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各科教師在尊重學科特征的基礎上,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進行創新與完善。歷史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對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以及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但隨著應試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步進行教育理念的提出,單純的文字資源已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此時,歷史圖片的教育價值逐漸凸顯,那么如何將歷史圖片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到最大,就成為了歷史教師的重點工作。因此,本文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圖片的應用展開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為教學實踐提供指導。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課堂? ?歷史圖片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5-0109-03
隨著教育領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圖片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資料,迅速引起教育學者的關注,并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當中。歷史圖片種類眾多,既可以按照圖片內容劃分為人物圖、經濟社會圖等,也可按照圖片的方式劃分為文物照片圖、歷史場景圖等等。歷史圖片是對歷史知識的全面概括與描述,與教材知識為補充共生的關系,歷史圖片的應用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歷史教學的不足,便于學生從整體角度了解史實,并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趨于成熟,高質量的歷史教學課堂則可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發展進程,因此,將歷史圖片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當中,已成為教育領域的必然趨勢。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圖片的應用價值
(一)遵循歷史學科特點
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特殊性,學生在豐富歷史資料的支持下,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分析,了解歷史事件的原因、關鍵人物以及事件對不同歷史階段所產生的影響。而將歷史圖片應用于歷史教學過程中,能夠客觀地還原歷史事件,保證史實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因此將歷史圖片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遵循歷史學科特征。
(二)符合初中學生認知習慣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認知能力,并且對周圍世界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將歷史圖片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允許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與探究,從而完成對歷史事件的建構,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好奇心[1]。并且將歷史圖片應用于歷史教學過程當中,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能夠有效鍛煉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將歷史圖片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當中,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豐富歷史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一般采用的教育方法為講授法,學生獲取間接經驗,而歷史圖片能夠真實地展示歷史現象,引導學生對歷史圖片進行觀察與分析并得出一定結論,在歷史圖片的支持下,能夠有效保證學生對歷史教學課堂的參與度,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將歷史圖片應用于歷史教學過程當中,能夠豐富現階段的歷史教學手段。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圖片的應用策略
(一)以歷史圖片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與其他教學資源相比較而言,歷史圖片具有啟發性,能夠喚醒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指導學生從歷史表象分析歷史事件的內核。因此,教師可在歷史教學課堂中將歷史圖片作為“切入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可利用歷史圖片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根據以往教學經驗顯示,教學活動的開展依托于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情境,在教學情境的影響下學生能夠自覺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始之前,可利用歷史圖片展示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以及結果,促使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形成對某一歷史事件的完整認知[2]。另一方面,教師可將歷史圖片應用于課堂導入環節。導入環節是歷史教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教學活動的開端,也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奠定物質基礎,與教學質量息息相關。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利用歷史圖片設計導入環節,使學生的注意力在短時間內快速集中于教學內容,實現快速導入的目標。與此同時,教師利用歷史圖片創設教學情境以及設計課堂導入環節時,既應保證所選擇的歷史圖片富有趣味性和靈動性,又要保證歷史圖片中所涵蓋的歷史信息與教材緊密相關,具有一定思考價值,在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同時,激發學生思維活力。例如,教師在開展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教學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技術出示圖片,根據此歷史圖片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分析圖片有何特殊之處?”學生回答道:“是人頭猿身。在真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同學們回答得都非常準確,那中國境內的古人類到底起源于何時何地?他們的生存狀況又如何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遠古人類的奧秘吧。”在此環節中,以歷史圖片的形式導入,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成功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為參與后續教學活動打下基礎。其次,教師向學生展示《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并根據地圖向學生提問:“我國目前所發現的遠古人類主要分布在哪一流域?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地圖,并得出我國遠古人類的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水源充足,有豐富的土壤,適合人類居住和生存。然后教師出示北京人的圖片,并向學生介紹道:“北京人是大河流域中最具代表性的遠古人類,請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北京人的信息?”有的同學說,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會打制石器以及保存天然火;有的學生說,北京人習慣于群居生活。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制作關于“北京人”的信息庫。有的小組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在保證歷史知識可視化的基礎上,構建與北京人相關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有的小組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將關于北京人的信息分條目整理,提高了歷史學習的系統性。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下搜集山頂洞人的圖片并預習相關知識,在下節課開始時進行預習成果展示。
(二)以歷史圖片為“突破點”,攻克歷史學習重難點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知識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鞏固重難點知識,往往采用循環反復的講述方式。這種教學方法以高頻率講解提高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運用熟練度,但與歷史圖片相比較而言仍具有一定弊端。教師可以歷史圖片為“突破點”,借助歷史圖片將抽象、復雜的歷史重難點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強化重難點知識的記憶點,從而提高歷史重難點知識的學習效率。
第一,歷史課堂以歷史事件的還原與解讀為重點。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維度之一,因此,教師為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既要將基本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事件解讀能力[3]。為保證教學難點的攻克,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圖片,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和文字信息對歷史事件進行解讀,以歷史解釋能力的提高促進歷史核心素養的養成。第二,歷史課堂以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為教學難點。根據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將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初中生的想象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可利用歷史圖片展示某一歷史事件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引發學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共鳴,以此引導學生樹立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4],以歷史教學難點的攻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例如,教師在開展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教學時,九一八事變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的代表性戰役,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產生關鍵影響,因此可將九一八事變的背景、經過、結果及影響作為本章節的教學重點。首先,教師在講解九一八事變背景時,利用圖片展示日本明治維新后制定的“大陸政策”以及1927年的《田中奏折》,并向學生提問:“根據以上圖片信息,反映出日本發起侵華戰爭的原因是什么?”經過學生分析得出:“是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1904—1905年日本和俄羅斯帝國在中國東北所爆發的日俄戰爭圖片,以及1927年日本為武裝奪取中國東北所制造事端的圖片。以上圖片豐富學生所掌握的史料,從而形成對九一八事變的基本認知。其次,教師在講解九一八事變經過的過程中,利用圖片展示柳條湖事件,并介紹柳條湖事件的發展,1931年9月10日日本炸毀了柳條湖附近的鐵路,卻誣陷中國軍隊,以此為借口向中國東北發起進攻。再次,在講解九一八事變的結果時,教師展示偽滿洲國的圖片,由圖片可以得知東北三省在本次戰役中淪于敵手,偽滿洲國就是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后所扶持的傀儡偽政權。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以上信息分析九一八事變的影響,在圖片的支持下,學生得出“九一八事變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起點”這一結論。
(三)以歷史圖片為“提升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對歷史教材的觀察可以得知,初中階段學習的歷史知識一般以階段劃分,同一歷史階段中所發生的事件大多存在緊密聯系,因此,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注重鞏固和復習環節,以歷史圖片為“提升點”展示教材內外的歷史信息以及多個歷史事件間的聯系,從而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科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水平。
第一,教師可利用歷史圖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歷史比較能力。教師既可以在學生閱讀文字資料的過程中為學生展示歷史圖片,從而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歷史情境想象,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也可以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展示多個歷史圖片,在歷史圖片對比中提取關鍵信息,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提煉和對比能力。第二,教師可利用歷史圖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歷史圖片中本身蘊含著大量的圖文信息,因此歷史圖片具備探索性特征,那么學生在對歷史圖片進行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能夠培養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思維不斷由低階向高階方向發展[5],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例如,教師在講解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8課《美國的獨立》時,首先在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美國國旗圖片,并向學生解釋美國國旗的含義:“美國國旗共發生兩次變革,第一次變革發生在1977年6月14日,當時的美國國旗共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6根白色寬條、7根紅色寬條,以及國旗左上方長方形內的13顆五角星,五角星的數量與美國當時現有州的數量相同。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領土的不斷擴張,由原本的13個州演變為50個州。那么當今美國國旗靠近旗桿方向,右上角長方形內的五角星也演變為50個。”其次,教師以漫畫圖片的形式展示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行為,并向學生提問:“此漫畫表達了北美人民怎樣的強烈愿望?”學生通過分析后得出:“此漫畫中主要描繪了北美人民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反抗,彰顯了北美人民對美國獨立的迫切需求,此次戰爭一觸即發。”最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教材進行閱讀,并根據時間提示完成獨立戰爭的時間軸。教師邀請小組代表在黑板上完成時間軸的繪制,A組同學將獨立戰爭分為三個節點:第一,爆發于1775年4月18日;第二,建軍于1775年5月;第三,建國于1776年7月4日。為了豐富知識架構,教師邀請其他小組代表完善時間軸,B組在第一個時間節點指明導火索為波士頓傾茶事件;第二個時間節點的大事是,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組建大陸軍;第三個時間節點所發生的事件為,《獨立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美國的誕生。通過以上教學環節,學生在歷史圖片以及文字信息的支持下,自覺梳理與歷史事件相關的知識點,有效鍛煉自己的信息整理、概括和對比能力,促使多方面能力的共同進步。
三、結束語
綜上,將歷史圖片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當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更能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歷史圖片的重要價值,并遵循科學性原則,將其應用于教學的多個環節,保證歷史教學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付維文.初中歷史教學運用圖片的意義與辦法芻論[J].成才之路,2022(30):93-96.
[2]羅云芬,李俊成,龍芳芳.淺談圖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10):77-78.
[3]陳春華.合理使用歷史圖片,助力初中歷史教學——談歷史圖片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使用途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2(5):112-114.
[4]王玲鶴.歷史圖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9):60-61.
[5]裴周婧.初中歷史圖片教學的應用方法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