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駿 馮軍 王水蓮 井海陽
摘要:?在步入數字化、智能化、高科技的新時代,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質,支持人才培養。被譽為“知識的海洋”的高校圖書館,其信息素質教育形式多層次、立體化,包括課程教學、講座培訓、個性化教育、新生教育等多種模式,以及探索提高圖書館學科服務能力。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提升途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近年來,浙江科技大學圖書館在緊跟高校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為促進圖書館轉型升級,滿足師生對圖書館功能多樣化的需求,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水平等方面做出有效的探索。
1?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和提高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教學保障條件
浙江科技大學圖書館為打造一所現代化高質量的高校圖書館,加大投入,建設一站式智能服務區塊、信息素養教育中心、讀者沙龍區、室外休閑閱讀區、和山朗讀臺等等,吸引更多的師生前來圖書館,有力促進學風建設,助力教師科研,推動學生的成長成才。聚焦解決讀者“急難愁昐”問題,解決小和山校區主館學生用電。新增接線板358個,三孔電源插口1074個,兩孔電源插口1074個,USB插口716個。將所有燈管換成LED燈,并將2支燈管改為3支燈管,盡力增加圖書館的照明。過去圖書館信息素質教學教室一半以上學生電腦使用十年之上,?許多已無法正常使用,如今圖書館引進智能教學系統、購置一批新電腦、更新教室網絡線路等,?大力提高圖書館軟、硬件質量,不斷完善和提高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教學保障條件。
2?著力改革,不斷提升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質量
本課題組成員通過收集圖書館教學內容、培訓講座、入館教育等意見和建議信息,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如,收集整理大學生對課程教學建議,著力改革。根據圖書館教學的新要求,重新修訂教學大綱,教案、確定新課程《文獻檢索》名稱加強教師專業培訓學習,?整合課程內容,對教學內容嘗試問題化和模塊化的設計,細化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需要、學校的資源和技術發展趨勢,以學生關心的問題入手,將內容進一步分解細化。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活躍課堂,不斷提高《文獻檢索》課程教學質量。通過系統學習文獻基礎知識、電子圖書的查找與獲取、期刊論文的檢索與利用、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的檢索與利用、外文文獻的檢索與利用、網絡資源的檢索與鑒別、特種文獻的檢索與利用、學術論文創作、學術規范與文獻合理使用等的講解和實踐,融合思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學術道德覺悟,提升文獻檢索的能力。又如,拓寬渠道,提高讀者培訓有用性,圖書館邀請新知數據庫、超星數據庫、中國知網、science?direct學術發現、愛思唯爾數據庫使用培訓等等專家講師,?開展線上線下同步培訓,豐富讀者培訓內容,助力科研,以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化信息素質教育需求,以提升師生的參與度和圖書館活動影響力。?再如,邀請圖書館館長為新生做入館教育,加強圖書館與新生面對面的溝通。組織新教師參觀圖書館,為新教師作線上講座“圖書館資源利用與服務”著力提高師生對圖書館的熟悉度和資源利用率,獲得師生們的好評。
此外,2022年圖書館以“奮進新征程?閱讀再出發”為主題,開展12項活動,“紙短情長”微書評,30天超級閱讀挑戰賽,2022“云上閱讀”活動,“讀書達人”評選活動等等,吸引了大批讀者的參與。為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重要論述,推動學生學史興趣,編制了“紅色閱讀——書中學史”閱讀推廣活動,重點推薦了60本電子圖書,學生掃碼即可閱讀。舉辦第十七屆“文津圖書獎”獲獎書目展等活動,助力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提高。
3?積極探索提高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能力
積極探索提高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能力,充分挖掘利用大數據信息,實現精準學科服務;吸引師生積極參與,打造學科服務互動共享平臺;適應大數據環境,提升學科服務館員隊伍水平。
最早有體系的學科化服務是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圖書館推出的“跟蹤服務”以及俄亥俄大學圖書館推出的“網絡館員免費導讀”服務[1]。國內圖書館學科服務一般認為始于清華大學圖書館1998年建立了學科館員制度[2]。學校圖書館學科服務一般包括四個方面[3]:一是文獻資源的支持服務,如資源定期選劃、資源薦購、信息推送等,為學科發展提供資源支撐。?二是信息素養的支持服務,通過信息素養教學、培訓講座提高服務對象的信息素養。?三是科研支持服務,圍繞科研過程的各個環節,為有科研需求的科研人員提供論文收錄引證、科技查新、學科分析、定題服務等。?四是信息咨詢服務,借助郵件咨詢、在線咨詢等方式,提供實時便捷有效信息服務。
當前,大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對圖書館提出的新的要求,大數據技術環境下圖書館對于提升學科服務應有更多的創新舉措。
3.1?建立適應大數據發展的學科服務新理念
大數據是指數量特別巨大、種類繁多、增長極快、價值稀疏的復雜數據,簡而言之,是“大而復雜、不斷擴張”的數據集[4]。?不斷升級的數據庫和應用深入的數據庫深刻影響了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無論是政治、經濟領域,還是文化教育領域都對大數據做出了積極的反應。?而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充分利用和借助大數據技術和思維,有效提升學科服務。
大數據對學科的引領作用最早在文科領域肇始。2017年美國西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5]。2018年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升級,促進了中國新文科。?當下國家積極推進新文科建設,可以預見,這項戰略將推動中國文科學術、教學與社會服務的系統性變革,其對中國社會、文化、經濟帶來的影響必然是深刻的。?事實上,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機遇,數理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使計算科學的內涵與外延會發生改變。一種融合統計、計算、信息與數學的數據科學正在形成,這一改變也將深刻改變和影響各門學科,勢必也對大學的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產生重大影響。
3.2充分挖掘利用大數據信息,實現精準學科服務
高校學科服務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學科導航。學科導航通常由學科館員搜集篩選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加以組織后,在圖書館的網頁上為師生提供導航鏈接。高校圖書館在學科導航方面可以依靠數據的收集、管理、挖掘、分析,為師生提供精準化的學科服務。
3.2.1注重館藏資源的整合,推進數字資源一體化
當前,數字資源正越來越成為師生學習科研的重要便捷工具。數字資源購買比例也逐年增大,不過,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數字資源雖日益豐富多樣,但資源建設的重復現象也凸顯出來。由于數字資源的存儲格式多樣化、檢索方式不同、數據庫之間無關聯等問題,?導致師生在檢索和利用數字資源時常常重復檢索、效率不高,要想找到所需要的文獻,需要反復在各種文獻數據庫中查找,?有時甚至找不到需要的文獻,也有些資源卻被閑置浪費,反倒影響了師生利用數據庫的熱情。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加強與數據庫廠商開展合作,對各類數據庫進行組織、整合,推進數字資源的一體化應用策略,嘗試建立便捷簡化的一站式學科導航系統。
3.2.2運用大數據思維,做好數據收集與分析收集數據,為做好學科服務提供資源保障
圖書館需過各種數字資源和師生利用數據進行收集、挖掘和分析,從中找出數據庫利用規律。這些數據可分為資源數據和用戶數據。資源數據包括圖書館購買的各類中外文數據庫、網上資源及各類紙質資源的獲取途徑和利用信息。用戶數據包括師生個人數據、科研數據、利用圖書館數據。個人數據是指姓名、年齡、單位等基本信息??蒲袛祿◣熒_發表過的文章和著作的題名、學科范疇、主題等用戶過去和現在研究領域的全部科研信息。此外,師生利用圖書館數據也會留下借閱信息、訪問網頁信息和下載文獻信息。[6]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收集,可以獲得取師生對于不同種類圖書、資料、數據庫的使用情況。
3.3吸引師生積極參與,打造學科服務互動共享平臺
高校教師和學生既是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利用者,但也是潛在的重要的學科服務提供者。?大數據思維跳出原來知識的單向性和系統性,而人們可以從點狀知識任意切入。隨著web3.0的發展,共建共享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圖書館不應固守于資源擁占有型服務,高校圖書館應嘗試與師生進行多種合作。如請教師推薦資源,又如可以邀請院系師積極參與提供一些專題培訓,講解一些數據庫的在教學和科研中應用的體會和技巧,也可以展示學科的前沿領域,往往起到很好的效果。?再如可以邀請學校社團中在某些領域或某類技術有鉆研的專家學生,通過給他們場地和交流的機會,現身說法也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在實踐中提升學科研究的能力。此外,積極打造學科服務人文氛圍,增加用戶粘性。根據相關的研究,在眾多因素中,一些客觀因素如人文氛圍情境、政策法規引導、基礎設施保障作為學科服務的基礎,能引導高校學科服務良好發展[7]。人文氛圍既凸顯了高校圖書館的人文價值,還創造了直接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圖書館可以圍繞自己的特色學科和優勢學科,將學科發展的歷史、特色、教師的風采和治學資料等融入圖書館的空間和功能設計中,把學術情境延伸到高校圖書館的大環境中,形成特色的人文空間。?通過濃厚生動的人文氛圍吸引用戶,增強用戶的主動參與意識。?根據調查,國外一些圖書館常在圖書館開辟一些空間,設置了休閑座椅、沙發、咖啡廳等休閑設施,也會舉辦小型音樂會、展覽、專家講座及其它文化活動[8]。滿足師生多層次的需求。
3.4適應大數據環境,提升學科服務館員隊伍水平
初景利對第一代、第二代學科館員在服務地點、服務的邏輯起點、服務深度、服務內容、服務責任、角色定位和服務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區分[9]。大數據時代,師生學習習慣、科研需求受大數據環境的便利和數據的豐富性出現新變化。培育一支與大數據環境相適應的學科館員隊伍是一項緊迫且基礎性的工作。對不同學科的學科館員進行學科知識基本現狀、未來發展趨勢、最新研究熱點等的培訓,熟悉學科相關的重要期刊,能夠對期刊文獻的出版物來源、H指數、影響因子等有所掌握;對外,加強與不同學校同行聯系溝通,搭建學科服務聯盟平臺,分享和交流工作中的經驗和技巧,強化訓練學科館員收集、篩選和編輯有價值的知識內容以簡報、報告的形式推送給。對內,強調學科服務館同的協作。發揮團隊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學科服務館員各有擅長領域和技術特長,互相協助,提高服務效率,鞏固服務效果。
近年來,浙江科技大學圖書館堅持讀者至上,全心服務的理念,不斷提升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質量,培育文化自信,改造空間,優化教學和學習環境和質量,線上線下積極開展講座培訓等。新設圖書館網頁“學術視界”欄目,現已搜索、篩選和匯集了充足的優質數據庫、以及關于學術論文寫作、特種文獻利用等視頻。同時圖書館還著力館員的業務提升在釘釘平臺成立圖書館研學群,開展業務研學日常指導,推進館員業務提升和讀者服務提升一體化建設等,有助于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提升。
參考文獻:
[1]MILLER?L.Liaison?Work?in?the?Academic?Library[J].ReferenceQuaterly,1977,16(3):213-215.
[2]蔚海燕,衛軍朝.?研究型圖書館學科服務的轉變:從學科館員到學科服務平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6):74-81.
[3]李維.“雙一流”背景下師范院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調查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2,42(09):49-52.
[4]徐宗本.用好大數據須有大智慧——準確把握、科學應對大數據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科技獎勵,2016(04):27-29.
[5]樊麗明,楊燦明,馬驍,等.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0-13.
[6]張彩花.淺析大數據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發展[J].大連大學學報,2019,40(06):107-111.
[7]張子儀.信息生態視角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情報導刊,2021,6(11):10-18.
[8]劉穎,黃傳惠.嵌入用戶環境:圖書館學科服務新方向[J].圖書情報知識,2010(01):52-59.
[9]初景利,張冬榮.第二代學科館員與學科化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2008,52(2):6-10,68.
基金項目:教務處2022年度教改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現狀調查與提升途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jg72
作者簡介:洪明駿(1978—??),男,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推廣、讀者服務等;馮軍(1971—??),男,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浙江科技大學圖書館信息咨詢部主任,研究方向:信息資源推廣、讀者服務等;王水蓮(1972—??),女,福建三明人,高級講師,浙江科技大學圖書館流通部副主任,研究方向:讀者服務等;井海陽(2000—??),男,本科,館員,研究方向:學術培訓、情報分析等。