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紅
好大的一場冬雨!懵懂了好些天,積蓄了好些天,雨沒能飛揚成雪花,終于暢快淋漓地下了!冬雨淋濕了校園的花草樹木,也沖擊著我的激情和斗志。
桌上是剛改完的模擬試卷,高分者寥寥無幾。那些叫人失望的考分,仿佛一雙雙睜大的眼睛在譏笑我這個教學骨干、地域名師;那一個個鮮紅的“叉叉”,像鞭子在抽打我的信心……我,一個完美主義者,三十年的教學積累,十八般武藝,十分的用心,三寸不爛之舌,一腔熱情智慧——卻無法讓每個孩子成為“學霸”!我的這些學生,一群純真可愛的孩子,他們很努力、很乖巧,卻不能個個在考場上大顯身手,在試卷上完美作答。
我努力保持平靜。我知道,不能再像年輕時那樣排名、從倒數第一名開始報分數,然后挖苦、諷刺,把出錯離奇的孩子叫起來……我得自己想辦法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們。我仔細翻閱試卷,發現相比期中檢測和日常練習,其實很多孩子是有進步的——有的正確率提高了,有的書寫更工整了,有的答題速度更快了,有的終于不犯重復的錯誤了,特別是小成同學,竟然也完成了幾道連線題和選擇題。是的,他們都呈現了自己真實的學習狀態,我又何苦強求個個都高分,個個都達到老師設定的那個“優秀”標準呢?
其實,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特性,智商有差異、情商有差別,性格迥異,習慣、興趣也在不同家庭環境中形成差異。當差異鮮明的孩子們坐在同一間教室,面對同一種教材、同一份試卷、同樣的練習,他們不可能表現得一樣。思維的快慢、書寫的優劣、考分的高低、習慣的好壞等等差異都被放大,更清晰地呈現出來。如果教育一味地追求統一——統一的教材不算,還有統一的模式、統一的方法、統一的評價標準等等,這樣的教育無異于束縛、限制、打擊。當學生如同花木盆景,按照園丁的意愿和準則被捆綁、剪裁成統一的造型時,學生又如何去張揚自身的個性,如何去享受成長的自由與快樂?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千差萬別的獨特生命。學校不是一個標準化、流水作業的生產車間,教育不是要生產統一規格的產品。我又何苦苛求學生一律的高分呢?想到這些,我不禁笑出聲來,心里也涌出一股熱乎勁兒。
收拾好凌亂的心情,我決定一改以往統一講評試卷的方法,決定分批次“面評”。在一間暫時閑置的活動室,用延時服務的時間,開啟四個“10分鐘”差異“面評”。我首先把因為動作慢沒做完題的孩子悄悄找來,給他們特別的“10分鐘”,告訴他們,這10分鐘內答出并答對的題都給加分;然后把基礎尚可卻總粗心大意的孩子找來,贈送10分鐘的自查自糾時間,糾正過來的重新給加分;再把接受能力稍弱、常常缺乏自信的孩子找來,為他們把難題稍微講解指導一下,然后要求他們當即訂正,訂正正確一樣給加分;最后把基礎好、腦子活卻難免失誤的孩子喊過來,給他們沖擊滿分的10分鐘。最后,學生們都拿到了重新量化的分數,個個體驗到“10分鐘”的價值。一樣的10分鐘,有人收獲了自信,有人明晰了方法,有人體驗到專注的意義,有人感受到速度的成效,有人挑戰了登頂的沖刺。無一例外,他們都找到了一個自我提升的“秘籍”。放學時,我看到小成同學一出校門就把試卷上我畫的笑臉和大拇指舉給媽媽看,一臉憨厚的笑容……我欣慰也慚愧,慚愧平時對這些孩子關注太少。
今天,我沒能給每一個孩子設置一份適合差異的獨立的試卷,但我通過這種特別的“面評”,讓每個孩子收獲到屬于他們自己的喜悅,這無疑是對生命的理解、提攜、關愛。尊重差異,并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教育的任務是開發生命的潛能,然而“潛能”就像蘊藏在地下的石油、煤炭、礦物一樣,多少不等,數量有別,品質參差。面對客觀存在的差異,如何正確勘探,適度開采,合理運用,巧妙保護,就是對差異的尊重,對“生態”的保護,對生命的成全。
想起杭州第四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的場景,我感動依舊,為殘疾運動員的身殘志堅,為這些不屈的生命和不懈的斗志,為他們如花的笑容……殘疾人能登上賽場,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慰、令人鼓舞的事。殘運會為殘疾人實現自身價值、超越自身極限搭建了舞臺,讓無數殘疾人在運動場上找回了自信,獲得了生命的信念。尊重他們的自身差異,搭建屬于他們的平臺,這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尊重和成全!誠然,誰都有權利去爭取成功、面對失敗。或許,能夠面對失敗,咀嚼失意,扛起挫折,這本身也是一種成功!我決定,以后每一次考試,我都給小成同學編寫一份獨特的、有趣的“考卷”。
當然,尊重差異并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放棄教育糾偏、引領的力量。在差異面前,教育引導每個孩子向真、向善、向美的宗旨不能丟;在差異面前,為每個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喚起持久的自信心,是教育的公平和良心;在差異面前,努力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多準備幾把“尺子”,多一點“測量”的方法,給每個孩子可以抵達的目標,是教師的責任和道義。
一場冬雨悄悄地停歇了,校園里,蠟梅含苞在等一場雪的親吻,紅葉李光禿禿的樹枝在寒風中積攢發芽的力量,桂樹、香樟總是擎著綠意守候著下一個花季……冬天的校園里,不同的生命或蟄伏,或勃發,或淺睡,都在守候春天的到來。
一次特別的“面評”,讓我更加堅信:每一棵樹都有蓬勃、綻放的理由,它們花開的季節不同,顏色各異、形態萬千、氣味有別,才有四季的芬芳。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教育的百花園應該允許花兒形態有大小,氣味有濃淡,顏色有不同;允許花兒開放有遲早,花期有長短。作為老師,我們又何必強求月季的種子開出玫瑰的花朵,何必強求含羞草也像梅花一樣去傲霜斗雪?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給予兒童良好的環境,用知識的甘泉去澆灌,用愛心的陽光去溫暖,用春風般的雙手去呵護,讓每一朵花都綻放生命本真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