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

【摘要】課后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教學,不僅能起到鞏固基礎知識的作用,也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和擴充知識儲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課后服務工作,結合農村教學實際情況來給學生布置合理的分層作業,讓不同學生在作業中有不同的收獲,在促進學生能力提升和知識成長的同時提高其作業完成效果,進而實現新時代課堂教學目標。
【關鍵詞】課后服務? 作業分層? 適切性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5-0139-03
一、研究背景
(一)農村初中現狀分析
在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差異很大,家長對孩子重視度不高,導致一個班里學生對待學習和作業的態度也大不相同。有些家長很重視,會跟隨老師步伐時刻督促并檢查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而有些家長卻對孩子的學習和作業不管不顧,以致作業的完成情況很差。因此,教師在課后作業布置上,很難全面地考慮到全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也缺乏即時有效的課后輔導反饋,課后指導匹配度跟進不高,因而學生作業完成效率較低,實效較差,質量不高。
(二)課后服務開展現狀分析
在開展課后服務過程中,初中學校每天晚托在校的學習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分到每個學科的作業時間較短,每門學科大約0.5小時作業時間。如何讓學生在這0.5小時內最大限度地鞏固好當天的學習內容,成了老師的難題。因此,布置一份適切度高的作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做一份適合自己的作業,并在作業中獲取最大收益,在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
農村初中的一個班,四十多位學生,在思維能力、學習方式以及知識理解能力上有較大的差異。在學習一些知識深度比較大的新課時,若全班布置的是同樣一份作業,那么很多學生都會做不出來,就會因為作業而失去學習的信心。本文以《浮力》這節的作業設計為例,在緊扣課堂學習的內容和目標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的發展和學習的不同階段,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也就是我們期望的適切度高效的作業設計和布置,更有利于實現新時代課堂教學目標。
二、研究設計
(一)操作定義
作業分層布置的適切性:適切即適合、貼切。本文將分析研究如何做好作業分層布置的適切性,包括作業容量的適切性和作業難度的適切性。讓學習能力不同的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做適合自己的作業量和作業難度,從而提高作業完成效果,得到最大的收獲。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基于教材內容來給學生布置合理的課后作業,能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適切度高的分層作業設計與布置,在實際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目標
1.基于科學作業的分層布置的適切性,針對性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形成小單元自編作業及較完整的單元作業體系。2.通過適切性高的作業布置,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解題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提升課后服務時段作業的有效性,最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實踐操作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的作業量成為當前人們重點關注的內容,如何給學生布置合理的作業,真正做到作業的適切性,促進學生課后高效學習是當前教育者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本文以浙教版八年級上冊《水的浮力》這節為例,探討基于農村學校課后服務開展過程中,作業分層布置如何做到適切性的策略研究,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作業容量的適切性研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到作業量的問題,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將其進行合理的分層,如可將班級學生按學習能力分為A、B、C三個等級,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來給其制定適合其學習和完成作業的目標,根據不同等級的學生給其布置合理的習題量,并及時地跟進指導。同時教師也要正確地認識“雙減”政策,以多樣化的方式來布置課后作業,要注重課后作業的實效性,可通過布置適合學生高效學習的作業、減少作業量、提高作業效率和創新作業形式來實現課堂的延伸學習,在促進學生高效完成作業的基礎上使其能有較大的收獲,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課后學習效果。如:在學習了浮力第三課時之后,學生已對浮力產生的原因、浮力的大小計算、沉浮條件都已掌握,表1是在作業容量布置上的體現。
帶★的是C層次做的作業,帶★★的是B層次學生在C層次的基礎上增加的作業量,帶★★★的是A層次學生在B層次的基礎上增加的作業量。對于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這樣的作業量基本上能在課后服務的半小時內完成,即在量上做到了適切性。
(二)作業難度的適切性研究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僅要做到作業量的適切性,同時也要考慮作業難度的適切性。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分為A、B、C三個等級,布置合理的習題難度以及能力展現,并及時地跟進指導。作業的布置要注意多樣化、體現實效性。
1.對于C層次的學生:課堂知識梳理+基礎鞏固
在《水的浮力》一課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來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如針對C組學生,由于這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較差,對于課堂知識理解起來較慢,因此,教師要根據C組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制定課堂學習目標。如在上課時教師可系統地輸出課堂知識,包括浮力的定義、浮力的測量方法、浮力計算方法等,同時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也可采用一些輔助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理解。在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也要側重從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清晰學習思路出發,遵循“雙減”政策教學要求,如表1,C組學生完成基礎性的帶★的題目,這六道題目從浮力的方向、漂浮時浮力與重力的關系、潛水艇沉浮條件、阿基米德定律及簡單計算幾個方面,讓學生去鞏固基礎概念知識。另外,又在能力體現這一塊,要求C組學生在課后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課堂內容整理一遍,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針對課堂知識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并找到自身的知識點盲區,然后教師再找時間引領學生展開二次學習,既幫助學生解決作業問題,也能促進學生學習進步和鞏固基礎知識。
2.對于B層次的學生:基礎鞏固+能力提升
在給學生講授有關《水的浮力》的知識點時,針對B組學生,教師要依據新課改教學要求來制定課堂教學計劃,如新課改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對此,教師可采用實驗的方式來引領學生領悟課堂知識。在上課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理論知識,并舉例說明,如水的浮力如何測量、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逐步地引導學生過渡到實驗內容,然后給學生呈現一些實驗器材,給學生布置實驗作業,如要求學生來根據理論知識挖掘在水的浮力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怎樣的操作會導致實驗誤差較小等。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實驗問題,并及時地指導學生,保證學生的實驗過程順利進行。在實驗結束后,教師可引領學生針對實驗過程進行復盤,使其了解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規范的行為、有哪些具體的實驗問題,以此來促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實驗思路。在課末,教師也可給學生布置一些能力提升的作業,如要求學生在課后將教材作業本等出現的實驗進行做實驗,以此來打開學生思維,進而拓展視野。如表1作業分層設計中,B層次學生在C層次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道浮力計算題,這個題目是研究一塊在水下用細繩系著的木塊,涉及到重力、浮力和拉力三個力的分析,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另外,在能力展示方面,給B層次學生布置的是模仿實驗。
3.對于A層次的學生:能力提升+拓展提高
在講述《水的浮力》相關知識點時,針對A組學生,教師可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視野。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講述理論知識點時可埋下一些伏筆,如針對水的浮力測量方法,教師可分別用木塊、鐵塊來給學生做實驗。在觀看實驗現象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心里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會產生木塊浮在水面和鐵塊沉在水底等不同現象?對此教師要避免給學生直接解答,而是在給學生教授完課堂知識點后,給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作業,鼓勵學生探究其中的物理知識,如對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可以找到許多相似的現象,如輪船在海面上行駛、紙船在水里漂浮、鐵釘沉入水底等,教師可分別讓學生搜集諸如此類的生活現象,然后依據課堂理論知識去解析和分析,要充分地結合水的浮力原理和測量方法來證明生活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或者查閱資料,也可組建線上學習交流群,鼓勵學生在課后將自己不懂的問題發到群里,教師可找時間統一解答,以交流討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解決疑問,并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順利進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化內容來引領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能在提高學生科學探究水平的基礎上實現新時代科學的教學要求。如表1作業分層設計中,A層次學生在B層次的基礎上再增加了一道浮力計算題,這個題目是浮力與圖像的結合,要求學生具有一定分析理解能力。在能力展示這方面,給A層次學生布置的是設計創作性實驗。
四、研究成效
教師從統一布置作業到分層布置作業,在每天課后服務時間的0.5小時內,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做適合自己的容量與難度的作業,最大限度地去鞏固當天的學習內容。通過適切性高的作業布置,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解題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提升課后服務時段作業的有效性。
五、思考與啟示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展開授課,從作業量和作業難度方面規劃好作業等級,真正做到作業設計的適切性,引領學生高效且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綜合能力,在實現新時代科學課堂教學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能力提升,進而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學科核心素養。實際上,班里的學生個性差異復雜多樣,千姿百態。筆者的探索也只是在面臨“雙減”、課后服務、新課標等現實問題時,提出一些可行的粗淺策略,適切性作業的期望值也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適用,離個性化教學精準匹配的高質量要求還是有些距離的,有待后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