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時期,廣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環境》雜志聯合“廣東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推出“生態文明微訪談”欄目,訪談廣東各地各單位負責人、走訪一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現場,重點宣傳各地減污降碳、治污攻堅戰系列舉措及成效。敬請關注!
《環境》雜志:請問潮州在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采取了哪些重大舉措?取得哪些成效?
劉勝:近年來,潮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實施市委“一大引領、三大戰役、六大提升”工作安排,堅持以“雙碳”引領綠色經濟發展,以“減排”促進節約循環利用,以“治污”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努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潮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將“全面提升低碳發展水平”作為“六大提升”重點任務之一,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等組織機構,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高位推動,整合集聚全市力量推進楓江深坑國考斷面達標攻堅等重點任務、重點工程,全面壓緊壓實各縣區、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系統構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自2015年取得地方立法權以來,潮州市先后頒布實施《潮州市韓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潮州市黃岡河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潮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潮州市鳳凰山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4部生態環境領域法規,占地方立法總數近一半,系統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保障。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執法,2021年以來共出動執法人員4.62萬人次,檢查企業1.88萬家次,責令整改970宗,移送涉嫌環境犯罪13宗,罰款3349.9萬元。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放在重要位置予以優先保障。2021年以來,潮州市多方籌集資金用于水生態治理,全力攻堅楓江流域綜合整治等關鍵性工程,累計建成污水管網1179千米,國考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2023年上半年水質改善排名全省第一;提前完成“十四五”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任務,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空氣質量6項指標連續6年達標率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扎實推進綠美潮州生態建設。深入實施“六大行動”,投入資金9836萬元,完成林分優化6.5萬畝、森林撫育2.98萬畝,進度居全省首位,實現生態建設示范點縣域全覆蓋。深化“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成立全省首個森林法治工作室,扎實推進鎮(街)林長辦和林業站一體化建設,在全省率先完成所有鎮(街)林業站掛牌工作,建成省級以上林下經濟示范基地7家、南粵森林人家4家,全市森林覆蓋率59.48%,全省排名第八。
深入落實“雙碳”戰略部署。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布局發展清潔能源、海上風電、新型儲能等戰略性產業,總投資超百億元的華瀛LNG投產在即,青麻園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列入國家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粵東規模最大的歸湖10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建成投用、并網發電。2021年、2022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5.6%,降幅居粵東三市首位。
《環境》雜志:近年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廣東進行了督察,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也正在開展。請問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潮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哪些促進作用?潮州市將如何抓好督察發現問題整改?
劉勝:近年來,在中央及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政治體檢”“把脈問診”和督導推動下,我市解決了一批生態領域的沉疴頑疾,切實發揮了“以督促改”“以督促進”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推動下,潮州在全省率先實現生活垃圾全量無害化焚燒處理,全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能力達到3000噸/日;建成5個陶瓷廢物消納場所、4個資源化回收處理中心,全市陶瓷廢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和利用,陶瓷廢物綜合利用處置工作入選廣東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案例”。
對于此次督察發現的問題,我們將深刻反思、立行立改、全面整改。
突出問題導向,對癥施策抓整改。針對湘橋區部分鎮街污水治理推進不力、水污染突出等問題,緊扣“改什么”“怎么改”“誰來改”等關鍵問題,制定實施系統性的整改方案和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做到“一問題一對策”“一事項一方案”,以清單化、責任化、節點化方式抓整改、抓攻堅。
突出目標導向,健全機制抓整改。把“改善水質”作為核心目標,明確近、中、遠期目標任務,細化實施截污控源、管網建設、生態修復等水質提升工程,健全完善管網運維、清淤通暢等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標本兼治。
突出民生導向,系統深入抓整改。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交辦的244宗信訪案件,認真核查、深入分析、妥善處理,并同步做好舉一反三、自查自糾等工作,及時回應群眾關心關切,切實解決民生環保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環境》雜志:下一步,潮州市政府將如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好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劉勝:潮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牢“兩山”理念,厚植綠色動能,縱深推進污染防治、綠美建設、節能降耗等重點工作,為潮州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生態環境支撐。
以“污染防治”為重點,系統提升環境質量。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化楓江、黃岡河等流域綜合治理,縱深推進市政污水管網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點工作,鞏固提升好國考斷面消劣、飲用水源保護等工作成效。創新污染源精細化管控舉措,加大生態環境聯合執法力度,持續抓好不良天氣應對、土壤重點監管單位環境管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等重點工作,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現代化能力水平。
以“綠美廣東”為牽引,縱深推進生態建設。深入實施綠美潮州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統籌推進林相改造、林分優化、森林撫育等重點任務,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森林康養等綠色經濟,打造油茶、竹子、沉香、中藥材等一批富民產業,全面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與此同時,結合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統籌實施海岸線生態修復、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重點項目,全面提升美麗海灣的保護建設水平。
以“行業治亂”為突破,深入整頓污染亂象。加大陶瓷、不銹鋼等傳統產業“治亂”力度,加快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改造提升等戰略性工程,突出抓好瓷泥行業綜合整治、瓷泥產業園規劃建設等重點工作,鼓勵引導廣大企業加大節能技術改造力度,全面清理騰退一批“散亂污危”企業。
以“綠色低碳”為導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突出“雙碳”目標,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規劃建設電子新材料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布局發展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循環利用、海上風電等新能源戰略產業,加快推動三環固體氧化物電解池電堆產業化、青麻園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項目,著力打造粵東地區重要的清潔能源供應基地。
《環境》雜志: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潮州視察時指出,要讓韓江秀水長清。據了解,韓江水質連年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請問潮州是如何抓好韓江綜合整治的?
劉勝:潮州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抓好韓江流域綜合治理,讓韓江秀水長清”的重要囑托,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著力構建一江兩岸碧道長廊,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潮州水環境樣板。韓江干流潮州段長期保持Ⅱ類水質并實現“五個100%達標”,先后獲評全國首批十大“最美家鄉河”、全國示范河湖和“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等稱號。
統籌“政府”與“民間”兩股力量。建立健全韓江保護聯席會議制度、水質考核制度、河長制考核等長效管理制度,創新實施“黨建+河湖長制”“河湖長+檢察長”等協同管理機制,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民間河長+河湖志愿者”,定期開展巡河與志愿宣傳活動,著力打造治水管水新模式。成立“河湖保護志愿隊”18支,市、縣、鎮、村四級河湖長累計開展巡河活動超6萬次。
統籌“立法”與“執法”兩個環節。我市首部實體性地方法規《潮州市韓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率先將“河長制”寫入其中,并制定出臺《潮州市韓江流域水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全面強化生態治水的法治保障。深化水務、公安、海事、環保等部門聯動執法,常態化開展韓江流域“五清”“清四亂”和岸線“兩違”整治專項行動。近三年來,全市累計清理河道長度2.1萬公里,清理水域面積5139平方公里,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2.61平方公里,建成碧道137.78公里。
統籌“建設”與“管理”兩大抓手。實施三江聯通、引韓濟饒等一批關鍵性調水、蓄水、引提水工程,系統優化跨流域的水資源配置網絡,切實解決粵東1300多萬名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題。聚焦韓江“一江兩岸四堤”及金山大橋濕地公園等重點部位,規劃建設一批親水棧道和濱水公園,著力打造江河安瀾的行洪通道、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同時,創新實施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模式,搭建“示范河湖智慧化一體化平臺”,建立飲用水源水質預警監控系統,引入無人機、無人船等智能化、自動化設備開展智慧巡河,不斷提升河湖管理精細化、精準化水平。
《環境》雜志:國家越來越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請問潮州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樣的工作成效?
劉勝:潮州市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突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工作導向,科學謀劃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潮州,成功上榜中國“十大秀美之城”。經過不懈努力,絕跡30多年的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韓江黿重現韓江,花鰻鱺、高山棘螈、紫水雞等珍稀野生動物頻頻出現,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我市潮安鳳凰山穿山甲重要棲息地、饒平西澳島黃嘴白鷺重要棲息地入也于近期入選國家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
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潮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相關議題,多次帶隊到自然保護地調研督導保護工作,并將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啟動生物多樣性調查、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措施、加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力度、研究增加全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相關工作人員編制等5項工作列入督辦事項,倒逼各縣區、各單位抓緊抓實抓細相關保護工作,全方位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
劃定“全范圍”保護紅線。在“三區三線”劃定過程中,將韓江黿、花鰻鱺、中華穿山甲、潮州蕕等物種的重點活動區域分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管控區等區域,劃定禁獵區、發布禁獵令,實施分級分類管控,促進韓江黿、紫水雞等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全市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32處,面積2.1萬公頃,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69%。
實行“創新化”保護舉措。設立省內首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并在全省率先啟動地方性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立法工作,成為廣東省唯一在全域范圍推行野生動物致害政府救助責任保險的地級市。創新運用“3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野外調查、模型模擬等方法,開展生態環境本底、生物物種常態化調查監測評估,構建野生動植物監測、監管與評價預警系統,全面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和管理水平。創新宣傳方式,舉行巡山護林徒步活動,舉辦“潮州市2022生態攝影展”,制作《潮州珍稀野生動植物圖冊》《潮州古樹》等科普叢書,全面營造人人參與、人人關注、人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