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取文獻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了研究,旨在探討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核心問題的設計,為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求,精心設計的核心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相關文獻和教學實踐的綜合分析,文章總結了設計符合小學數學教學特點的核心問題的意義和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合理設計的核心問題可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學習動力,促進其思維發展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大單元教學? 核心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協同創新”專項課題《核心問題引領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Fjxczx23-102。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5-0091-03
小學數學教學起著基礎性和引導性的作用,對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學習動力具有重要影響。在數學教學中,大單元的核心問題設計是一個關鍵環節,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核心問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重新思考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核心問題的設計方法,以提升單元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
一、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核心問題的設計意義
首先,設計具有啟發性的核心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核心問題驅動下的單元教學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通過提出核心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挖掘問題背后的知識內涵[1]。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知識點,還能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此外,核心問題的設計還可以促使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將零散的知識點關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核心問題可以作為一個主線,將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在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通過核心問題的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最后,核心問題的設計有助于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通過聚焦難點問題幫助學生厘清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澄清模糊認識,感悟數學知識的本質。在解決核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此時教師可以適時給予引導和支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深入理解知識點。同時,核心問題的設計還能夠幫助教師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二、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核心問題的設計策略
(一)提煉單元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應關注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等方面,揭示數學知識的本質。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概念背后的原理,形成深刻的數學認知。所以,問題應具有一定開放性,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思考和探究,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核心問題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先前知識經驗相聯系,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積極促進知識遷移,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于不同的場景和問題,拓展學習深度,提高數學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以上原則,根據單元內容提煉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核心問題,學生以此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2]。
以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在引入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何將這些不熟悉的圖形轉化為我們已知的圖形,然后計算它們的面積?”以此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嘗試使用剪切、平移、旋轉等方法進行轉化。學生在方格紙上進行圖形轉化的過程中,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在轉化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規律和關系?如何利用這些規律和關系推導出面積公式?”幫助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關注圖形之間的關系,理解轉化法的本質。在學生掌握轉化法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拓展問題,引導學生應用轉化法計算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例如,“如何使用轉化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或者“如何利用轉化法計算圓形的面積?”用問題可以鞏固學生對轉化法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學習完本單元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通過學習轉化法,你有哪些收獲?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如何靈活運用轉化法?”以問題反思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轉化法的系統認識,提高學生在不同幾何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核心問題的引導,學生將能更好地理解轉化法在計算多邊形面積中的應用,掌握這一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核心問題情境
在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是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還能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挑選一些典型的數學問題,如購物、計算時間、測量距離等,使學生更容易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同時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在模擬的現實環境中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并嘗試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3]。
以蘇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教學為例,在教授平移概念時,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如電梯的上下運動、汽車在公路上行駛等,組織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活動:在紙上繪制一個簡單的場景(如房屋、樹木等),并嘗試將這些元素進行平移,以此創設平移情境,深化對平移概念的理解。創設“旋轉”情境時,引入鐘表、風扇等生活中常見的旋轉實例,引導學生觀察其旋轉特點,并與學生一起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旋轉模型,如紙風車或陀螺,使其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旋轉的運動規律。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軸對稱概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情境,如蝴蝶、花朵等,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剪紙活動,嘗試剪出一些軸對稱的圖案,以提高對軸對稱的認識。概念情境搭建完畢后,教師引入核心問題:“在平移和旋轉情境中,平移和旋轉后的圖形與初始圖形在大小、方向等方面有何變化?”“生活中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在哪?”等,用問題有效地將“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該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同時也能鍛煉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開展核心問題討論
在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開展核心問題討論的策略需要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思維發展。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引人深思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提出后,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分享彼此的見解和策略,從而拓展對問題的理解,教師需要在小組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相互借鑒經驗、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同時,教師在引導討論時繼續提出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和不同的解決思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使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充分討論過后,及時總結和歸納學生的答案是鞏固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整理學生的各種觀點和解決方法可以為學生呈現不同的思維路徑,更加全面地理解數學概念,建立學生對單元數學知識的系統性認識,促使其形成深刻的學習體驗。
以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倍數與因數》教學為例,教師選擇數字“48”進行討論,提問學生:“48有哪些因數?”初步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學生需要調動因數與倍數概念以及乘法表的應用方法。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嘗試列舉出數字24的因數。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分享自己的思路,如通過試除法、觀察規律等方法解決問題。教師在小組討論中起到引導的作用,鼓勵學生相互交流,使其在合作中深入理解因數的概念。引入啟發性問題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另一個數字也有相同的因數,這兩個數字之間有什么關系?”該問題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因數的共同性質,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關系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適當巡視小組,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同時及時給予指導,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一些提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因數的概念。在總結歸納階段,邀請學生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并在黑板上整理出數字48的因數。通過對學生答案的總結,教師可以強調倍數和因數的關系,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四)搭建單元問題體系
解決核心問題是單元整體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數學教學中,問題引領是解決核心問題的關鍵,教師通過提出恰當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積極的思考和探索。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將逐步分析和解決核心問題,從而掌握核心內容,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此外,問題在數學教學內容與數學學習活動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有效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通過提出具有挑戰性和針對性的問題,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發展其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核心問題和課時內容,搭建一個完整的問題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的脈絡,形成系統性的認識。問題體系應包括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問題,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能力水平[4]。同時,教師還需要關注問題的難易程度,確保問題既具有挑戰性,又不會讓大多數學生感到困惑和挫敗。為了使問題體系更加豐富和有效,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促使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單元整體教學應充分發揮問題引領的作用,結合核心問題和課時內容,搭建一個全面、有層次的問題體系。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推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以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小數乘法和除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引入教學內容,例如:“阿明在超市購買了一些水果,蘋果每公斤10元,他買了1.5公斤,香蕉每公斤8元,他買了2.5公斤。請問他一共花了多少錢?”該問題涉及小數的乘法計算,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將問題拆分成兩個小問題:計算蘋果的總價和香蕉的總價,然后要求學生嘗試用小數乘法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學生通過計算,得出蘋果的總價為10元/公斤×1.5公斤=15元,香蕉的總價為8元/公斤×2.5公斤= 20元,將兩個總價相加,得出阿明一共花了35元。計算完畢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出拓展問題,例如:“如果阿明有一張9折優惠券,他實際需要支付多少錢?”該問題涉及小數的乘法計算,要求學生進一步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可將學生分成小組,在小組內討論和解決類似的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技巧。在教學活動的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學生分享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建議,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三、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核心問題的設計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精心設計的核心問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數學基礎,還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通過核心問題驅動的大單元學習,學生從簡單的計算問題逐漸邁入了數學的深水區,核心問題的討論不僅使學生理解了具體的數學概念,更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問題都是一個思維的起點,每一次的討論都是對知識的探索,使得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實現了知識與技能的增長,更是在不斷探索中成長。
參考文獻:
[1]當子吉.核心概念統領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改進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3(45):73-76.
[2]蘇利平.以問題為導向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授課分析——以“數的認識”整體單元教學為例[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26):77-79.
[3]朱俊華.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問題與對策——基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視角[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1):64-68.
[4]王露.基于大概念的小學教學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
甘仲梅(1975年8月15日—),女,漢族,福建省屏南縣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