鄉植物的小傳。“特別稀罕這門課程。學習完,每天路上迎面相逢的一草一木,里面都有一個自在的宇宙,一鉆進去就會發現別有洞天,心里頓覺快活無比。”武漢大學學生陳元博說道。
在我居住的城市福州,也有這樣一個人,他用僅7毫米的米粒,創作了飛禽、猛獸、亭臺樓閣、瓜果花卉等一批驚艷世人的“博物館藏品”。他就是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高樓米線”傳承人陳國銳,曾被授予“閩臺優秀匠人”之稱。他讓一門在歷史舞臺銷聲匿跡近70年的僑鄉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得以“重生”,展現出人工3D打印般的精美程度。
這幾年,陳國銳排除萬難,傳承技藝,在多方支持與配合下,走入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福州市長樂區古槐中心小學等30余所學校,成立福州高樓米線傳習基地,漸次授課福州高樓米線制作技藝。這門“一米一世界”的課程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環球時報》等多家媒體曝光后,也被網友圍觀,他們紛紛表示要去蹭課。
深愛,然后扎根,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也正是這個時代匱乏的。從出發點來看,開設這些特色教育課程很有意義,值得“點贊”。
雖說不可能門門課程都會變成“網紅課”,但教學就要在獲得更多關注度的同時致力于創新,在融會貫通上下一番苦功夫,要花樣百出、層出不窮,規避“一張試卷定天下”的教學弊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進來,一起討論最新變化的生活日常和社會現實,比如社交網絡、二次元等。只有這樣,才能讓不少學生大呼“過癮”,才能讓他們在其中找到那種深深的情感共鳴。
上最潮流的課,重啟更
“有范”的人生。這是一種有趣的態度,希望它能和千千萬萬的人在某些層面上產生共振,幫助更多人愛己所愛,在眾多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環境中收獲真知,讓人生路上的每一門“網紅課”既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